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也稱「布局」,為對局的第一階段,從雙方棋子在棋盤上的原始位置開始,過程大體為10至15回合,以王的去向基本明朗和最難出動的棋子(車)已經出動作為開局結束標誌。
習慣於將各種開局分為三類:
1) 開放性開局
2) 半開放性(半封閉性)開局
3) 封閉性開局
現代開局的原則為,它服從於戰略戰術的一般原則(首先是兵子的協調原則)指導思想是儘快出動子力和奪取中心,以便獲得較大的子力活動能力,為中局決戰創造有利條件。
義大利開局:
(1.e4 e5 2.馬g1f3 馬c8c6 3.象c4 象c4)這是最古老的開局之一,最早出現於14世紀末期,後經義大利棋藝作家達米亞諾(1512年)、西班牙棋藝作家路易.洛佩茲(1561年)義大利棋藝作家格列科(1600年)分析,逐步流行,直至上上世紀末仍極風靡。白方的戰略思想首先是與4.C3相聯繫,走D2-D4
造就一個有力的兵中心,並向對方防禦薄弱的F7兵進攻,因五、六百年就在義大利風行,故名。
蘇格蘭開局:
(1.e4 e5 2.馬g1f3 馬c8c6 3.d4 ……)。這一古老的開局法之所以如此命名,乃因它在1824年被蘇格蘭棋手成功地運用於愛丁堡與倫敦之間的通訊賽對局。
丹麥棄兵開局:
(1.e4 e5 2.d4 ed 3.c3 ……)。由於丹麥棋手曾於1867年在巴黎多次採用,故名。其基本思想是避免3.後d4所造成的失先。
維也納開局:
(1.e4 e5 2.馬C3 ……)。19世紀中期由維也納大師們所設計,旨在準備f2-f4的王翼棄兵而遏制黑方d7-d5的反擊計劃。
匈牙利防禦:
(1.e4 e5 2.馬g1f3 馬c8c6 3.象c4 象e7……)。這一名稱的獲得,是由於在1842年——1845年巴黎對布達佩斯的通訊賽中,匈牙利棋手採用這一開局取得輝煌戰果。
法蘭西防禦:
(1.e4 e6 ……)。首先出現於15世紀西班牙棋手棋藝理論家魯賽納的著作中,16世紀末法國名手波列利奧對它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因為1834年——1836年在倫敦——巴黎通訊賽中,法國棋手運用此開局獲重大勝利,故名。
西西里防禦:
(1.e4 c5 ……)。義大利棋手、棋藝理論家卡裡拉(1573——1647)首創,由英國棋手薩拉特(1772——1819)用西西里作為該防禦的名稱,自此沿用下來。
布達佩斯棄兵:
(1.d4 馬f6 2.c4 e5)。1917年由3名匈牙利棋手在布達佩斯所創,故名。初期實戰曾獲得很大成功。然而,1925年阿廖欣執白棋弈出兩個漂亮勝局,才使之黯然失色。
英國式開局:
(1. C4)最早由西班牙棋藝理論家魯塞納於15世紀末提出,後經英國棋傑斯當頓於19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多次採用和深入研究,故以英國式開局命名。當黑方應以1、e5時,該開局相當於先走的西西里防禦,鑑於這兩種開局在戰略上大體相似,因此也有人稱之為「西西里進攻」。
卡塔龍開局:
(1.d4 d5 2.c4 e6 3.馬f3 馬f6 4.g3)。於1929年在巴塞隆納聯賽中由奧地利和波蘭籍的猶太人棋手塔塔科弗(1887—1956)採用而被棋界所重視。塔塔科弗認為,它首創於西班牙的卡塔羅尼亞,故命名它為卡塔龍(意為塔羅尼亞的)開局。
荷蘭防禦:
(1.d4 f5)。由荷蘭棋手斯坦(1748—1812)首創,故名。19世紀時僅作為一種冷門開局(即對付1.d4時,不走1.d5而換換口味),20世紀20年代開始逐漸流行。
斯拉夫防禦:
(1.d4 d5 2.c4 c6 )、
古印度防禦:
(1.d4 馬f6 2.c4 g6 3.馬c3 象g7 4.e4 d6)、
新印度防禦:
(1.d4 馬f6 2.c4 e6 3.馬f3 b6 )、
第二種開局名稱來源於首創發明或分析它們的棋手來命名的
菲利多爾防禦:
(1.e4 e5 2.馬f3 d6)。早在16世紀便已問世,但直至法國棋王兼音樂家菲利多爾(1726——1795)精心研究後始廣為人知,故命。菲利多爾認為這是對付2.馬f3最有力的應法。然而,儘管19世紀和20世紀的理論家都曾致力改進黑方的防禦,但菲利多爾的見解迄今仍未被廣泛認可。
阿廖欣防禦:
(1.e4 馬f6)。最年輕的開局之一。又俄羅斯出生的法國棋手阿廖欣首創於1921年,因其獨具一格的戰略內涵而引起理論界的轟動。黑方在開局階段自願奉獻兩至三先,看似有悖於搶先的基本原則,其宗旨在於削弱對方的兵形。
皮爾茨—烏菲姆才夫防禦:
(1.e4 d6 2. d4 馬f6 3.馬c3 g6)上世紀,這一獨樹一幟的開局常被德國名手保爾森採用。因為南斯拉夫名手皮爾茨和蘇聯名手烏菲姆才夫對此作精心研究而開始流行,故名。
卡羅—卡恩防禦:
