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寫意
歡迎進入《有畫說》
愛德華·蒙克,吶喊;1893,布面油畫,91x73.5cm, 奧斯陸國立美術館,挪威
你可能沒聽過愛德華·蒙克,但你一定見過他的這幅《吶喊》,或者至少像寶玉初見黛玉時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一樣,會感覺:「這個魔性的表情,我似乎在哪見過。」
沒錯,那是因為你get過同款表情包。如果你說:對不起,我不玩網絡。沒關係,仔細盯著這幅畫30S,你同樣會覺得它莫名的熟悉,這不奇怪,你不過從畫中窺見了自己的影子。
1895
有沒有一個瞬間,你身處車如流水馬如龍的喧囂城市卻感覺自己被全世界拋棄?或者有沒有這種這種感受:末世即將降臨,但卻只有你一個人在彷徨焦灼,痛苦壓抑,其他人全然無動於衷,而你無法掙脫也無法傳遞你的這種情緒。如果你有過類似的經歷,那麼你將在《吶喊》裡和蒙克相遇。
1895
"一天傍晚,我和朋友走在路上,一邊是城市,另一邊是腳下的峽灣,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太陽正落山,雲被染得紅紅的,黝黑色的海峽和道路顯示著血與火一樣的光舌,朋友走著,我一個人停在那裡,因不安而顫抖,我突然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於是,我畫了這幅畫——將雲彩畫得像真正的鮮血,讓色彩去吼叫。"蒙克自述《吶喊》的創作來源。
1910
大家熟知世界上最慘的畫家應該是梵谷,這個心地善良的瘋子,生前雖沒賣出過一幅畫,但他還有個愛他的弟弟一直在默默幫助支持他,蒙克卻比梵谷還要慘,他始終對自己「存在」的意義保持懷疑的態度,內心充滿不安和絕望。蒙克一家子都有精神病,親人相繼早早離世;20歲時戀上有夫之婦,飽嘗嫉妒和猜疑之苦,之後有愛人用自盡逼迫他都不願結婚,而等他想結婚時人家卻看不上他,情史狗血而悲哀。
愛德華 蒙克 ,《愛與痛》,又名《吸血鬼》, 1893
有話大家說
有人說蒙克的骷顱人是在《吶喊》,然而它比之魯迅大大的《吶喊》它似乎缺了強烈的抗爭精神,更像彷徨或恐懼,所以應該叫《尖叫》。也有人說蒙克是想到了去世的姐姐流淚的場景,畫中人其實在哭泣。不過對於蒙克的畫我們或許不必研究細節,只需要體會它帶給你的主觀感受就好啦。關於《吶喊》,你有什麼想說的?
01
@始祖鳥:
這兩天因為朝核問題,美朝韓三國可是把世界媒體折騰慘了。作為一個一直關注「特金會」劇情的自媒體人,看到這幅畫不禁想蒙克若是生活在現代一定是一位堅定的無核主義者,《吶喊》通過描繪核彈爆炸後的超強熱浪和衝擊波使世界變形毀滅的瞬間人類恐懼的表情來表達世界無核化的主張。
02
@雪在燒:
看到這幅畫深有感觸,從農村考上名牌大學,畢業後一個人在上海打拼,成為別人豔羨的白領。別人卻不知我每天擠公交上下班,午餐控制在20元以內,跟人合住在出租屋裡,應酬完了月光。想到將來還要面對結婚還貸的巨大壓力,每天都生活在焦慮和彷徨當中,看那個尖叫的骷髏就像看到了自己。
03
@陌上花開:
梵谷是通過田野、稻田、向日葵、星空、烏鴉等意象來表達內心的情感;蒙克的表現主義承襲了後印象主義情感外化的傳統,卻忽略了對形象的摹寫,直接以誇張變形的人的形象來表現主觀情感。
04
@順氣自然:
表現主義與野獸主義有許多共同點,都主張強烈的色彩,誇張的變形、奔放的筆觸。但是,野獸派主要表現樂觀、明朗、歡快;而表現主義則多是苦悶、憤慨、悲觀、無奈甚至絕望的情感。
馬蒂斯《舞蹈》
05
@南瑾:
表現主義一詞最初是用來與自然派和印象派相區別,雖然首先出現於美術界,不過後來在音樂、文學、戲劇以及電影等領域都得到重大發展,中學課本中卡夫卡的《變形記》就是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
06
@威風的幸福:
專家認為,蒙克《吶喊》造型來源於左卡德羅博物館 1889年世博會中展出的秘魯查查波亞王國的穿孔木乃伊。(現在翻譯成「夏樂宮 人類學博物館」)
0
7
@大白兔奶糖:
畫家也追星,他們多用畫作向前輩致敬,弗朗西斯·培根所創作的《尖叫的教皇》以及安迪·沃霍爾利用絲網印刷技術模仿創作的《吶喊》都是在向前輩致敬,後者在2014年被拍到了550萬美元的高價。
安迪·沃霍爾《吶喊》,1984年
0
8
@小石榴:
畫家也追星,他們多用畫作向前輩致敬,弗朗西斯·培根所創作的《尖叫的教皇》以及安迪·沃霍爾利用絲網印刷技術模仿創作的《吶喊》都是在向前輩致敬,後者在2014年被拍到了550萬美元的高價。
0
9
@蒲公英:
蒙克的《吶喊》是畫一個面容近似骷髏的人,雙手捂住耳朵,在一條看不見首尾的公路橋上,似乎由於驚嚇而大聲吶喊。它象徵著人們的徬彷憂懼恐慌情緒。但是在現代富裕的挪威,年輕人雖然很樂意重演他們的藝術象徵,精神圖騰,但是都做不出那種驚惶,絕望的表情了,他們都忍不住笑。這很好,因為我們現在時代的第一原則是快樂原則。
1
0
@阿喵喵:
《吶喊》在流行文化中也隨處可見:從動畫《辛普森的一家》,到90年代《驚聲尖叫》系列中殺手所戴的幽靈面具都有其身影。
不怕說錯話
就怕腦洞不夠大
有話你就留言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