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老了獨生子女該怎麼陪 八成受訪者期待陪護得到更多支持

2021-01-12 新華網客戶端

  原標題  父母老了作為獨生子女的我該怎麼陪

漫畫:徐駿

  獨生子女一代的父母紛紛步入老年,一些甚至已是高齡老人。目前,各地區陸續出臺帶薪護理假,以方便子女陪護老人。不過獨生子女陪護老人、為老人看病依然面臨許多困境,比如人手不足、距離遠,尤其是「雙獨」的情況,照料老人的壓力更大。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3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1.1%的受訪青年擔心無法陪護父母,沒時間(68.1%)和人手不足(50.7%)被認為是陪護父母的主要困難。86.8%的受訪青年期待社會為年輕人陪護父母給予一定的支持。

  參與本次調查的青年中,來自一線城市的佔27.3%,二線城市的佔50.8%,三四線城市的佔18.7%,城鎮或縣城的佔2.2%,農村的佔1.0%。受訪青年中,獨生子女佔78.3%。

  91.1%受訪青年坦言擔心陪護父母問題

  在湖南吉首上大學的田燦(化名)對記者說,雖然自己還在上學,暫時沒有陪護照顧父母的壓力,但是作為獨生子女,每當看到新聞或者一些影視作品中提到有關養老和陪護父母的內容,她還是會感到有壓力。

  郭香香(化名)是北京某高校博士生,今年年初,她的外公生病了,由家人輪流照顧。「我媽媽和她的3個兄弟姐妹一起照顧老人都很不容易,當時我就想以後我一個人要怎麼照顧爸媽」。

  調查顯示,91.1%的受訪青年擔心無法陪護父母,其中29.9%的受訪青年表示非常擔心。交叉分析顯示,受訪青年中,獨生子女(92.6%)對這個問題更加擔心。

  西安某高校青年教師魏文(化名)表示,隨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自己也更加擔心陪護父母和養老的問題。「現在他們來西安幫我裝修,和我住在一個城市,以後他們有可能會回老家。老人年紀大了,我很擔心他們一旦生病要怎麼陪護他們,尤其是經歷了我外公生病去世,就更加擔心這個問題了」。

  家住江蘇海安的韓偉(化名)眼下就面臨著非常嚴峻的陪護長輩的問題,「我公公肝和腎都有問題,目前依靠昂貴藥物維持,要定期去大醫院複診,一去就是三四天。我媽媽心肺功能不好,慢阻肺,依靠呼吸機輔助。家裡還有爺爺奶奶需要照顧。贍養和照顧兩代老人的壓力都在我和愛人身上,好在我老公工作比較自由,不要坐班,陪老人檢查、陪床等都是他。」韓偉說,目前她最擔心家中老人生大病。

  調查顯示,沒時間(68.1%)被受訪青年認為是陪護父母的最主要困難,其次是人手不足(50.7%)。其他問題還有:沒有足夠的經濟收入(47.5%),離家遠(42.1%),醫療和護理資源缺乏(25.8%)和老人異地醫保難報銷(14.4%)等。

  「80後一代的父母年齡大概在65歲左右。他們目前沒達到高齡老人的年紀,還屬於比較年輕的老人,主要需要子女在心理上給予陪護。但再過幾年,就會需要生活上的陪護照顧。對於子女來說,這種壓力會更大。」天津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分析,獨生子女的父母年老後,對孩子生活上、心理上的依賴更大,對於獨生子女來說陪護的壓力也就更大。

  58.4%受訪青年希望企業增強對員工的人文關懷

  韓偉一直在考慮陪護父母和養老的問題,「我們是80後,父母接受不了去養老院之類的機構,我們也不會這樣做,頂多就是請保姆在家照顧。但我們這一代觀念就不太一樣,想以後去養老院,儘量不給子女添麻煩」。

  調查顯示,為了陪護贍養父母,53.2%的受訪青年會定期讓父母體檢,預防和提早發現疾病,53.4%的受訪青年會尋找適合的養老或護理機構,52.5%的受訪青年會理財,預留足夠的資金,32.8%的受訪青年會與父母住在一起,不讓父母「空巢」,26.2%的受訪青年會定期休假回家陪伴父母。

  調查中,86.8%的受訪青年期待社會對年輕人陪護父母給予一定的支持。

  韓偉希望能有一些減輕年輕人養老經濟負擔的政策,「比如醫保報銷、異地結算、農保等,這些政策力度再大點就好了」。

  「如果以後我父母需要我陪護,我能輕鬆請假就很不錯了。」郭香香了解到,很多地方推出了獨生子女陪護假,她希望能夠落實好這項政策。

  魏文覺得現在人們對保姆、護理的需求很多,但是這個行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他希望家政行業可以實現產業化、規範化的發展,以減輕年輕人照顧父母的壓力。

  緩解年輕人陪護父母壓力,58.4%的受訪青年希望企業增強對員工的人文關懷,準許請假陪護父母,53.1%的受訪青年建議建立獨生子女家庭養老補貼制度,48.2%的受訪青年建議落實獨生子女護理假。其他建議或期待還有:依託社區力量,發展養老機構(44.8%),規範養老產業的發展(35.9%),完善老年人社保異地對接(28.4%)和營造尊親尊老的社會氛圍(18.4%)等。

