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30多年的資深搖滾歌手瑪麗蓮.曼森,最近正式發布了第11張錄音室專輯《WE ARE CHAOS》。自稱是大師傑作卻遭到了網友抵制,因為曼森在ME TOO運動中的標籤是「施暴者」。
曾主演美劇《真愛如血》和《西部世界》的女演員埃文.蕾切爾.伍德(Evan Rachel Wood)在國會作證時,談及了自己被前男友家暴的經歷。根據時間等證據推算,外媒和網友認為這個「施暴者」就是瑪麗蓮.曼森。
埃文詳細講述了自己那段不堪的往事,被毆打、被侵犯、挨餓,難以啟齒的對話。手腳被綁起來,被叫難聽的稱呼,直到對方感受到埃文的崇拜、忠誠和愛意,這身心俱疲的折磨才會停止。然而這種互動周而復始,每一次因為害怕甚至不敢逃跑。
媒體的報導和網友的轉發都帶上了瑪麗蓮.曼森的名字,埃文作為受害者的互動留言算是默認了男主身份。與此同時還有其他女星站出來diss曼森,說他在《豪斯醫生》的片場幾乎騷擾了每一位女性。
這位爆料的華裔女星叫Charlyne Yi,被曼森叫做「中國男人」,還要求她與其他女演員上演「剪刀式」。
而且曼森還寫過一首歌叫《I Want to Kill You Like They Do in The Movies》,明確是送給埃文的。曼森自稱有sha人幻想,腦海中有對抗埃文的硬核畫面。
採訪中雲淡風輕地談到他人生最低潮的那個聖誕節,給埃文打了158次電話,他劃傷自己的臉,就是為了讓前女友明白,她給自己帶來多大的傷痛。
尼古拉斯.凱奇的前妻帕特麗夏.阿奎特為此公開評論:這不是愛,是虐待,瑪麗蓮.曼森就是施暴者!
綜合女友公開場合的證詞,社交媒體的自白,其他女星的吐槽,曼森的行為,網際網路生成的記憶是瑪麗蓮.曼森「有罪」。然而事實是,當事人埃文並沒有對曼森進行提告。
更大的反轉是埃文的說法前後矛盾,存在疑點。
18歲初見,相差18歲
埃文第一次見到曼森的時候她18歲,曼森比她年長18歲,兩人巨大的年齡差距讓外界對這段感情並不看好。但埃文對曼森很著迷,她說喜歡這位搖滾歌手的黑色眼線,還說自己想要尋求危險和刺激。
一直強調曼森是個值得追求的對象,兩人的關係是健康和有愛的。
兩人交往一年後分手,後來複合還一度訂婚,但最終依舊以分手告終。
看得出來,埃文對曼森是相當心動且渴望靠近的。而且秀恩愛的時候說過兩人之間的關係很美好,這應該不是假話。
如果這段關係真的充滿恐懼,埃文可以選擇沉默,而不是誇獎。而且好不容易離開這麼一個「大麻煩」,為什麼還要回到前男友身邊,複合甚至訂婚?
