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構建出新冠肺炎動物模型,能否加速疫苗研發?

2020-12-16 國際在線

◎ 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在動物模型方面,我國已經成功構建新冠肺炎感染的小鼠、猴子等動物模型,為開展藥物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評價提供了基礎條件。」不久前,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透露。

近日,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國家生物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P3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成功建立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小鼠動物模型。同時,在廣東省3月12日召開的防控疫情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科技廳透露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已建立新冠病毒受體人源化ACE2小鼠動物模型。

成功構建疾病動物模型,對攻克新冠肺炎有何意義?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問題1:為何構建疾病動物模型?意義何在?

所謂人類疾病動物模型,是指各種醫學科學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類疾病模擬表現的動物。

「因為倫理、感情、風險等因素,決定了我們不可以用人來進行危險性、傷害性的實驗。而動物與人有進化關係,存在相似之處,可由此進行推理和判斷其在人體之中會是什麼情況。」中國實驗動物學會副理事長黃韌說,因此一般會選用合適的實驗動物模擬人類疾病,用於研究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尋找治療方法,驗證藥物治療效果以及副作用。

黃韌特別強調,人類疾病動物模型,其實就是人類的替身,是人類的受難者。在科學研究方面,它不可或缺。他說:「疾病動物模型可以重現或揭示事物普遍性,表現特殊性,這是模型在科學上的真正意義。且它可減少實驗風險,節約成本。一旦動物模型研發成功以後,可重複、廣泛應用,可推廣。」

「藥物、抗體和疫苗在應用於病人救治和人群免疫之前,都要進行動物體內實驗驗證,保證安全性和有效性。我們的動物模型提供了這個平臺。」趙金存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建立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小鼠動物模型,有效緩解了我國新型冠狀病毒研究中動物模型缺乏的問題,有利於我國抗病毒藥物和保護性中和抗體、疫苗的應急體內驗證。此外,該模型也可用於後期新型冠狀病毒在體內免疫應答和致病機制的研究。

問題2:好的動物模型具有什麼特點?如何挑選?

是否所有的動物都能成為人類疾病動物模型?

黃韌闡釋道:「首先疾病動物模型的再現性要好,即能再現所要研究的疾病,表現出的病因、病症、病理至少有一方面與人類疾病相同,否則研究結果就南轅北轍了。其次選擇的動物經濟合理,具有可操作性,複製率高。最後,疾病的造模方法必須可行。」

他以感染性疾病為例介紹,「像新冠肺炎綜合症,必須能被新冠病毒感染致病,最重要的病理特徵是呈現肺組織損傷,雙肺呈毛玻璃樣影像。如果動物模型其他症狀都有,但肺部無法表現出影像毛玻璃樣和肺組織的病變,對於臨床研究是不理想的。」

不同疾病,對動物類型也有選擇。動物的生物學特性應該吻合人類特點或者疾病特點。比如生殖類疾病,最佳選擇是靈長類動物,如猴子月經周期跟人差不多,28天左右;卵子基本也是一個周期產生一個卵。而人的心臟大小、結構跟豬接近,進行心臟類疾病研究,通常首選豬。

「找到十全十美的疾病動物模型很難,重點是看研究目的:到底是研究病理,還是做藥物評價,還是觀察臨床症狀等,在某些方面滿足了研究需求,才能夠說該疾病動物模型合適。」黃韌說。

問題3:現在哪些動物已成為人類理想的動物模型?

「其實符合科研要求的疾病動物模型很多,但理想的很少。」黃韌表示,「我更願意把裸鼠作為理想的疾病動物模型。」

裸鼠,全身沒有毛髮,皮膚皺,看起來像萎縮的「老頭兒」模樣。早在1962年,英國格拉斯醫院Grist在非近交的小鼠中偶然發現有個別無毛小鼠。為了尋找原因,科學家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研究接力。後來證實是由於基因突變造成的並伴有先天性胸腺發育不良,稱為裸小鼠。導致這種異常狀態的是一個隱性突變基因,稱為「裸基因」。直到1996年,才徹底闡明裸基因是一個單基因突變。

「持續了30多年研究,才把機理徹底弄清楚,並配套建有一套規範的動物造模和保持方法。」黃韌感嘆道,「只要基礎工作做得牢,應用才有可能。可見好的疾病動物模型製作是多難,需要科學家們一起努力。」

問題4:如何理解非轉基因?

趙金存科研團隊所建立的是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非轉基因是指什麼?

「這涉及疾病動物模型的分類方法。」據黃韌介紹,實驗動物按產生原因可分為自發性動物模型、人工造模動物。前者指實驗動物不必經人工處置,只要生下來就自然發生疾病的模型;後者指通過使用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致病因素,讓動物產生與人類疾病類似的疾病模型。「其中的生物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感染、轉基因等基因工程改造、細胞轉模、受體蛋白嵌入等非轉基因方法。」

趙金存科研團隊採用的是受體載體轉導技術,把新型冠狀病毒受體直接導入小鼠肺內,使小鼠易感。

問題5:從發現一個新病毒到有動物模型需要多長時間?

