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監獄系統疫情防控進入持久戰,「三班制」已成常態化,至今已封閉式管理一百多天。監獄總醫院人員緊張、工作量大早已是全局皆知,「三班制」又將監獄總醫院醫療力量一分為三,影響可想而知……但是,疫情不會阻擋監獄總醫院對生命的守護。那麼一連串問題來了:監獄總醫院如何克服人少的困難?疫情下醫護民警如何高質量完成執法行醫任務?如何實現疫情「防輸入、防感染、防輸出」的目標?
故事要從幾位主人公說起——
外科主任陳強,自1月28日開始,堅守在監獄總醫院74天。
外科教導員呂永勝,自1月28日開始完成第一批執勤任務後,又一次進入監獄總醫院備勤。
手術室護士陳玉春,自1月28日開始,堅守監獄總醫院74天。
麻醉醫師鍾偉,自1月28日開始,堅守監獄總醫院74天。
換防之際領任務
「監獄總醫院一定要完成這臺手術,防疫期間,上海監獄系統都是三班制,兄弟單位警力同樣緊張,到社會醫院手術風險大,此刻就看我們監獄總醫院!」外科主任陳強正緊握著手中電話,認真聽著院領導那頭的吩咐:「這次手術難度不小,一定要做最充分準備,不允許有絲毫差錯!」
掛斷電話,陳強對手術室護士陳玉春說:「院裡下了任務,我們要克服困難,確保手術順利完成。」「可是,陳主任,手術室正在維修,如果啟用的話……」陳玉春遲疑地說道。「現在既要確保維修質量,也要縮短維修時間,讓手術室儘快恢復使用」……
於是,一場攻堅戰的準備就悄然展開——手術室無菌區域環境消殺,空氣生物檢測,48小時層流淨化空氣開啟,手術器械無菌包及特殊手術器械準備……一切就緒!
這一切都是由陳玉春一人完成的。自「三班制」後,監獄總醫院手術室常態下只有1名護士。
辦公室裡理思緒
「陸X,32歲,降結腸腫瘤、腸梗阻……」入夜,陳強雙眉緊鎖,盯著一份病例小聲嘀咕。「陳主任,還沒休息吶?」門外是麻醉醫師鍾偉。「小鍾,是不是臨近換防,有點興奮睡不著了,執勤上崗多久了?」陳強打趣說道。「陳主任,您忘啦,我們一批進來,算算日子七十多天沒回家了!我看您燈還亮著,就過來問問手術的事情。」鍾偉回答。
「監獄總醫院執行全封閉管理,咱們要靠自己的力量把手術完成,已經有幾個方案了。」陳強語氣堅定。「手術有難度,術前準備要充分,多科室要全力配合。」鍾偉說道。「是啊,疫情下的「三班制」,各科室人員都緊張。加之這個病人腸梗阻長期禁食,身體弱,營養差,手術風險大。」陳強若有所思道。
鍾偉不禁點了點頭:「看來換防前又要忙乎一陣了。不過陳主任,以您的水平,一定沒問題。」陳強似乎有些犯難,苦笑一下:「這個病犯提出一定要在社會醫院手術,明天我還要再找他好好談一談,畢竟他不同意,手術就沒法做。」
備勤樓中定方案
「老陳,情況怎麼樣?」接到陳強電話,備勤樓裡的外科教導員呂永勝焦急地問道。陳強知道呂永勝指什麼:「籤字了!病犯同意在我們醫院手術,這些天,我和他的主管民警找他談了很多次話,他終於想明白啦。」聽出呂永勝的疑惑和好奇,陳強解釋道:「我把我們的手術方案和去社會醫院面臨的疫情風險都擺在他面前…他的情緒就緩和了,聽了……」呂永勝會心一笑:「我們既然讓他留在院裡手術,就要把手術做好。」
突然,呂永勝想到了什麼。是啊,陳強從春節開始,已經堅守兩個多月了。呂永勝心裡泛起一絲不忍:「老陳,你看現在裡面的人手還是比較緊張的,你們又都兩個多月沒休息了,這個手術還是交給我們這一批來吧。」「我們怎麼能自己回家,把未完的任務丟給你們下一批同志,再說你們這一批人員也不寬裕。」陳強義正言辭道。呂永勝拗不過他,又生一計:「交接換防當天,我們有兩批人馬同時在,我們趁著這個機會,把這臺手術完成。」
陳強聽完眼前一亮:「好主意!到時來一個無影燈下的換防交接!」
手術室裡齊上陣
換防這天到了。兩批同志先合力手術,再交接換防。陳強自信滿滿:「順利的話,再過兩三個小時,我就可以回家啦。」呂永勝保持著一貫的謹慎,笑道:「這兩三個小時可不輕鬆啊。」陳強胸有成竹:「這臺手術準備早就開始,方案反覆修正。」望著眼前的呂永勝、護士長,還有好幾個業務骨幹,陳強信心十足:「相當於這臺手術有了雙倍的醫護力量和保證,我心裡踏實。」呂永勝身為教導員,也是外科領域的一把刀:「咱這兩批同志有總醫院老中青三代齊上陣,把手術定在換防日,就是為了集合醫護的最強兵力,打好這場手術臺上的攻堅戰。」
聽完「戰前動員」,大家向手術室出發!
手術很順利,病犯術後良好。
故事至此,心中也就有了答案——監獄總醫院把艱難險重的手術安排在交接換防日,既是疫情防控的必要之舉,也是救治生命的合力攻堅。只要疫情不退,監獄總醫院就有黨旗紅高高飄揚,就有警服藍始終堅守,就有醫護白默默守護。
【來源:人民網上海】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