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十五的月亮十四圓」的新聞上了熱搜,很多主流媒體聲稱,在庚子鼠年的農曆六月裡,十五的月亮卻是「十四圓」,最圓時刻出現在8月3日23時59分。
天文專家表示,「十五的月亮十四圓」這種現象比較罕見。21世紀這100年中,這種情況僅會出現6次。
筆者乍聽很是好奇,畢竟2020 年發生的罕見事情太多了,也不差這一次了,但我扒拉了一下新聞內容才發覺,原來這次主流媒體們都搞錯了!
主流媒體們說,本月月亮最圓時刻是8月3日的23時59分,乖乖,這不就是8月4日的子時嗎?你再查查萬年曆,陽曆8月4日,對應的不正是農曆六月十五嗎?
「十五的月亮十五圓」,一點沒錯!
那為何主流媒體卻說百年難見十四圓呢?這其實與中國傳統「幹支紀年」的普及程度不夠有關。
其實,我們都知道的生肖(屬相)的概念,就是來自中國傳統「幹支紀年」中的12地支。
12地支又稱十二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天幹地支組成形成了中國古代的傳統曆法紀年。
12地支不僅對應12年份、12生肖,還對應12時辰:
我們知道,一天有24小時,而古人計時用12時辰,23時59分處在一天開始的第一個時辰——子時(前一日的23:00-次日的凌晨1:00),也就是說8月3日(六月十四)的23時59分,其實就是六月十五的子時。
因此,「十五的月亮十四圓」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這裡的十五、十四都是之農曆,而中國農曆用到的正是幹支紀年,只不過這次月圓時刻發生在十五凌晨子時。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一個人的生日確定上,很多子時生日的朋友,幾十年的生日都過錯了!
筆者認識一位朋友是某日晚上23:01分出生的,假如那天是六月十四,那他的生日應該在每年的六月十五過,而非六月十四,因為23:01分也是次日的子時,於是朋友慨嘆,活了幾十年,生日一支過錯了!
幹支紀年有什麼用途呢?
一個重要的應用就是大數據分析。
錢穆先生說過,中國文化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是天人合一觀,宇宙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
古人很聰明,幾千年前就能把一堆無意義的年月日時數字轉化成五種不同抽象物質的,也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學說最典型的應用是中醫,比如「子午流注」:
簡易歌訣:
寅時氣血注入肺, 卯時大腸辰時胃,
巳脾午心未小腸, 申屬膀胱酉腎位,
戌時心包亥三焦, 子膽醜肝各定位。
子午流注的一個功用就是「人體排毒時間表」:
而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美國科學家,他們因發現生物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而獲獎,這也驗證「子午流注」的科學合理性!
五行學說的另一個重要應用,是民俗學方面的「擇吉」。
比如2020年8月3日23:59轉化為幹支紀年就是:
庚子 癸未 戊寅 甲子
2020年是庚子年,這個大家都不陌生,天幹庚金,地支子水,後面的癸未是月份,即癸水未土的六月,戊寅是日,戊土寅木,23:59為甲子時辰,天幹甲木,地支子水。
通過幹支紀年,五行能量配比就一目了然,金1個,木2個,水3個,火0個(但未土有火的能量),土2個,構成所謂的四柱八字。
四柱八字是中國傳統命理學的分析方法之一,其本質就是利用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來實現一種平衡和諧的結構,從而產生一種我們期望的好的結果。
《史記·日者列傳》裡記載了「漢武帝用五行擇日」的歷史,說明至少從西漢開始,五行學說就被應用於貴族甚至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了。
就像結婚需要看日子,搬家需要看日子,小孩子出生要根據五行起名字一樣,《易經》幹支五行文化已經成為我們民俗生活的一部分,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