「新病毒不同,周期也不同,這和決定病毒的種類、原有工作基礎密切相關。」黃韌說,像流感病毒,頻繁出現新的亞型。因為病毒變化不大,每一次都很快做出模型。而愛滋病病毒,從20世紀70年代發現至今,相關領域還一直在努力尋找建立更合適的動物模型。

趙金存也指出,建模時間不等,有些病毒發現多年也還沒有動物模型。團隊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在於他們對冠狀病毒相關研究有著長期積累。

17年前的非典,國內包括趙金存在內的科研團隊已對冠狀病毒進行過研究。「這是由於過去紮實的工作基礎而能較快實現應用的一個典型例子。新冠肺炎以後還來不來?或者像流感一樣,會不會也產生變形,現在的工作積累,今後都將發揮作用。」黃韌特別指出,「總體上,由於技術不斷進步,學科交流與共享,製造模型的周期都會相對縮短,應用也會加速。」

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建立的新冠病毒受體人源化ACE2小鼠動物模型,採用了人源化技術。常規的人源化小鼠製作,需要半年時間拿到小鼠。「從1月31日提出方案,到3月6日人源化小鼠出生,僅用了35天。主要是加入了我們獨有的四倍體補償技術,製作小鼠的效率可達到30%-60%,大幅領先國際上報導的出生率。更重要的一點是,胚胎幹細胞技術與四倍體補償技術相結合後,可以同樣快速高效製備其他人源化小鼠模型,對今後突發事件應急攻關具有重要意義。」 實驗室研究員吳光明介紹道。

問題6:動物模型建成之後,對疫苗研發有何幫忙?

「疾病動物模型的研究,可形容為『以小見大』。模型要有規範或實現標準,質量可控,可重複,才能反映疾病的本質。」黃韌說,模型可用來篩選藥物,找出治療疾病的更有效藥物,開發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趙金存表示,目前國內已開發多個候選疫苗,結合動物模型的成功構建,相信不久會有突破性進展。

