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人都有善心,人間就是天堂,就是極樂世界。世上有一種人,天生善良,總是儘自己所能,行一些善舉。本故事旨在弘揚善舉,希望讀者諸君讀罷故事,心頭增添一絲暖意和善良。
清朝康熙年間,在西南邊遠的山村裡,有一個名叫段風起的書生。這一天,他出門踏青,在河邊遇見一個漁民,拎著一隻烏龜。烏龜的一條後腿用樹皮拴著,它伸出四肢和頭,在空中做無謂的掙扎。
段風起的奶奶信佛,在家裡供奉著菩薩佛像,早晚燒香叩拜。她經常告誡段風起,要存善心,做善事,結善緣。段風起從小受奶奶的影響,為人善良本分。他看見掙扎的烏龜,心生憐憫,於是找漁民高價買了下來。
段風起把烏龜放在地上,才發現它的背上裂開好大一條口子,原來被漁民用魚叉扎傷的。他把烏龜拎回家裡,買來金創藥,撒在烏龜的傷口處,然後把它養在家裡。
奶奶高興地誇讚他做得對,說烏龜是長壽動物,具有靈性,會保佑段風起一生平安。段風起笑著說:「我見它可憐,才救它一條性命,並不想企求它的回報。」這話,又得到奶奶的誇讚。
過了一段時間,烏龜的傷口癒合了,結出一大塊傷疤,在背殼的花紋上,顯得格外突兀,很是顯眼。段風起把烏龜放進門前的堰塘裡,有時候,他能看見烏龜浮在水面上嬉戲。到了夏天,他經常看見烏龜趴在岸邊的石頭上曬殼。
段風起是個秀才,與書生霍問君關係最為親近,兩人經常相互串門,探討學問,彼此鼓勵和鞭策。論才學,段風起略勝一籌,霍問君常常說:「段兄學富五車,考取功名,如探囊取物也。」段風起則謙遜地說:「霍兄過獎了,但願託霍兄的吉言,他日能夠高中。」
第二年是鄉試之期,兩人早早約定,結伴到郡城趕考。到了啟程之日,段風起打點好行裝,與家人道別,背起行李出門而去。
走到堰塘邊,卻見那隻烏龜攔在路上,背上的傷疤很好辨認。段風起蹲下身子,笑嘻嘻地說:「龜先生,你也來為我送行?祝我高中舉人吧。」卻見烏龜爬上他的腳背,張口咬住鞋子,再也不肯鬆口。
段風起說:「你捨不得我出遠門嗎?我考完試就會趕回來看你的。」無論他如何拉扯,烏龜就是不鬆口。他又好氣又好笑,總不能腳上掛著一隻烏龜出門吧。
奶奶說:「孫兒,烏龜是靈獸,莫非它在暗示你,不要出遠門?依我看,你就不要去參加這次考試了。」段風起說:「錯過了這一次鄉試,又要等三年。」奶奶說:「此行必定不吉,你聽我一句勸,下次再參加考試吧。」
家人都一起勸說,關鍵是烏龜不鬆口,段風起無奈,只得轉身回家。也是怪了,他往回走了幾步遠,烏龜鬆開口,落在地上。段風起心想:莫非烏龜真的在暗示什麼?
放下行李,段風起說:「霍問君還在前面的鄉鎮上等著我呢,既然出門不利,我去勸說他不要參加考試了。」
父親陪同段風起,到了鄉鎮上,霍問君果然焦急地在鎮頭大樹下張望。段風起說了原因,霍問君大笑著說:「虧你還是讀聖賢書的人,怎麼會迷信鬼怪神靈之說?這純屬無稽之談。」無論段風起怎麼勸說,霍問君就是聽不進,他獨自一人啟程趕考去了。
過了一段時間,突然爆發了「三藩之亂」,兵禍連連。消息傳到段風起的耳中,他慶幸自己沒有參加鄉試,不然的話,路上遇到兵亂,兇多吉少。他心裡不由得牽掛起霍問君的安危,多次到他家探問,他的家人也很焦急,卻一直打聽不到他的消息。
轉眼半年過去,一個姓牛的書生忽然回來了,說他去郡城赴考,遇到了霍問君。考試完以後,聽說爆發兵亂,他們一幫書生趕緊往家裡趕去。路上遇到不少逃難的百姓,他們跟著逃難的百姓一起走,半路上不幸遇到亂兵,霍問君被亂兵殺死。牛書生好不容易撿了一條性命,躲在深山裡將近半年,待到亂兵遠去,才回到家裡。
段風起趕到霍問君家裡赴喪,安慰了他的家人一番,悶悶不樂地回到家中。他心裡一直無比惋惜,後悔當初沒有當機立斷,強行把霍問君留下來。
歡迎關注「正經說文史」,每天都有更新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