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女兒們的戀愛》第三季的開播,張繼科和金晨「直男直女式」接連斬獲微博熱搜。但節目中,張繼科略顯「敷衍」的表現卻讓人一言難盡,也讓運動員上綜藝這一話題再度成為網友討論的熱點。
雖然目前還沒有正式的關於張繼科退役的消息傳出來,但在2019年1月退出世乒賽預選賽和決賽階段爭奪後,他幾乎是將自己的重心都放到了娛樂圈當中了,僅今年就接連參加了《做家務的男人》《運動吧少年》《女兒們的戀愛》三檔節目。
縱覽當下的娛樂市場,深刻地詮釋了「文體不分家」這句話。如李娜、林丹、張國偉等運動員,在退役之後紛紛在綜藝中露臉,煥發了事業「第二春」。與老一輩運動員在退役後選擇當從政或執教不同,年輕一代的退役運動員似乎已經有了綜藝「再就業」的新方向,但上綜藝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文體兩開花,體育運動員退役轉戰娛樂圈漸成趨勢
對於運動員來說,退役轉型是每個人在職業生涯結束時都要面對的事情。很長一段時間裡,退役運動員從政、執教、求學深造是較為普遍的選擇。如「大滿貫得主」王楠,退役後隔年進入團中央工作;郎平、趙宏博、劉國梁等運動員,成為教練繼續為中國體育的傳承發光發熱。
但也有一些不走尋常路的運動員,他們在退役之後選擇轉型到娛樂圈發展,同樣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田亮無疑是退役運動員跨界轉型娛樂圈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在當運動員時,他斬獲70多枚金牌,憑藉帥氣的外形成為大眾心中的「跳水王子」。2007年,正式退役的田亮專心致力於發展娛樂事業。
2013年,田亮開始在綜藝中露臉。最初,他選擇了與跳水密切相關的節目——《中國星跳躍》,擔任明星教頭。不過真正讓其聲名大噪的,還是同年播出的《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節目中,田亮展現了與賽場上完全不同的形象,無論是獨自帶娃時的笑料百出,還是與孩子的溫暖相處,都迅速收穫了一波路人的好感。
隨著《爸爸去哪兒》的熱播,田亮的商業價值隨之水漲船高。而正是從這開始,有著不錯路人緣的運動員們,逐漸成為各大綜藝節目的座上賓。
體操運動員楊威,繼田亮之後加盟《爸爸去哪兒》第二季,而後又與妻子楊芸一起參加了《二胎時代》;奧運冠軍劉翔在《極速前進》第三季、《來吧!冠軍》第二季、《小巨人運動會》等節目中吸引著觀眾的目光;網球大滿貫得主李娜也先後在《來吧!冠軍》《妻子的浪漫旅行》等節目中亮相,展現與運動場上不一樣的魅力。
相較演戲,運動員退役後為什麼更願意選擇綜藝?
在《吐槽大會》上,拳王鄒市明說:「運動員把青春獻給了賽場,我們重新進入社會有多難,大家不理解,上個節目,就指責我們不務正業。」
我們國家的運動員們大多數從小就開始從事體育訓練,而大多數的運動,吃得往往都是「青春飯」。嚴苛的三點一線的生活軌跡,讓運動員把人生最好的青春年華基本都給了運動事業,而退役後的再就業成了他們最嚴峻的問題。
早前,國家體育總局公布過一個統計數據:每年約有6000名職業運動員退役,其中僅25%的運動員可被組織分配,8%的運動員接受再教育,而約有50%的運動員退役後失業。
CBA退役球員謝志明做了保安、長跑運動員艾冬梅擺地攤賣獎牌、體操運動員張尚武退役後在北京地鐵站靠表演乞討。如果每個退役的運動員都能有保障,也就不會有「昔日體育冠軍淪落到去做搓澡工」這樣的新聞了。
不是人人都有資格做教練、或有資本下海經商,那麼對於面臨退役轉型的運動員來說,趁著運動員身份所帶來的光環與路人緣尚未消散,轉型進入娛樂圈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運動員初入娛樂圈,可以憑藉曾經的光環,但想站穩腳跟,就需要有代表作。可運動員們大多數時間都運動、鍛鍊,所以唱功、演技想再短時間內出色,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田亮籤約英皇后,如火如荼地開始了演藝事業。2007年,他在電視劇《牛郎織女》中飾演男主角牛郎,女主角是當時也算炙手可熱的安以軒,導演則是鞠覺亮,看得出來是很不錯的電視劇班底。但或許「跳水王子」留給觀眾過於深刻的印象,這部戲讓田亮的演技被各種嫌棄,觀眾說田亮太不自然,自帶一種手足無措的感覺……
而相較於演戲、唱歌,綜藝似乎門檻更低,而很多體育明星似乎也自帶綜藝感。例如跳高運動員張國偉,靠著一招「白鶴亮翅」,被一眾網友戲稱為「體育圈泥石流」。活潑、幽默的個性,讓他退役之後在綜藝節目裡如魚得水。《密室大逃脫》裡,他男友力十足地公主抱「京津冀三慫」,讓人忍俊不禁;在《我要這樣生活》裡,他在老家開起了鄉村屋頂KTV,展示靈魂歌喉,嗨翻全場。
運動員上綜藝真的能「一帆風順」嗎?
