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恆大推出創歷史記錄的「75折」降價優惠的同時,另一龍頭房企正在悄然進行新一輪的組織架構「瘦身」。
國內最大的住宅開發商碧桂園2月24日在內部發文,對集團總部組織構架和多個區域劃分進行調整。其中,集團投策、設計兩個核心中心合併,29個區域重新劃分、合併或撤銷,三十餘位高管職位變動,部分崗位公開競聘。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輪調整過後,碧桂園減少了14個區域、指揮部,「瘦身」力度實屬少見。不過,對於碧桂園此輪調整是市場寒冬期的收縮戰略,還是針對冗餘機構問題的主動調整,業內有不同看法。
另一方面,業內對疫情後的市場抱有期望,「如果今年兩會後有刺激政策出臺,房企可能會放權(區域)或調整拿地策略。」
市場降溫下的收縮?
碧桂園方面對8號樓工作室回復稱,「此次調整涉及集團和區域兩個層面。其中,總部將投策、設計兩個核心中心進行合併,目的是將相關職能進行整合,提升對區域的綜合服務水平,實現效率更高,流程更精簡。
區域層面則將部分業務規模偏小的、地域鄰近的區域進行整合,目的進一步有效利用優勢資源,提升區域工作效率和承責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細數本輪被調整的區域,其中包括:甘肅區域、蘭碧區域合併為甘肅區域;山東區域、魯北區域合併為山東區域;佛肇區域、肇慶區域合併為佛肇區域;江蘇區域、蘇州區域、蘇南區域合併為江蘇區域;江西區域、贛州區域、南昌區域合併為江西區域;川西南區域、川南區域、川東區域下轄的瀘州市合併為川南區域;撤銷河北固安商貿城項目指揮部等等。
「此次調整延續了集團『行穩致遠』的總體方針,是去年以來集團及區域組織結構調整的延續,總體目標依然是『實現總部精幹高效、區域做強做優,通過推進集團權責下放、業務流程精簡、內部人才培養, 提升全周期綜合競爭力。』「碧桂園方面稱。
財經評論員嚴躍進對8號樓工作室表示,區域公司的合併或裁撤都屬於企業的收縮戰略,反之則為放權(區域)。當前市場降溫,大企業對於市場較為敏感,碧桂園此舉意在降低成本,是較好的辦法。但是收縮並不意味著市場完全弱化,而是企業加強了對部分區域市場的管控。
他表示,從去年開始就有許多房企進行組織架構調整,碧桂園此舉可以視作是一種階段性的收尾。「這也是企業靈活應對市場降溫的戰略」。但他不認為這將是行業常態化的調整。「如果今年兩會後有刺激政策出臺,房企可能會放權或調整拿地策略」。
「組織架構最複雜」的房企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市場並不是碧桂園本次調整的主要原因。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對8號樓工作室表示,碧桂園本次架構調整,是針對其自身冗餘機構問題的主動調整,而不是因為市場不明朗被動採取的舉措。「碧桂園其實一直在整合。全國這麼多房企,區域公司最多、組織架構最複雜的就是碧桂園,所以整合難免。」
以前文提到的江蘇區域為例,碧桂園集團副總裁、江蘇區域總裁劉森峰在位時,江蘇一個省份內就有滁州、蘇南、皖東和江蘇四大區域。隨著最新一輪調整,滁州區域併入皖東區域,蘇南區域併入江蘇區域。
過往報導顯示,2019年7月,碧桂園將北京區域、京東區域、京南區域、京西區域、京北區域合併成北京區域和京東北區域;2019年3月,碧桂園整合總部架構,涉及到財務、成本、投資、營銷等多個總部核心部門。這次整合一度還引發裁員傳聞,隨後被碧桂園否認。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本次組織結構調整,碧桂園共有38名高管職位發生變動。例如碧桂園集團常務副總裁、品牌營銷中心總經理、分管文商旅集團的程光煜,兼任新合併的投資策劃中心中心總經理。同時,天津區域總裁和內蒙區域總裁的職位暫時空缺。
對於人事調整,碧桂園回復8號樓工作室稱,「人才的選拔、培養和使用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去年10月碧桂園管理會議上,集團總裁莫斌就曾表示,要全面落實集團和區域間的縱向輪崗,關鍵崗位可以採用公開競爭制。
本次調整中,天津和內蒙區域總裁也採取了公開競聘的方式,真正實現『能上能下、優勝劣汰』的企業文化,優化配置人力資源,使有能力的人在企業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疫情之後是不是市場的黎明?
正如嚴躍進上文所言,碧桂園並不是「瘦身」孤例。據8號樓工作室統計,自2019年開始,包括萬科、融創、保利、陽光城、旭輝在內的二十餘家大中型房地產企業或明或暗地進行了組織優化、架構調整。
除了「大刀闊斧」的調整,高管層面的人事「動蕩」也是密集爆發。除了前述企業,中海、綠城、泰禾、華潤、佳兆業、藍光發展等房企也頻頻傳來高層離職、變動的消息。此外,隨著房企反腐高潮迭起,亦有不少高管落馬。
嚴躍進認為,最近一些房企對人事架構進行調整,包括某些房企高管被查,客觀說明房地產市場存在波動,尤其是當前市場降溫會引起行業劇烈波動。企業的人事調整,一方面是在當前環境下採取的被動措施,一方面是預判到風險後主動的調整。
「但是這些人事調整是否一定有積極作用?這個不一定。」嚴躍進指出,人事調整的作用取決於對市場走勢的判斷,如果企業判斷正確,那調整可以有效果;如果判斷錯誤,那調整可能帶來負作用。「換句話說,市場如果後續出現機會,現在的一系列調整反而會導致企業應對能力減弱」。
房多多大數據研究院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國新房市場大幅下滑。2020年正月百強房企的銷售面積相較於2019年農曆十二月下降幅度在50%左右,整體銷售表現較預期下滑超過50%。
截至2月2號,全國11省、32市宣布休市,暫停所有線下銷售,其新房市場規模達到全國的50.98%;此外,5省、5市禁止舉辦大型營銷活動,其新房市場規模佔全國的30.29%;兩者合併後,受影響地區的新房市場規模佔全國的73.03%。
但在遭受疫情重創的同時,業內又對疫情後的市場抱有期望。
除了前述嚴躍進提到的「刺激政策」猜測,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在其「大偉看樓市 」公眾號上指出, 2020年2月份全國已經有超過40城市發布了多次房地產政策,涉及公積金、土地款緩解、預售加快、降低首付等方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房地產企業的資金壓力。
同時,「2020年截至2月21日,土地市場居然出現了大量城市開門紅。20個熱點城市合計賣地3316.58億,同比上漲53.7%。」「在疫情還處於高位的情況下,敢拿地的企業都是勇士,證明了這些企業的資金鍊的確不緊張,而且也對疫情快速解決有信心。」
房多多大數據研究院報告稱,借鑑2003年非典疫情帶來的市場影響,若新冠疫情得以在4月內得到控制,則2020年市場有望在6月迎來季節性的反彈,並在9月份迎來需求回歸、季節性反彈雙重疊加的回暖。
市場真的會出現機會嗎?這輪「瘦身潮」後,房企能否等來疫情後的黎明呢?
來源:8號樓工作室 文|王茜
【關注百家號樂居財經,洞悉房產市場風雲變化。】
文章來源:新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