再者,埃文作為演員要經常拍戲和出席公開場合,她身上並沒有傷,此前也從未有過疑似家暴的新聞。
綜合埃文的表述,感覺曼森應該是字母圈人士,不是常人理解的拳打腳踢。這也對應了埃文原本想要尋求危險和刺激的說法,但是這又要分不同角度來解讀。
一種是埃文可能不知道曼森的癖好,一種是埃文知道,但狀況有些失控。
埃文腦補的可能是《五十度灰》那種霸道總裁和灰姑娘的情趣,而曼森的操作超過了埃文接受的範圍。如果搭檔三觀不匹配,或者違背任何一方的意願而不停止,那麼這就是施暴。
公開出櫃後與前男友複合,結婚生子
埃文有個前男友叫Jamie Bell,是一名英國男演員。兩人分手後,埃文與曼森交往。與曼森分手後,埃文出櫃自稱是「雙」。就在出櫃之後,埃文與前男友Jamie複合,並迅速結婚生子。
此後埃文的公開戀情都是與男人,只有捕風捉影的小道消息會有女主角,聽起來更像是用來穩固姬圈人設的。
所以有網友認為埃文是在吃彩虹圈福利,取向如果都能說謊,那麼借ME TOO上位也不是不可能。
仔細捋一下劇情,不難發現埃文和海後的某些手法如出一轍。
「海後」Amber Heard在狀告德普家暴後撤訴和解,但約翰尼.德普因此遭到抵制,一度失去迪士尼的合約。
而Amber與德普的名譽權官司是源於一次沒有指名道姓的採訪報導,即便沒有明說,輿論早已指向了德普就是「施暴者」。
埃文的高明之處同樣在此,國會證詞這麼嚴謹的地方不提名字,卻讓事件持續發酵而不澄清也不點名。默認的行為讓埃文既沒有禍從口出吃官司,又得到了大量支持者。
「海後」和「多洛莉絲」如今都成了倖存者和向家暴說不的女戰士。就連「出櫃」這條直線都是驚人的重疊。
再來說說德普和曼森,倆人是異父異母的「親兄弟」,關係好到沒話說。這次德普與前妻的官司,曼森還被cue出場。因為他倆送完Lily Rose(德普女兒)上學就跑去喝酒吸du狂歡,形象著實不怎么正面。
沒想到瑪麗蓮.曼森以德普2.0的身份,連官司過場都沒走就因家暴遭到抵制。這對「難兄難弟」像拿著同款劇本一樣,命運驚人的相似。
與所有前任和諧共處,偏偏「海後」和埃文是意外
大家應該還記得德普剛傳出家暴的時候,前女友凡妮莎出面澄清,自己從未被粗魯對待,德普不是那種男人。其他前任就算沒有出面為德普證明,但也沒回踩,偏偏「海後」這齣了事。
瑪麗蓮.曼森也有個非常著名的前任,滑稽戲舞娘蒂塔.萬提斯。兩人交往6年後結婚,但婚後生活並不愉快。
蒂塔希望曼森有良好的睡眠習慣,曼森卻說自己的創作時間在凌晨。還有蒂塔專注事業不常在家,也讓曼森感到寂寞和委屈。但兩人離婚後還同框過,完全沒有任何不愉快。
作為樂隊主唱的曼森自然不缺女友,跟德普情況一樣,沒有被前任說過壞話。直到埃文的言論給他貼上了「施暴者」的標籤,被推上風口浪尖。
不管是從德普和曼森這個角度看,還是Amber與埃文很多相似的操作,重疊到讓人迷惑。德普案件的反覆反轉,並沒有撼動Amber女.權衛士的地位。結合自身經歷和明星濾鏡,每個人心中都有願意相信的「證據」和選擇支持的一方。
清官難斷家務事,不管是口嗨還是真實存在過的暗黑想法,在這樣互相指責的關係裡,相愛相殺是一定存在過的。而且曼森的連環奪命call和傷害自己來吸引關注的方式的確恐怖。
埃文的行為和說法有前後矛盾和存疑的地方,初衷和目的無法深究,但我願意相信她的感受是真實的。不管是失控的互動還是變質的愛情,她所受到的傷害和無法逃離又自責的無力感,始終揮之不去。正如埃文本人所說,她有PTSD創傷後遺症,引發她上癮又抑鬱。
ME TOO運動鼓勵了很多受害者,塵封往事被揭曉,好萊塢大佬紛紛落網。當然也有德普這種已經復工但又看不到結局的大型連續劇,還有麥可.傑克遜的「沉冤得雪」。試問,曼森被扣上了帽子,有沒有可能是網友認錯人了呢?
再說,曼森玩的是小眾音樂,鐵桿粉絲和正義網友之間可能都沒有交集。網絡上的抵制行為,真的對曼森的新專輯銷量和他事業發展有影響嗎?有活動才重提,平日卻安然無恙,這不是治標不治本嘛。
急著站隊用輿論去抵制甚至封殺一個明星,或者全民同情受害者這很容易,但這並不是解決方法。壞人應該受到懲罰、付出代價,且必須真心道歉並懺悔,讓受害者得到尊重和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