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在中國人的眼中對歷史都是比較重視的,特別中國延綿不斷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影響的範圍已經是覆蓋至全亞洲甚至是整個的東方。而相對於西方很多的歐美國家來說,他們對歷史的重視程度相比起我們則普遍不高。
為什中國比起西方歐美諸國,會對歷史更為重視?
小王子愚見有三:
一、中國數千年來的歷史文化從未出現斷層。反觀西方諸多歐美國家,皆經歷過不同程度的歷史文化斷層。如果以有準確文字記載為歷史的開始,那麼中國最早用文字記載的朝代是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商朝,而自商朝以後中國的歷史文化便從未曾斷。
因為之後每一個朝代,都會很自然而然地為上一個朝代撰寫歷史,比如說《二十四史》、《資治通鑑》、《四庫全書》等,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新的朝代對舊的朝代是一種繼承式的更迭,並不是將一切推倒重來。反觀西方諸多的歐美國家,大多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歷史文化斷層,他們大多以一種種族式的對立而進行的取代,對上個朝代的歷史文化幾乎是一種否定的態度。
二、中國對歷史的思維邏輯基礎是「知歷史便能懂現在」,「歷史往往會出現驚人般的相似,但卻不會簡單地重複。」相信這是一種最好的詮釋。所以在中國的處事上,經常會先考慮前人能否有借鑑的地方,而很少會直接脫離歷史的框架進行思考摸索。這種對歷史的借鑑是根深蒂固的,很大原因是取決於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對農耕文明的一種適應性。
長久以來,中國的農業是排在最首位的,而古代的中國對農業的重視程度更是無可比擬的。要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前提就是必須要保證政治的穩定,而政治的穩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前朝的治國經驗為借鑑的。所以中國人對於學習歷史了解歷史,更像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潛移默化。而西方諸國大多是傾向於遊牧文明與海洋文明,他們會更著重於對外的開拓和掠奪,簡單來說就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搶完就走」那麼長治久安的治國歷史借鑑,相對就會變得不用那麼重視。
三、中國的歷史淵遠流長,反觀西方諸國的歷史大多止至百年。中國包含沒有正式文字記載的歷史有著上下五千年。由盤古開天闢地始、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再進入到現代,中國歷史之豐富及連貫,世界之上絕無出其右者。
再反觀西方諸國,尤其是美國。建國至今也不足三百年,又有多少歷史可以借鑑參考?另外其它很多的西方國家情況大多如此。所以相比起我們,歷史對於他們來說重視的程度相對就會大大降低。
相信以上這些便是中國普遍與西方歐美諸國,對歷史重視程度高低不同的最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