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個島國,地域狹窄,四面環海,海洋將其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在前資本主義時代,這種地理上的隔絕使得日本民族千百年來沒有同其他民族有過更多的交融,日本文化始終在狹小的空間內萌芽、起步與發展,進而形成了日本民族與文化的單一性,導致社會長期落後於周邊國家,與一直處於各種文化衝突與交融的東亞其他國家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伊恩·託爾)
01.
在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之後,美國人展現出了詭異,不合乎邏輯的憤怒感,美國人直接用轟炸機去東京開了一場盛大的燒烤派對,可是這種看上去合乎邏輯的意氣用事在戰爭中間就是非常不合乎常理的,應為美國明明知道日本人要去東南亞地區截殺戰爭物資,去東南亞進行擴張侵略,而美國的第一反應卻是飛到了東京進行轟炸,這實在是不合乎邏輯。
▲二戰日本軍隊在東南亞
日本一路大殺四方,勢如破竹一般佔領了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一路上不可阻擋,非常迅速的控制住了東南亞,這種順利讓日本軍隊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在這一路上,日本軍隊眼睛裡看到的就是潰敗的歐洲軍隊,尤其是英國的軍隊,可以說是一瀉千裡,日本人很難想像為什麼這樣的軍隊曾經可以統治這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帝國,其中最引人注意,在之後相當一段時間內都淪為笑談的就是美國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在菲律賓極其狼狽地逃跑了。
▲麥克阿瑟舊照
誰也沒想到代表著美國軍隊形象的,號稱是美國軍隊戰刀象徵的麥克阿瑟會灰溜溜地從菲律賓逃跑了,從那一戰之後,日本軍隊在東南亞戰場上的指揮官山下奉文有了一個非常好聽的名號,這個名號一直伴隨這他走上絞刑架,那就是「馬來之虎」,山下奉文無疑是一名凌厲的軍官,可是我們從戰爭的整體上來看,日本人真正在這片土地上取得了勝利嗎?
▲山下奉文舊照
雖然日本在東南亞地區勢如破竹,不停地取得勝利,可是一種焦慮卻在日本的高層蔓延,其中最為發愁的就是日本軍隊的高級指戰員們,尤其是海軍方面的高級將領們,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號稱「帝國之花」的山本五十六,山本五十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極具傳奇性的將領,山本五十六因為在珍珠港的驚天偷襲可謂是一戰成名,但是山本五十六有著多年的海外學習經歷,對於美國的真實實力山本五十六心裡非常有數,所以他才會表現出如此的憂慮。
02.
山本五十六心裡明白,在珍珠港偷襲中日本摧毀的戰艦隻是一大堆看上去非常先進,非常厲害的戰艦,其實這些戰艦對整個佔據走向起不到任何決定性的作用。日本在珍珠港偷襲中沒有擊沉一艘美國的航空母艦,也根本沒有對美國的本土造成什麼任何意義上的威脅,而且山本五十六深深知道美國最為強大的就是在當時無與倫比的工業製造能力,以美國當時的生產力來說,美軍很快就會重新製造出新的一大批戰艦和飛機。
▲山本五十六舊照
其實在山本五十六的心中,美國和日本的戰爭結果其實在開戰的一刻就已經註定了,和日本與我國的大戰一樣,日本在面臨和大國之間的對決其實是沒有取勝的機率的,在和我國的大戰還沒有結束,日本又要在另一個方向上面臨著和美國的戰爭。
日本的戰略決策者其實明白,偷襲珍珠港實際上只是一場看起來的勝利,因為日本在這一場戰爭當中,和美國的海上決戰也沒有取得真正的勝利。另一方面,日本也沒有打掉美國的生產能力,反而再一次讓自己的陷入到了最恐懼的消耗戰,持久戰當中,日本只是在珍珠港之後的一段視覺觀感上看上去佔據了上風。
03.
用最簡單,最直白的語言來描述的話,就是美國的國家實力遠遠高於日本,美國無論是從國力還是從生產能力,還是戰爭物資上來說,美國對於日本都有著壓倒性的優勢地位,日本在偷襲珍珠港當中,相當於給了美國幾個響亮的耳光,而且在一段戰略窗口期當中把原本控制著東南亞地區的歐美原來的殖民者和軍隊直接從東南亞的土地上擊潰了。就在日本還在為自己在東南亞地區的節節勝利歡欣鼓舞,看著歐洲的軍隊一臉的敗相而驕傲的時候,美國人知道時機已經成熟了。
▲二戰中日軍在東南亞
美國人已經把手中的鋼刀抽出來了,日本在這一段時間內雖然非常風光,山下奉文也為自己「馬來之虎」的稱號誌得意滿的時候,美國人已經決定要日本的命了,而且最重要的是,日本人已經幫助美國完成了美國最想要的事情,那就是把盤踞在東南亞地區的歐洲的舊勢力全部清除。
▲1942年新加坡,8萬大英國協軍向日軍投降
美國人想對歐洲動手,但是卻不能動手,正好日本人幫助美國完成了這個願望,美國得到了最大的利益,當日本人完成了這個任務,美國對於日本就該下死手了,在之前的東京大轟炸只是美國在這政治上的一次報復行動,一次對於日本的警告,可以說是給日本的一個開胃菜,更致命的懲罰還在不遠的前方等著日本人。
▲東京大轟炸舊照
在美國和日本圍繞著太平洋和東南亞不停地進行戰略博弈和戰場爭奪的時候,在我國的重慶有一個人覺得非常的煩惱,陷入到了戰略的焦慮之中,他在為自己的一次失誤而感到深深的後悔,陷入到了進退兩難的境地,這個人就是當時我國勢力最大的蔣介石,那個時間的蔣介石陷入到了煩惱和興奮兩種極端的情緒之中,對於他來說,新的戰爭就要開始了。
參考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太平洋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