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道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2014-10-24 08:42 來源:澎湃新聞
中國又一次舉辦亞太經合會議(APEC)。 APEC經常被國外媒體唏噓為亞太經濟合作的NATO (no action, talking only),但隨著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正式成立,APEC不再只停留在嘴邊。AIIB是近年來APEC框架下少有的、實實在在的成就。
距APEC會議開幕還有近一個月的時間,有關美國遊說其主要盟友不參加AIIB的報導早已不脛而走,引發人們對中美「大國博弈」的種種聯想及議論。 但對中國而言,真正的挑戰不在於統計哪幾個國家選擇在現階段當美國的「跟班」,也不在於計較種種輿論分析與猜測,而在於言必行、行必果,確保AIIB踐行好其既定宗旨。
其實,中國倡議並籌建AIIB已經一年多,得到包括東協(ASEAN)國家在內的多方支持,甚至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摩擦不斷的菲律賓也願意加入,成為創始成員。 這足以證明東亞對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之外的多邊投資機構還是有需求並樂見其成的。
AIIB顧名思義投資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電信、能源等項目。其構思反映了中國-東協在供需關係上的契合。中國在連年基建之後,一方面積累了經驗和能力,另一方面也面臨國內基建走向飽和以及產能過剩的問題;而東協中的多數國則處於推進基建的起步階段,亟需資金。
以往,中國參與海外基建,主要是通過雙邊政府間投資協議的方式來進行,而且眾多的大型項目是在中方主動讓利的優惠貸款、經濟性不明顯或缺乏的情形下實施。依賴雙邊協議的模式還有一個局限性,亦即承包項目的中國公司由於無需向跨行業的多個投資方負責,等於失去了實現國際化的機會。
AIIB有望採取亞行的運作方式。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中國公司承包AIIB的項目,其施工全程將受到由銀行股東組成的國際團隊的監管,這是中國基建公司實現國際化的大好機會。此外,通過AIIB參與海外基建,中國承擔的風險/責任也相對要小——過去是中國單方承受壓力,通過AIIB則由銀行股東共同承擔風險——這一點對路橋、水電等對所在地社會及環境影響巨大的項目來說,尤其重要。
所以,AIIB創建後的關鍵在於建立起風險和利益分擔的借貸標準,並設立一套可靠的機制以確保該標準得到遵守和執行。那種「排除一切雜音,僅依照官員認可和精英設計而建設」的方式,無論對投資方還是對借貸方來說,都將是災難性的。此外,AIIB還應採取亞行要求借款方參與「共同融資」的做法,同時鼓勵國際化的設備採購以及聯合施工。
無可否認,任何地區經濟開發機制的創建和運作都脫不開地緣政治的大背景。亞行是這樣,AIIB也是這樣。對中國而言,發起AIIB意味著在相關領域,尤其是要求社會許可(social license)的領域,與世行、亞行等現行機制展開競爭。
受AIIB支持的基建項目,只有在其經濟性和項目所在地百姓的擁護與支持「雙豐收」的情形下,才能算是真正成功。尤其是在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韓國也選擇暫不加入的背景下,中方必須力戒急躁,把每一個項目做實,聚沙成塔。誰笑到最後,笑得最好。
對美國及其盟友而言,AIIB則應是反思現行機制的開始——如何讓世行、亞行的開發項目更好地關照亞洲欠發達國家的需求?社會經濟的總體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而良性競爭則有利各方。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亞基行,亞太經合會議
相關推薦
評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