  張寶義分析,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子女和父母可以更好地溝通聯繫,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心理層面的陪護壓力。但對於獨生子女一代來說,單純依靠子女個人來完成陪護父母和父母養老問題是行不通的。「因此我們提倡通過社會化的力量來實行集體化、成品化和規模化的養老。這並非是讓老人都去住養老院,而是在家中、在社區中形成一種規模化的養老」。

  張寶義認為,需要從大的規劃角度,將住宅建設、市場和社會組織、醫療衛生等統籌規劃,形成一個養老體系,比如建立電子檔案通訊網絡,及時了解小區老年人的情況。「在日本,一些家庭的馬桶上裝了感應器,如果老人一天都沒有去衛生間,那么子女在手機上就會收到提示。」張寶義認為,通過社會化、規模化養老體系的建立,可以進一步緩解和分擔獨生子女的陪護和養老壓力,讓他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和照顧下一代上,進而完成歷史性的人口轉移。(見習記者 孫山)

相關焦點

  • 獨生子女一代開始負重 焦慮在父母生病那一刻被激活
    父母外出時她被反鎖在家,她喜歡趴在窗臺上看樓下的人。過年,一個人無聊地把成串的小鞭炮拆成一個個的,點著放。她羨慕周圍有哥哥姐姐的小朋友,也會慷慨分享自己的東西以交到更多朋友。在她看來,這也影響了自己的成長和性格——不自信,很懂事,渴望友誼,習慣去取悅別人。成年後,她早早結婚,後來又離婚,她反思,輕率結婚是太渴望得到愛了。
  • 獨生子女家庭「賺」了?新規下,養老壓力將減輕
    曾經,獨生子女們被冠以「小皇帝」的稱呼,獨享父母和祖輩一家六人的寵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會發現獨生子女肩上的重擔也是很大的,在過去多子女時代,家中老人生病,家裡的大人們可以從早到晚輪班照顧,而現在家裡的大人們正在逐漸成為老人,當我們的父母老了,獨生子女的養老負擔也就大了。
  • 1.8億獨生子女迎來福音,憑這一紅本子最高領7000元
    文:十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很多家裡只有一個孩子,很多八零九零後都是家裡的獨生子女,那會是人們想生,但國家不讓多生。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出生率的下降,計劃生育政策逐漸放鬆,二胎政策逐步放開。
  • 獨生子女一代開始「負重」
    把母親接到北京治療後,她開始在家與醫院間「折返跑」:上午照顧女兒起床穿衣,然後去醫院陪母親,趕在晚高峰前開車回家。  晚上她哄女兒入睡。那段時間,兩歲多的女兒學會一句話:「媽媽洗手。」因為媽媽去醫院陪姥姥了,媽媽要洗手。  「我媽以前老跟我說,媽媽可能有的時候不能幫你太多,但至少可以做到不給你添負擔。你們以後孩子要管,老人要管,管不過來的。」
  • 2020年春節 94.1%受訪者表示永生難忘
    這個春節假期,你是怎麼過的?有哪些感受?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看影視劇和刷視頻是人們春節期間最普遍的活動。2020年春節假期裡,71.3%的受訪者得到了充分的休息,52.9%的受訪者享受到了陪伴家人的快樂,45.4%的受訪者感受到了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的社會氛圍。
  • 獨生子女家庭,父母晚年生活已成定局,孤獨是常態
    我是一位80後,和很多身邊的年輕人一樣,都是獨生子女。不知不覺父母也到了退休年齡,他們也即將迎來晚年生活。然而,當我開始正視父母的養老問題時,我才偶然驚醒,發現父母的晚年生活其實早已經成為定局,那就是孤獨是常態。不得不說,這一屆的父母實在是太難了。
  • 獨生子女護理假是什麼?獨生子女父母這些福利需要知道
    眾所周知,自從計劃生育實施以後,中國多了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只能要一個男孩,或者是一個男孩一個女孩。隨著父母的年齡增大,落在子女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不但要照顧老婆孩子,還有父母要贍養,對於一般家庭來說,經濟上存在很大問題。
  • 2020年獨生子女父母可領取這些養老補貼,很多人沒領全!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獨生子女家庭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獨生子女也多為8090後,隨著8090後的成長,獨生子女的父母也在慢慢的變老,於是隨之出現了很多問題,尤其是獨生子女如何很好的贍養父母是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 當90後獨生子女做了父母,何止是「人類幼崽」的日子不好混了?
    毀譽參半的90後獨生子女說起獨生子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們的家庭地位。這個家庭地位不單單是全家人一他們為中心,還表現在家庭支出方面,曾經有一項關於北京城市家庭的調查,其數據指明,在這些家庭中孩子決定了大約七成的消費。獨生子女接替家裡的老人成為家庭的絕對中心。
  • 岸見一郎《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我願意靜靜地守護老去的父母
