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佛教與印度的宗教不同,就在於佛法的清規不同,印度的佛法傳入我國之後,禪宗大師就為它從新規劃了新的規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如果這一天沒有勞作,那麼這一天就沒有食物可以吃,直到有一天禪宗大師年紀大了,他的弟子讓他休息,弟子們進行勞作,但是禪宗大師說這就是規矩,規矩是人人都需要遵守的,禪宗大師用不吃東西來拒絕弟子的關懷,他認為規矩是給眾人制定的,所以自己也是人,就要遵守規矩,自己定的規則,自己要做好榜樣,這樣人們才會信服,人們才會按照他的規矩去做事情,這種清規被人們保留下來一直沿用至今。
這位禪宗大師也對佛教非常的信仰,他也極力推薦人們信仰佛教,佛教傳到東土大唐之後,皇帝也非常信仰佛教,並且在東土這片土地上慢慢發展起來,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佛教,並且佛教的一些規矩被人們一直使用,並且整理完善,佛教能發展並且流傳至今也是得益於我國有很多著名的禪宗大師的誕生。
我們都聽說過「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這是一段佛教的故事,是師徒二人師傅馬祖師和百丈懷海禪師,這兩位人物為中國歷史的佛教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之後有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印度的生活方式和法律制度是不一樣的,那麼就需要我們國人一點一點優化佛法和佛教的規矩。在印度的出家人是不可以耕種地的,也不可以進行織布做衣服的,但是傳到了中國,中國人認為這是不合理的做法,人們開始慢慢的摸索,剛開始是化緣,居無定所,後來經過人們慢慢的改變,找到了調整的入口,才從居無定所走向叢林的寺院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到了唐代中期的時候,出現一位高僧就是馬祖道一禪師,他在原有的基礎上大力推薦修建寺廟,當時的皇帝也非常的信仰佛教,所以皇帝也同意了馬祖道一禪師的說法,就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始修建很多寺廟,寺廟也是在那個時候被普遍推廣的,後來到了一定的規模。
大家都聽過叢林這個詞,這個詞就是很多僧人聚集在一起,那麼就會產生不同的一件,會有意見不統一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一位大師來帶領眾人,聽大師的安排,這就形成了僧人的一個角色住持,眾人聽住持的安排,不能有自己的意見。
他是佛陀座下脾氣最大的弟子,為什麼還能被尊為「解空第一」?
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為何不趨吉避兇,反而慘死於外道之手?
達摩祖師被他打掉了兩顆門牙,為什麼還會把禪宗的衣缽傳給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