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起大規模兩棲攻擊行動之前,需要進行充分的預先準備,從而提高行動成功率,這就是所謂的「登陸前準備。通過搜集有價值情報以完善攻擊計劃,削弱敵防禦力量以形成目標區,切斷敵援助渠道以孤立目標區等手段,為隨後的登陸行動創造一個有利的作戰環境,形成包括陸海空天電水下等在內的具備明顯優勢的多域「近海戰鬥空間」。
「登陸前準備」包括炮火支援、戰略誘騙、情報偵察、水雷對抗、空中打擊、水下爆破、特種突襲、清除灘頭障礙物等多種軍事活動。通常情況下,登陸作戰由兩棲部隊擔任,支援作戰則由艦艇兵、航空兵、特種兵等其他軍兵種協助完成。而且,支援行動往往先於兩棲部隊出發前就開始實施了,有的還可與兩棲部隊前往目標區的航渡行動同時進行,還有的支援行動(例如佯動和牽製作戰)甚至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戰區進行,旨在吸引敵人注意力,為兩棲部隊登陸作戰減輕壓力。
豬隊友的神助攻
俗話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既然登陸作戰需要支援行動,必然涉及到兩棲部隊與其他軍兵種之間的協同配合,就必然會出現掉鏈子的問題。在20世紀戰爭舞臺上,有一場舉世聞名的登陸戰役,就因為諸兵種之間的協同配合不一致,作戰意圖被提前洩露,致使後來的登陸行動損兵折將,這就是一戰期間英法聯軍在土耳其蓋利博盧半島(也稱加裡波利半島)的兩棲登陸行動。
戰役意圖
1914年馬恩河戰役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交戰雙方在法國北部和比利時戰場上開始陷入僵持。法國建議採取「外圍戰略」打破戰爭僵局,英國海軍大臣邱吉爾隨即響應,強烈主張憑藉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實力打開達達尼爾海峽,打通博斯普魯斯海峽,直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首都伊斯坦堡並將其逐出戰爭。進而從南線進攻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減輕沙皇俄國在高加索方向對德作戰的壓力。基於這一意圖,英法聯軍決定發動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希望藉助強大的海上優勢,一舉打垮垂死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防禦薄弱
達達尼爾海峽曲折狹長,全長約60公裡,寬1.2至6公裡,東側為亞洲大陸的安納託利亞高原,西側為歐洲巴爾幹半島上上的蓋利博盧半島。古往今來,達達尼爾海峽就是一條重要的戰略通道,不僅溝通黑海和地中海,連接黑海沿岸各個港口,還能溯多瑙河、第聶伯河和頓河等內河幹道而上,連接更多的內河港口。然而,當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江河日下,防禦體系脆弱不堪,達達尼爾海峽兩岸的炮臺上,裝備從150到355毫米的各種口徑火炮100多門,新式火炮居然不到20門。海峽最窄處僅有1.2公裡,但這些火炮竟然還有打不到海峽中央的。除了火炮陳舊之外,炮彈儲備也極其不足,很難進行持久防禦。海峽水道上雖然也布設了數道水雷防線,但由於土耳其國力凋敝、工業蕭條,水雷數量嚴重匱乏。還有的是沙皇俄國布置在黑海的水雷,由於斷了雷索而漂流過來的。這些廢舊水雷對於土耳其而言幾乎如獲至寶,充分加以利用。
洩露戰機
在蓋利博盧半島登陸戰役前半年,為了測試英法聯軍海軍艦炮對於土耳其軍隊要塞的攻擊效果,1914年11月3日拂曉,英國地中海艦隊司令卡登海軍中將親率英法主力戰艦對達達尼爾海峽入口進行了十分鐘左右的炮擊。他們並未趁當時海峽防禦比較薄弱的狀態加緊攻擊,恰恰相反,這種騷擾性攻擊除了提醒敵方加強防禦以外起不了任何作用。英法聯軍絕對意想不到的是,這次火力測試卻提醒了土耳其人,使其意識到敵人很有可能要對達達尼爾海峽發起大規模軍事行動,土軍海峽要塞指揮官稱:「這次炮擊行動給我發出了警告,我意識到必須得抓緊一切閒暇加強防禦了。」於是,到了1915年2月,當英法聯軍真正對蓋利博盧半島發起第一階段攻擊的時候,土耳其守軍已經牢牢地加固了防禦陣地。
天羅地網
土耳其一方面在海峽兩岸增加新炮臺,另一方面改建舊炮臺,配備以中小口徑為主的速射炮。除了永久性要塞之外,指揮土耳其軍隊作戰的德國人馮·贊德爾斯將軍也對於防禦體系進行了極大改善,他調集各型火炮在半島高地設置了陣地,又將5個守備師和1個加強師部署在各個高地上,依託地形、鐵絲網、機槍陣地組成三道防線,居高臨下俯瞰岸邊低地。在此基礎上,他還採取縱深防禦戰術,將部分軍隊作為機動預備隊,準備隨時發起反擊。經過半年多的加緊準備,達達尼爾海峽防禦體系得到了極大加強,英法聯軍要想再度進入該地區,必然會陷入來自兩岸炮臺火力網的覆蓋。若繼續前進,便會遭遇從1914年11月開始布設的十多道水雷網,各型水雷多達數百枚。就這樣,達達尼爾海峽防禦體系,猶如天羅地網一般,無論英法聯軍出現在哪裡,都會招致滅頂之災。
潰不成軍
就這樣,開局的魯莽註定了結局的慘澹。由於英法聯軍過早地在海上採取行動,加之保密工作不力,使得土耳其人準確判斷出了自己的作戰意圖,從而大大加強了防禦體系,僅從這一點而言,英法聯軍已經失去了戰役致勝的先機。1915年4月,繼達達尼爾海峽戰役遭遇重大挫折之後,英法聯軍發起了蓋利博盧半島登陸作戰,而防守一方土耳其軍隊也開始了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抗登陸作戰。由於土軍的殊死抵抗,英法聯軍在付出駭人聽聞的慘痛代價之後,最終以災難性的失敗而告終。
蓋利博盧戰役是一戰期間協約國軍隊的最大敗績,幾十萬大軍勞師遠徵土耳其最終一無所獲。戰役的始作俑者邱吉爾因為此役慘敗而狼狽下臺,成為其政治生涯中最大的敗筆,人生真正的「至暗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