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會錯意,我們可不是要介紹什麼少兒不宜的東西。不過,從某一方面來說,圖像小說確實「少兒不宜」:這種被不少讀者看作低齡化、娛樂化的類似少兒漫畫的讀物有著能與傳統小說媲美的複雜、精彩的故事情節,以及發人深思的精神內核,同時更具有文字小說所不具備的視覺風格探索。
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的北美漫畫市場,美國漫畫家WILL EISNER首次將這個名稱印刷到了作品的封面上,以與當時流行的超級英雄商業漫畫做出區分,此後,越來越多富有社會洞察力、人性關懷和歷史思考的優秀漫畫作品被創作出來,這些作品被統稱為「圖像小說」。
「其實可以從電影裡面借用一個概念,就是『作者電影』,圖像小說是一種『以作者為導向』的漫畫,是作者觀念的一種表達,而不是工業化流水線產品。它最大的特點是它的視覺性、圖像的衝擊力以及畫格之間的敘事邏輯。
——孟蕊(圖像小說出版品牌「後浪漫」主編)
「在我自己的理解中,能夠稱為圖像小說的作品應該更具備文學性、藝術性。」
——芳州(圖書出版品牌「讀庫」編輯)
Nick Drnaso的作品《消失的塞布麗娜》是史上首部入圍布克獎的圖像小說。
「我們會選擇在藝術價值方面,於不同文化裡比較共通的作品。有的作品在國外比較成功,但是我們引進的時候會考慮到可能復刻過來成功比較難。」
——孟蕊
「首先我會考慮它是不是一本打動人心的作品,然後它的題材是不是跟我們以往的氣質相符;最後,它在表現上是不是有很多新鮮的元素。」
——芳州
1&2.法國漫畫家馬裡翁·法約勒捨棄了畫格與分鏡,以更加自由的圖像語言敘事。她的兩本圖像小說《懸停的愛》《碎片人》分別由雅眾文化、讀庫發行。
「當你在設想某一個畫面的時候,那個畫面讓你激動不已,畫出來後還是讓你激動不已,那是最開心的一件事情。很多時候你設想的畫面和你最終畫出來的是有差別的;最艱難的應該是寫劇本的時候。這是一個從文字、故事到畫面去銜接的工序,如何用一個完美的分鏡透過畫面去呈現故事的節奏和內容。」
——吳青松(國內漫畫大獎金龍獎獲獎作品《山海戮》作者)
「我通過拍照和搜集書籍來尋找靈感,有些書籍在繪製室內場景、家具、建築、人物和服裝時很有用,尤其是百貨商店的目錄冊子,是非常棒的參考資源。」
——Nick Drnaso(史上首部入圍布克獎的圖像小說《消失的塞布麗娜》作者)
吳青松作品《山海戮》結合了蒸汽朋克和中國傳統繪畫風格。
「我個人是很樂觀的。以前我其實一直上班沒畫漫畫,就是因為畫漫畫根本活不下去;現在我感覺能夠挺直腰杆了,收入能支撐自己正常生活。培育這個市場最關鍵的一點是有好作者、好的出版商。最重要的還是好讀者,沒有好讀者真的很難形成一個良性閉環。」
——吳青松
「圖像小說發展起來不是偶然的。出版發展到一種比較高,比較發達的程度一定會更加多元化,所以我特別樂意見到不同的形式能夠出來,這種新的形式也給一些新的表達提供了可能性。」
——芳州
《闖入者》
[美]阿德裡安·遠峰
在《闖入者》中,作者以冷靜、克制的筆調刻畫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劇——心懷藝術夢想的園丁、「撞臉」成人女星的女大學生、想要擺脫窘境的落魄男女……他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因為「意外」的偶然闖入而波瀾驟起,最終又因平凡而回歸平靜,儘管流淌著孤獨和悲傷,但依然留有希望的微光。
《悠悠哉哉》
[日]谷口治郎
與普遍認知中「少年熱血」的日漫不同,谷口治郎的作品更為沉靜克制,內容也更富於文學性與藝術性,在歐洲擁有極高的聲譽。《悠悠哉哉》聚焦於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測量師伊能忠敬,為了計算出子午線的長度,他從江戶(東京)出發徒步至蝦夷(北海道),在看似悠悠哉哉的慢調節奏中,刻畫出一個為大眾利益而捨身忘我的的形象。
《碎片人》
[法]馬裡翁·法約勒
馬裡翁· 法約勒擅長描寫兩性情感之間的關係與互動,尤其是對兩性觀念的微妙差異拿捏得非常精準。《碎片人》用純淨、精美的畫面捕捉了人性中的複雜紐帶,捨棄畫格和幾乎無字的風格讓《碎片人》像充滿想像的啞劇,人物用肢體語言演繹愛情、失落、背叛、欲望,如一部啞劇。
《吉米·科瑞根:地球上最聰明的小子》
[美]克裡斯·韋爾
克裡斯·韋爾是《紐約客》雜誌的御用封面畫家,《紐約客》的多期經典封面出自其手,有著鮮明的美式風格。作品源於克裡斯與失蹤三十年的父親突然重新出現,卻在兩人再次見面之前去世的經歷:小說通過兩條故事線分別講述了吉米收到未曾謀面的父親來信邀請他見面和父親年輕時與祖父相依為命的故事,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盧浮地宮》
[法]馬克-安託萬·馬修
馬克-安託萬·馬修的每一部作品都有著非常強的實驗性,以發掘視覺敘事更多的潛力,從而呈現出更令人驚異的效果。在新作《盧浮地宮》中,作者對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羅浮宮展開想像:假如的地面建築只是金字塔一角,那麼走進它的地宮會有怎樣的鏡中奇遇?馬修用灰色單調的畫面呈現出藝術世界光怪陸離的倒影。
《地球震怒三部曲》
[法]恩基·比拉
澳洲山火、新冠肺炎、地震……2020年的開端如此「喪」,讓人們不禁開始討論:我們怎麼了?地球怎麼了?而恩基·比拉用圖像為世人帶來了一部「末世啟示錄」。在《地球震怒三部曲》中,恩基以未來主義的視角虛構了三個生態浩劫後的故事:《動物帝國》探討人和動物的邊界,續曲《末世戀人》描寫在地球毀滅時相愛的戀人,終章《空氣的顏色》則提供了圓滿的救贖和微茫的希望。
撰文陶朗歌
編輯張林鑫 Linxin Zhang
圖片由各出版公司提供
更多文章
MORE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