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唐宋詩詞和民間俗語,是雅俗共賞,相得益彰,滿足了各個層次民眾的文化需求,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文化食糧。說到俗語,人們一下就能想起很多,因為俗語通俗易懂,詞彙簡單,又透著哲理,說一遍就印象深刻,讀著也朗朗上口,深受人們的喜歡。
別看俗語簡單直白,但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都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讓人非常信服,容易讓人產生共鳴。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俗語,可能有不少人沒聽說過,畢竟我國的俗語文化浩如煙海。這句俗語是:「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究竟是什麼意思,「三口」是指什麼?
男怕三口吃
這句話的「三口」其實是說一大家的人口。可不單純就指一家三口人。過去的人受男尊女卑的舊封建制度的影響,都是男主外,女主內,掙錢養家是一個男人的責任。要是祖上積攢點財富,後代就高枕無憂了;可是多數的男人,家境不好,肩負家庭的重擔,一家老少的吃穿用,全是靠男人來承擔。
有的家裡人口多,大人孩子都要吃飯穿衣,孩子也要上學,一年的開銷很多,這些都得靠男人在外打拼才能如願以償。尤其是孩子的教育投資,更是萬萬不能省的錢,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從古到今,男人在社會打拼,在家是頂梁柱,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和家庭的責任,男人們都義無反顧地扛了下來。為了讓家人過上好日子,自己在外受到多大的委屈,也不能和父母妻兒訴苦,壓力非常的大。但當男人看見家人、孩子們燦爛的笑臉,就會立刻有一種自豪和滿足感。
老話說的男怕「三口」,不是怕家人的索取,是害怕自己不夠優秀,讓家人受苦。男人的自尊心強,要是自己家的生活不如別人,心裡就會內疚。現在的一家人,女人也出去工作,夫妻一起承擔生活的壓力,有女人的助力,男人心裡有了底氣,共同為社會和家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女怕三口穿
為什么女人怕「三口穿」,這得從古人講起。以前的男人在外賺錢,女人都是主內。別看在家裡,操持家務也不輕鬆。有的男人不理解,認為女人在家輕鬆,其實過去的女人們要是讓出去做事,誰也不想呆在家裡。家務活是永遠幹不完的,還看不出成績。
以前女人們最費心的不是做飯,照顧家人,而是為家中的老老少少縫製衣裳。現在的人做衣服的少了,都是買現成的,連襪子也不補了,壞個洞直接扔掉,東西又好又便宜,女人們的家務活也不多,有時間去美容、遊玩,古代女子要是穿越到現代,簡直就進了天堂一般。
話說回來,以前的家庭,每個人的衣服都是家庭主婦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薄厚不同,都要早就預備好,家裡條件不好的,就對衣服也捨不得扔,還要「縫縫補補又三年」,女人要勤儉持家,老大穿完老二穿。
女人一年到頭,幹完家務,就得撿起針線包,勞動量是很大的,女人還要強,男人出門在外,穿的衣服陣腳都特別密實,男人在外穿著得體,女人也覺得很有面子。
過去的女人都怕「三口穿」,因為一年四季手不離針,一大家子人的衣服都由女人來縫製,確實是夠辛苦的,這句俗語也道出了女人生活的辛苦和無奈。
小結
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生活都不容易,都有各自要負擔的責任和義務。所以一個家庭中的夫妻二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扶持,把自己的小家經營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這句俗語,說出了人們在艱苦生活中的無奈,對於現在的人們,雖然不再怕「三口」,但生活的壓力依然存在,因為人們對物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追求高品質的生活,這就形成攀比的現象,每個人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所以就要不斷地給自己施加壓力。
就像《易經》旅卦中的九四爻說的「得其資斧,我心不快」。
今日話題:你對這句俗語「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認同嗎?歡迎在下方寫出自己的觀點,我們一起交流和討論。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