你知道我國在全國範圍內有多少需要上班的人嗎?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就業人口,保守目測8個億左右。
那你又知道這8億人裡頭有多少高學歷人群嗎?
如果我們把本科及本科以上姑且算作高學歷的話。
樂觀估計10%。實際上的數據遠遠比這個低更多。
在職場中似乎有一個永恆的疑問,是很多朋友都有過的:高學歷和低學歷,在職場中的表現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常常聽到有這種論調:
高學歷其實也沒什麼用,低學歷的人往往都混成了老闆,招了一群高學歷的人給他打工。坊間更是有「研究生畢業,發現老闆是高中輟學的同班同學」這樣的段子。而如果非要在現實中找到活生生的例子的話,「師專生」馬雲則剛好為所有「低學歷」人群的成功逆襲舉了一個最響亮的例子。然而,也有不少朋友對這樣的段子有自己的看法。
本身就是老闆的某位網友A認為:學歷和能力其實是兩碼事,更多還是得看實際的能力,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
網友B:我覺得這樣的想法就是一個大坑。
這個觀點忽悠了一大群人不好好學習,混吃混喝等著以後做老闆。
其實所謂的「低學歷」成功逆襲的,都是「倖存者偏差」,是少部分低學歷人群成功的案例被無限放大,讓人覺得低學歷也容易成功。
事實上,只是成功地那1%正好被你看到了,剩下的99%都失敗了,埋在地裡沒有機會讓你看到。
網友C:你以為馬雲是「低學歷」人群代言?別逗了!
上個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哪怕是個師專,你以為好考?
在當時那也是妥妥的高學歷好麼!
你以為的低學歷成功逆襲的故事,實際上是來自高學歷的成功打臉。
網友D則認為,「一分錢一分貨」還是有道理的。
越高的學歷,綜合的素質和能力就越高,在大概率上講,高學歷人群裡更容易出人才。
那麼,高學歷和低學歷,到底有哪些差距呢?
從表面來看,高學歷與低學歷最初始的區別就是對學習時間的投入。
高學歷的人要用三年、四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學習專業知識。
而低學歷的人則是用這些時間直接投入了社會工作,在社會中去積累經驗和財富。
咋一看,似乎低學歷佔優勢。
然而等到高學歷人也走上了社會舞臺,這兩者之間經過現實的對比,高學歷的優勢很快就一覽無餘了。
1、高學歷能夠有一個更好的起點。
同樣在一個公司裡做事,高學歷的人可能一進公司就是從事公司最有價值的專業性崗位。
而低學歷呢,因為一開始就不具備專業知識,很可能工作是從最低端的打雜工作開始做起的。
雖然職場也有不少「文憑不夠,努力來湊」的拼命三郎,能夠在某一段時間內通過自身的努力快速獲得升職加薪。
但是對於低學歷的大部分群體來說,努力奮鬥之後,可能才剛剛追上高學歷起步階段的職場待遇水平。
2、高學歷給人更開闊的眼界,讓你搶佔人生先機。
高學歷不僅僅只使人們加深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更可以讓人們接觸到更多的人和事,增廣自己的見識和眼界。
讓思維得以拓寬,幫助他們能夠在紛繁的世界裡堅守內心的冷靜,在面對人生的關鍵性選擇的時候,做出更正確的決定和調整。
從而在人生賽道上不斷形成戰略優勢,即便晚幾年走入社會舞臺,但是依舊可以實現彎道超車,「後發先至」!
這也就是為什麼,越是高學歷的學府出來學子,當老闆創業成功的人更多。
3、高學歷給人更強有力的人脈圈。
如果一個人是來自高等學歷的大學,那麼毋庸置疑,他認識各種高學歷、高能力的人的機會比別人多很多。
從同學、校友、外校朋友再到老師等。這些人脈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人生命裡非常寶貴的一筆財富。
很多高學歷的人之所以後來又機會成功,就是利用好了平日裡積攢的最具有能量的人脈。
從而形成了別人無可比擬的能力優勢,可以做更大事情,獲得更穩的結果。
上一張圖,如果你在其中,何愁大事不成?
當然,以上只是高學歷人群具備的優勢,並不能武斷地說明低學歷的就完全沒有出路。
事實上,只要低學歷的人也能保持開拓進取的精神,不斷地自我學習、自我提升,同樣也是有機會強勢逆襲的。
【編後語】:人活一世,白駒過隙。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不管是高學歷還是低學歷,想要達成所願、實現理想,都免不了要不斷向前,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我是白菜,關注我,給你一個有深度的職場看點。如果內容有幫助,歡迎收藏、分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