相關焦點

  • ...鍾南山院士|新冠肺炎疫苗|鍾南山|新冠肺炎|動物模型
    實驗室)、美國愛荷華大學、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團隊合作,在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Generation of a Broadly Useful Model for COVID-19 Pathogenesis Vaccination, and Treatment的研究成果,應用表達新冠病毒受體人ACE2的腺病毒轉導小鼠,快速建立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
  • 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疫苗4月有望...
    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疫苗4月有望臨床使用! 3月6日,廣州醫科大學表示,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 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有什麼用?趙金存教授權威解答
    (詳情戳:《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圍繞小鼠動物模型的有關熱點問題,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金存教授進行了權威解答,他透露,藥物、抗體和疫苗在應用於病人救治和人群免疫之前,都要進行動物體內實驗驗證,該動物模型提供了這個平臺。目前,模型構建已完成,將馬上開展抗病毒藥物和保護性中和抗體、疫苗的應急體內驗證。
  • 科技部:完成了小鼠、猴感染新冠病毒的動物模型構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科技界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關於加大科研攻關力度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急人民之所急,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是明確「做什麼」。按照「可治、可防」的目標要求,面對疫情防控的迫切需要,確定了病原學和流行病學、檢測技術和產品、藥物和臨床救治、疫苗研發、動物模型構建等五大主攻方向。
  • 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動物模型
    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動物模型2月26日,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國家生物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P3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成功建立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 動物模型為疫苗研發和藥品應用發揮巨大作用丨權威發布
    我國最早成功並經過鑑定的動物模型,率先突破了藥物和疫苗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的關鍵技術瓶頸。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秦川3月17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動物模型就是在實驗室裡研製的新冠「病人」,疫苗和藥物都要經過這種特殊的「病人」的檢驗,才能用到真正的病人身上。目前動物模型在三方面發揮了作用:一是明確病毒傳播途徑,並將實驗結論納入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第六版。二是很快篩選到了有效成藥,並用到臨床救治中。
  • 鍾南山指導團隊構建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
    此動物模型可應用於新冠治療藥物效果評價、疫苗效果測試及新冠致病機制等多方面研究。該研究成果於6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Cell。疫情早期,雖然我國毒株已分離,但由於國際和國內hACE2轉基因小鼠保有量有限,繁育耗時長,臨床症狀不典型,造成我國COVID-19肺炎診療方案、藥物、疫苗和致病機制體內驗證嚴重滯後。研究成果顯示,團隊利用腺病毒載體,在小鼠肺臟轉導表達hACE2,成功解決上述科學難題,建立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 中藥治療新冠肺炎在動物模型上證實有效
    ——總書記關心的科研攻關進展(一)  本報記者 操秀英 楊朝暉  中藥治療新冠肺炎有效終於有了在動物模型上被證實的實驗數據。  記者3月4日從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以下簡稱中藥所)了解到,該所成功構建了適合中藥治療新冠肺炎藥效評價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並用此模型完成16種藥物的評價驗證工作。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地紛紛強化中西醫結合,促進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數據顯示,全國中醫藥參與救治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6萬例。
  • 為趕進度,美國藥企研發疫苗竟跳過關鍵環節!
    當前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6日13點32分,美國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增至1443397例,死亡病例增至87568例。疫苗研發對新冠疫情防控至關重要,是戰勝疫情的關鍵。
  • 新冠動物模型難覓
    文丨財新記者徐路易 全球新冠疫苗研發正在加速推進。4月2日,澳大利亞聯邦科學院宣布其研發的新冠疫苗進入臨床前測試階段。在進入人體臨床試驗前,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和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研究團隊將先進行動物實驗,在雪貂身上測試兩種候選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較真| 天津大學研發出新冠病毒口服疫苗?可能連疫苗都算不上
    較真要點:最近有媒體稱:天津大學實驗室宣布已經研發出新冠病毒口服疫苗。這個報導有點標題黨。首先, 要能稱一個東西是疫苗,至少也得顯示出它能誘導產生抗體。如果口服「疫苗」的黃金海教授能夠驗一下血,證明血液中有抗S蛋白的抗體,那至少可以表明這一步是成功的,基本上可以稱這個酵母為「疫苗」了。
  • 中國醫學科學院:建立動物模型 突破藥物及疫苗走向臨床的關鍵技術...
    ,第一時間建立了動物模型,為科學家認識疾病、病原體、傳播途徑、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動物模型是什麼?秦川介紹,形象地說,就是在實驗室裡研製的新冠「病人」。疫苗和藥物都要經過這種特殊的「病人」的檢驗,才能用到真正的病人身上。
  • 鍾南山:我國疫苗研發水平與輝瑞差不多
    鍾南山:我國疫苗研發水平與輝瑞差不多 「今天這麼多人能在一起開會,這在國外不可想像。」11月16日,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的2020官洲國際生物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致辭時,一開口就感嘆道。他表示,現在大家還是要保持高度警惕。今天早上,全世界報告5300多萬病例。
  • 張康/魏霞蔚/逯光文開發出新冠疫苗:在動物試驗中有效
    免疫動物的血清在體外阻斷了RBD與細胞表面表達的ACE2的結合,並中和了SARS-CoV-2假病毒和SARS-CoV-2活病毒的感染。重要的是,該疫苗還為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提供了體內SARS-CoV-2攻擊的保護。在接種了RBD免疫血清的小鼠和猴子沒有觀察到抗體依賴性肺炎增強或加速出現肺炎的不良反應。
  • 172個國家和地區加入全球新冠疫苗計劃 加強團結協作 加速疫苗研發...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8月24日的記者會上表示,目前已有172個國家和地區加入「獲得抗擊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國際合作倡議框架下的「新冠疫苗全球獲得機制」,即全球新冠疫苗計劃,目標是2021年底前在全球範圍內提供至少20億劑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世衛組織呼籲,在研發和供應新冠疫苗過程中,全球應加強團結協作,避免競爭,這樣各國才能分攤風險、共享收益,也更有希望找到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
  • 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通訊員 梁凱濤圖/學校供圖3月6日,記者從廣州醫科大學獲悉,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國家生物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P3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近日成功建立了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 我國科研團隊建立新冠病毒非人靈長類動物感染模型
    今天,記者從中國醫學科學院獲悉,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國家昆明高等級生物安全靈長類動物實驗中心彭小忠、劉紅旗和魯帥堯帶領的新型冠狀病毒動物模型建立攻關團隊和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柯昌文團隊合作,經過2個月的努力,成功建立了新型冠狀病毒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感染模型。
  • 強生宣布成功篩選出新冠肺炎主要候選疫苗 計劃9月進行人體測試
    強生公司全球專家團隊已將我們的研發進程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並正與美國BARDA、科研夥伴和全球衛生監管機構等共同不懈努力。令人欣喜的是,從1月來的研發工作中,我們已經識別出一種主要候選疫苗。我們期望加速推進,最遲於2020年9月啟動候選疫苗的I期人體臨床研究。在推進研發同時,我們加速提升全球製造能力,期待2021年初疫苗可供緊急使用。」
  • 川普希望今年年底前研發出疫苗 並稱自己將全權負責
    一款疫苗的研發和測試往往需要十年左右時間。如果一年半內能上市推廣的話,已經是正常速度上的極大提升。當地時間4月29日,據彭博社報導,川普政府正在啟動一項計劃,以加快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希望在今年年底前研發出數億支可供美國人使用的新冠疫苗。
  • 中國醫學科學院:動物模型就是在實驗室裡研製的新冠「病人」
    3月1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藥物疫苗和檢測試劑研發攻關最新情況。有記者提問,這次科研攻關組專門設立了一個動物模型專班,請問能否介紹一下動物模型是什麼?有什麼作用?這方面目前開展了哪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