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5 22: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日前,中國美術學院傳捷報,我校2019屆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動畫系四位畢業生共同創作的動畫短片《小事》取得了明年奧斯卡金像獎的競賽資格。這件作品由李澤熙和他的三位小夥伴合作,一年前,他們完成畢業創作《小事》並頻獲嘉獎,完成了人生中畢業的大事。一年後,作為校園驕子的他們,在市場風雨中經歷了什麼?讓我們一起欣賞佳作、走近創作的背後。
動畫短片《小事》
解讀創作與劇情
他們是動畫短片《小事》創作團隊的成員,中國美術學院動畫系二零一九屆畢業生李澤熙、謝樹濤、張倬棟和張任遠。
《小事》是他們的畢業創作,作為大學四年的綻放,他們希望自己的創作至少要滿足四點要求:內容要有價值,不能是娛樂泡沫;既不能「玄虛」,又不能讓人一遍「看透」;藝術表現形式帶有實驗性,有所突破;趁兒時的記憶還沒徹底消失,做一部有童年印記的作品。在反覆磨合和不斷推敲下,《小事》誕生了。
該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在南方夏日的農村,年代設定在千禧之年,也就是90後的童年時代。有著農村的童年記憶,卻又無關回憶,更像是長大後在城市裡生活的我們,對於自己世界觀變化的一種記錄。
目前《小事》已入圍國內外30餘個大大小小的電影節,並獲得數十個獎項與提名,其中在今年五月份獲得的具有奧斯卡資格認證的美國RIVERRUN奔流城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動畫短片獎,標誌著《小事》得到了明年奧斯卡金像獎的競賽資格。
劇情概要
一個夏日的尋常午後,幾個孩子在村裡玩耍。
喜歡玩槍戰的他們無意間撿到一把仿真槍,
村子裡一派安詳寧靜,小孩扔掉地瓜皮,黃狗好奇地聞了聞。
一個男孩好奇地扣下了扳機。
槍聲響徹林間,驚飛了技上的鳥兒。
晚上,老電視裡播放著戰爭中原子彈爆炸的紀錄片。
戰爭的殘酷和毀滅性,讓孩子們看傻了。
導演創作解讀
畫面方面。由於影片表現手法特殊,鏡頭數量少,單個鏡頭時間長,因此需要保證鏡頭裡有足夠的信息量,以免觀眾乏味,保持適度的寫實感。
動畫風格方面。在迪士尼動畫黃金法則的基礎上,再進行去誇張化處理,因為本片的氛圍相對平實,甚至有點嚴肅,若動畫調成美式風格則會不倫不類,也會破壞人物所處的文化背景的設定。
聲音設計方面。希望打破屏幕的局限性,讓觀眾感受到的是一個立體的空間,而不是一個平面,甚至把重要信息放在畫面外而不是畫面內,給觀眾更多的想像空間,也能起到強化影片沉浸感的作用。
對白配音方面。本片角色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環境,因此採用有地方特色的口音加上兒童的音色、語氣完成配音,而沒有選擇專業配音。本片的配音由六位福建漳州的小男孩出演,年齡最小者10歲,最大者14歲。
指導老師點評
指導老師:餘本慶
中國美術學院動畫系副教授
三維動畫短片《小事》,講述了一個關於孩子在遊戲中對人類「暴力」從無知到認知的成長故事,作品以孩子遊戲為載體展開創作,選材雖小,但選題的意義卻關乎著人類生存安全的思考,作者意識強烈;製作上畫面精緻入微,對白自然流暢,模型材質、動畫等表現優秀,敘事角度獨特,是一部較為優秀的高水準本科動畫畢業作品。
指導老師:楊邁
中國美術學院動畫系第二工作室副教授
該片是一部「另類」的學生影片:創作者通過兒時遊戲表現普通人對戰爭的體驗,本身就是挑戰;更激進的是將主角設置為一種視覺缺席的狀態。儘管沒有戰爭場面,觀者卻能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溫情的生活與玩具槍擊碎眼鏡等暴力行為產生了強烈對比,將想像與現實的脫節巧妙展示給觀者。總之,整個作品顯示出一種極其難得的創新力。
故事還未結束
2019年6月畢業前夕,動畫片《小事》獲得了林風眠創作金獎獎學金,創作團隊四位小夥伴們意氣風發踏上社會。
畢業後的一年裡……
懷揣動畫夢想,四位小夥伴共同成立了動畫設計工作室。然而,創業之路並未像想像中那般順遂。如今,工作室暫時解散,四位小夥伴還在動畫創作之路上堅持著,希望可以尋到更合適的創作機會。
李澤熙說,他努力在商業與藝術間尋找契合點,他相信,動畫的時代已經來臨,新的動畫藝術世界需要有人去堅持,去探尋。
創業的路上也許孤獨,但不孤單,因為這是一個創業的時代,無論好壞,我們都身處其中。最後給大家分享電影《中國合伙人》MV,獻給創業路上努力奔跑的追夢人。
電影《中國合伙人》MV 來源:bilibili
動畫作品創作團隊
製片:韓暉、唐紅平
導演:李澤熙
製作:謝樹濤、李澤熙、張倬棟、張仁遠
指導老師:餘本慶、楊邁、翁劼
中國美術學院動畫系
來源 |銀河事務所 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
編輯 |方舟 趙雨岑 童瑤
原標題:《新生代 | 國美出品動畫短片《小事》獲取奧斯卡金像獎入場券》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