近年來,網臺綜藝大量湧現,節目需要新的面孔為觀眾提供新鮮感,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運動員提供了邁入娛樂圈的機遇,如李娜、林丹、李小鵬、陳一冰等運動員都成為綜藝節目的「常客」。
運動員受到綜藝的歡迎,與他們超高的性價比不無關係。此前,明星嘉賓參加綜藝的出場費動輒幾百萬、上千萬,在「限酬令」發布後,雖然節目不用為出場費發愁,但請到一線大咖的難度陡然增大。這種情況下,片酬相對較低、社會形象較正面的運動員,就成了綜藝節目的熱門人選。
同時,綜藝中常常露臉的嘉賓,在觀眾心中往往有比較固定的印象,如「大黑牛」李晨、「老狐狸」黃磊等,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人設的固化。對於運動員來說,觀眾對他們賽場外的形象並不熟悉,所以他們的「綜藝人設」有著非常強的可塑性。通過真人秀鏡頭的遴選和放大,運動員不為外界熟知的形象,往往更吸引觀眾。
但看似「不分家」的體育圈和娛樂圈,其實也是「有壁」的兩個圈層,所以也並不是所有運動員的綜藝之路都順風順水。
在去年的《演員請就位》中,董力首發亮相,表現卻備受質疑,網友紛紛吐槽「董力演得太尷尬了吧」、「簡直被助演實力碾壓」、「臺詞太差了」……董力的「星途」顯然任重道遠,還需要認真打磨自己的基本功。
此外,運動員上綜藝也容易暴露缺點,節目卻往往將把這種缺點放大,引發爭議。《女兒們的戀愛》播出後,張繼科與金晨相處時的態度引發討論,聊天時三句不離自己運動員的身份,一起吃飯也一直玩手機,網友紛紛吐槽他「情商太低」;上一季《我家那閨女》中的桌球運動員郭躍,宴請陳一冰、王麗萍時,提到陳一冰的前女友,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不少網友認為她為了自己的節目效果,傷害了其他人。
在迭代迅速的娛樂圈,參加綜藝對於退役運動員來說也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夠打破體育和大眾娛樂之間的壁壘,延續運動員在賽場上所積累的知名度,但如果一味追溯過往卻拿不出新成績,也將逐漸失去曾經作為國手的光環。
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臨近,又一輪體育熱將如期而至,可以預見,又一批運動員將成為綜藝的熱門嘉賓。但「冠軍光環」雖然是運動員進軍綜藝的一大「賣點」,可在綜藝市場大浪淘沙的背景下,沒有真正的「硬實力」,也可能變成娛樂圈「一日遊」。對於觀眾來說,我們致敬每一位運動員的輝煌時刻,也希望他們在褪去「冠軍」光環之後,仍能在自己的「第二職業」中繼續發光。
作者 | 李楊
主編 | 彭侃
編輯 | 胡鈺鑫
排版 | 楊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