(1.e4 c6 )。由義大利著名棋手波萊裡奧於1590年首次提及,在18世紀90年代由由德國棋手卡羅(1862—1920)和奧地利棋手卡恩(1820—18886)深入研究後用於實戰,故名。本意在於迴避當時風行的那些尖銳的棄兵弈法。起初並不流行,本世紀30年代起,經尼姆佐維奇、卡怕布蘭卡等高手的多次實踐,新穎的戰略思想大大豐富了攻守內容,遂成為局面型棋手應付王兵的主要兵器。
阿爾平反棄兵:
(1d4 d5 2.c4 e5 3.de d4)。這一趣的反攻型開局,系19世紀末由羅馬尼亞大師阿爾平所設計。
別爾德開局:
(1. f4)。最早由西班牙棋藝理論家魯塞納於15世紀末提出,經上19世紀英國名手別爾德(1830-1908)多次運用後成為正規開局之一,故名。並無獨特的戰略意義,經常轉入其他開局。
格林菲爾德開局:
(1.d4 馬f6 2.c4 g6 3.馬c3 d5)。系奧地利特級大師和棋藝作家格林菲爾德(1893-1962)於1922年首創,故名。格林菲爾德把本防禦引入大賽實戰,是在轟動一時的阿廖欣防禦問世一年之後,無疑是對後者的模仿。如同阿廖欣防禦那樣,黑方誘使白方進兵攻逐黑馬,然後黑方便對白方的中心展開反擊。
列基開局:
(1.馬f3 d5 2.c4 )。由捷克超現代派棋傑列基(1889-1929)於1923年經深入研究後用於實戰,故名。這一柔韌善變,常可演變為其他開局的獨特開局,在理論界引起轟動,並迅速流傳了開來。
尼姆佐維奇防禦:
(1.d4 馬f6 2.c4 e6 3.馬c3 象b4)。16世紀已開始出現,德國棋手愛德華.非舍爾(1837-1897)曾經常使用,後經俄國棋傑和棋藝理論家尼姆佐維奇(1886-1935)精心研究和認真實踐後,於本世紀初開始流行,故名。
伊文斯棄兵:
(1.e4 e5 2.馬f3 馬c6 3. 象c4 象c5 4.b4 象b4)。伊文斯船長,伊文斯「甘必特」。
法爾克別爾反棄兵:
(1.e4 e5 2.f4 d5)。
奇格林防禦:
(1.d4 d5 2.c4 馬c6)。
第三種情況是以棋子布置或著法特點作為開局命名的:
雙馬防禦:
(1.e4 e5 2.馬f3 馬c6 3. 象c4 馬f6)。由於黑方出動雙馬至馬c6和馬f6,故名。這一古老的開局法的歷史可追溯到16世紀下半葉,由義大利著名棋手波萊裡奧所創。黑方力圖通過反擊e兵抓住主動,至今仍在大賽中出現。
王翼棄兵開局:
(1.e4 e5 2.f4 )。由15世紀至16世紀的西班牙棋藝作家魯塞納首先提出,白方帶有棄兵性質的挺進f兵,意在向對方製造中心壓力,爭取出子領先並打開攻王的f線。這一棄兵搶先的開局法曾在棋壇享譽400年,到19世紀已發展到頂峰。由於現代開局理論的發展和防禦技巧不斷提高。它幾乎在重大比賽中基本絕跡。本開局的命名繫著法特點決定。
四馬開局:
(1.e4 e5 2.馬f3 馬c6 3. 馬c3 馬f6)。由於雙方均出動雙馬而得名。
三馬開局:
(1.e4 e5 2.馬f3 馬c6 3. 馬c3 象b4)。黑方意欲迴避四馬開局,鑑於白方出動雙馬,黑方出動一馬,從白方角度而言,故名之為三馬開局.
后翼棄兵開局:
(1.d4 d5 2.c2-c4)。最早由15世紀西班牙棋手和棋藝理論家魯塞納提出,以後由18世紀敘利亞棋藝理論家斯塔馬推薦並根據著法特點用后翼棄兵作為本開局的名字.
中心開局:
(1.e4 e5 2 d4)。
飛象式開局:
(1.e4 e5 2象c 4)。
接受后翼棄兵開局:
(1.e4 e5 2 c4 dc )。
另外,有的開局同物異名,兼有兩種名稱,這往往一種是棋手名,另一種是該棋手所屬國家(地區)名。
龐基阿尼開局:
(1.e4 e5 2.馬f3 馬c6 3. c3 )。本開局最先由義大利棋藝理論家(1719-1796)所創,故名。19世紀中葉英國棋王斯當頓(1810-1874)曾作研究並多次實踐,故又名英國式開局。
彼得羅夫防禦:
(1.e4 e5 2.馬f3 馬f6)。雖然在15世紀至16世紀西班牙棋藝理論家魯塞納在其作品中已有提及,但該防禦只是在19世紀30年代經俄國著名棋手彼得羅夫(1794-1867)深入研究後才開始流行。故名之以「彼得羅夫防禦」,又名「俄羅斯防禦」。
西班牙開局:
(1.e4 e5 2.馬f3 馬c6 3. 象b5 )。這一開局最初創始者是15世紀至16世紀的著名西班牙棋藝理論家魯塞納和路易.洛佩茲,故又名「路易.洛佩茲開局」。起初並不流行,直至19世紀中葉起,由於新的戰略思想開始注入西洋棋開局計劃,它才顯示威力並得以逐步取代義大利開局而被廣泛運用,以至目前仍是高手大師在開放性開局中最受寵愛的開局兵器。
波蘭開局:
(1. b4)。本局系波蘭特級大師塔塔科弗在本世紀30年代開始運用的,後經蘇聯大師索科爾斯基系統研究並認真實踐,故又名索科爾斯基開局。
此外,有兩種開局名稱的還包括一種是地名,另一種是以棋子布置作為命名的,
斯堪地那維亞防禦:
(1.e4 d5)。具有500多年的悠久歷史的這一開局法,根據其著法特點,又名中心反擊開局。
#西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