    但是很少看到有養老、陪老、守老的情感領域。甚至我們自己有時候看見行動不方便的老人都會說,唉呀,我不要以後變成這樣的老人家,身上有味道,行動又不便,還老愛忘事,又不肯學習......比如我自己的媽媽。孩子怎麼對待老去的我們,取決於我們怎麼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的愛的教育。但又不能完全對等。畢竟孩子承載的是希望,是一種向上的動力,而老去的父母則是可以逃避的責任。即使身在他們身邊照顧,內心裡逃避的感覺就生出鬱悶、煩躁等。
  • 獨生子女家庭福音,憑這一紅本子,一次可領7000元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很多家裡都是一個孩子,很多八零九零後都是家裡的獨生子女,那會是人們想生,但國家不讓多生。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出生率下降,計劃生育政策逐漸放鬆,開放二胎政策。國家現在已經加入了「生育大隊」,許多地方都出臺了鼓勵生育的政策,但現在又成為了人們不想生。
  • 獨苗更該用心養:糾正三誤、調整四標,獨生子女教育困境的破冰法
    生活無憂煩事不勞想要得到什麼東西,家人都會滿足。所以慢慢形成一種心理我想要的東西有人會幫我得到,我想做的事家人會幫我完成。缺乏自我認知能力,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自我正確辨別能力。3、承受能力弱我們常說溫室的花朵難以承受烈日的灼燒,雖然它也在成長但始終難以綻放最美麗的風景。
  • 十年後,獨生子女和二胎家庭的差別更明顯
    第一種,他們說養孩子就是為了防老,如果不是因為害怕自己老了以後沒人管,誰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去養個會氣人的孩子呢?第二種,他們說養孩子沒什麼目的,就是想帶他來並通過自己的努力,陪他走一程,無論這段路是坎坷還是順利,這些都是自己人生努力的過程。養兒真能「防老」嗎?
  • 你怎麼看?
    上海市婦聯建議, 合併產假和配偶陪護假為家庭育兒假, 並將現有夫妻雙方的138天假期延長至半年, 即182天, 夫妻雙方協商確定各自休假天數, 並強制父親休假不少於30天。
  • 德國《世界報》:中國獨生子女的「小皇帝」病症
    德國《世界報》當地時間1月11日文章,原題:中國一胎化政策讓小孩子變成「小皇帝」發表於美國《科學家》雜誌的一項新研究證明,中國嚴格的一胎化政策增加了許多獨生子女成長的煩惱,並且影響了他們的交往能力,他們普遍害怕風險,並且自信不足。
  • 《唯一的希望》80後獨生子女的「原始碼」
    馮文於1997至2002年攻讀博士期間,一共花了27個月對中國大連市城區的數千名獨生子女進行了問卷調查。同時,她也利用自己在三所初中、高中和職校當英語老師,以及給超過100名孩子做英語家教的機會,得到進入這些獨生子女家庭訪談、記錄和觀察獨生子女成長狀況的機會。馮文重點訪談的獨生子女的出生年齡主要集中在1979到1984年之間,考察的時期正好是這些孩子剛剛成年或即將成年的階段。
  • 說「獨生子女」是最悲哀的一代,你怎麼看?
    截止2020年,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獨生子女人數大概是1.8億,養老問題是壓在獨生子女身上的一座大山。在此之前,獨生子女也曾享受過該有的優等待遇,家裡有好吃的、好玩的沒人跟你搶,穿的衣服也是新的,即使不是名牌但是也是爸媽帶著去商場新買的,想要什么爸媽會二話不說買給你,享受爸媽更多的寵愛,而非獨生子女她們大多數是不會享受這樣的優等待遇的,家裡有哥哥有姐姐,衣服基本也不會有新的,都是哥哥姐姐小時候的衣服,家裡有好吃的東西,父母會先讓著弟弟妹妹吃,好玩的先讓弟弟妹妹玩
  • 獨生子女家庭福音!國家給你補貼:憑這一紅本子,最高可領15000
    通俗一點講就是兩個人需要一起贍養雙方的父母,也就是四個老人。年輕一點的還需要贍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到中年的那些還需要撫養孩子。可謂是「上有老,下有小」。而這些獨生子女就只能靠兩個人的收入付房貸或車貸,甚至還要負責全家的生活支出。
  • 獨生子女家庭福音!國家發福利,憑此「紅本子」,一次可領7000元
    在計劃生育的年代,很多家庭只能生一個,這樣的家庭就是獨生子女家庭。獨生子女家庭有一定的優勢,養一個孩子的壓力肯定比養兩個孩子的壓力小。然而獨生子女家庭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孩子贍養老人的問題,如果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經濟困難的話,贍養兩個家庭的4個老人的壓力是非常大的。部分獨生子女家庭不得不贍養四個甚至八個老人。
  •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如何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這樣的日子久了,小沫感到精神快要崩潰了,她開始失去耐心,對奶奶大聲吼叫,埋怨她怎麼還不康復。甚至有了趁奶奶熟睡時,動手掐死她一了百了的惡毒念頭。市面上教父母育兒的書籍和課程比比皆是,可是關於如何照顧年老父母的卻很罕見。 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的作者,日本心理學家岸見一郎的《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就是這樣一本關於如何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