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元
【一】
一位哲人說,每一段回憶,都有一個密碼。只要時間、地點、人物組合正確,無論塵封多久,那人那景都將在遺忘中被重新拾起。
這話我信。比如,去年一月下旬的一天上午,當我在蘇州網師園遊覽時,有關近代收藏家何澄先生及其妻王季珊、其女何澤慧和她的兄妹們與這座園子的故事,就不時地在我的腦海裡浮現。
我知道,網師園是蘇州園林中古典山水宅園的代表作品。
據記載,網師園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最早,這裡是宋代藏書家、楊州文人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名「漁隱」。後幾經滄桑變更,到清乾隆年間(公元1770年),退休的光寺少卿宋宗元購之並重建,才定名為」網師園」。網師即漁翁,與漁隱暗合,意謂「漁父釣叟之園」。
1940年,國破山河碎,民族災難深。何澤慧的父親何澄實在不忍心網師園建築和假山瀕臨坍塌,便傾其大部分財力,從前清奉天將軍張錫鑾之子張師黃手中,買下了破敗不堪的網師園。花了三年時間進行修茸。這是何澄晚年的一大手筆。
何澄,山西人,別號真山先生,他幼失雙親,由二伯父養大。早年追隨孫中山革命,是老同盟會會員,山西剪辮子第一人,也是山西前往日本留學的第一人。他在日本先入讀振武學校,繼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四期。
何澄後來經商,1915年開辦了益亞織布廠。成為富人後,以極高的藝術鑑賞力,與張善孖、張大千、葉恭綽等藝術家成為至交。網師園修茸一新以後,他並未居住(何澄一家另在南園有住宅,此園平時閉門不納遊人)。何澄說,此為「避飲」。唯有不居住,才能保護好園林。所以,如今的網師園,仍舊是何澄當年裝修後的格局。
1946年,何澄病故,網師園由其妻王季珊繼承。1950年,王季珊又暴卒,當時,何澤慧等人都在外學習、工作。幾位子女商量後,就將網師園獻交給國家了。
【二】
沿著2米多寬、條石鋪砌的闊家頭巷,向前步行200米,就到了網師園的正門前。
這條巷子,據說在清代時居住的都是達官貴人。巷人用錢闊綽,故得名。現該巷子為吳文化地名保護名錄。
我看到,大門前有照壁,東西二側築牆。大門兩邊置抱鼓石,飾以獅子滾繡球的浮雕。額枋上有閥閱3隻,正門東側設便門。
走進大門,就是轎廳。上懸黑底白字匾:「清能早達」四個字遒勁有力,是蘇州著名書法家張辛稼所寫。對這四個字,有不同的說法:一是能臣說。清正廉能的官吏更早發達,提倡一個能字。一是勤勉說。早起的漁夫更能捕到魚,提倡一個勤字。教育後代做事情,即使是當漁夫,也要早起,比一般人都要勤快一些。
我倒更傾向於後者,既然已經住進了網師園,心想漁隱,為何還要心系廟堂,研究當官之道呢?反而是早起的漁夫能捕到魚,好像更符合園主「魚父釣叟」的身份。
四字之下,是一張彩色的網師園腑視圖。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網師園按功能分為三個區域:東部建築緊湊,為居住區;中部水景開闊,為園林區;西部清雅幽靜,為內院書宅。
大廳靠左邊放置著一頂紅木的轎子,做工精細,頗具古意。
網師園是典型的宅園合一的私家園林。住宅區共四進,轎廳、大客廳、擷秀樓、五峰書屋,沿中軸線依次展開。
園林區內主要建築有叢桂軒、濯纓水閣、看松讀畫軒、殿春簃等。從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網師園的亭臺樓榭無不臨水。全園處處有水可依,各種建築配合得當,布局緊湊,以精巧見長。
論面積,網師園確實小。佔地面積8畝地,只有拙政園的六分之一,是蘇州園林中最小的。
然由於布局合理,「地只數畝,卻有紆迴不盡之致;居雖近塵,仍有雲水相忘之樂」。整座園林保持了蘇州舊時世家完整的宅、園相連的風格,是中國園林中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對網師園的評價非常高:「蘇州的園林,此園的構思最佳。」
因此,園林雖小,銜頭卻不小,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三】
如果說蘇州拙政園是明麗大氣的大家閨秀,那麼網師園則可看成是富含書香氣的小家碧玉。網師園的美,在於其精巧清俊,氣新韻奇。
徜徉在網師園的各個區域中,但見樹木蓊鬱,鮮花盛開;亭榭樓閣,布局精巧;步移景換,美不勝收。「看松讀畫軒」、「竹外一枝軒」、月到風來亭「、」濯纓水閣「、「小山叢桂軒」,一個個名字都飽含詩情畫意,「人行畫圖中」。
網師園可圈可點的景色不計其數。歸納起來,我認為最有特點的是「四個一」:一屋,即殿春簃。一門,江南第一門樓;一石,巨型靈壁石;一樹,宋代圓柏。
繞過轎廳向裡走,首先看到的是嵌有「藻耀高翔」四個大字的偉岸磚雕門樓。這座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磚砌門樓,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傳世藝術精品,被譽為「江南第一門樓」。
我看到,「藻耀高翔」兩側,刻有浮雕「郭子儀上壽」和」周文王訪賢「,寓意福壽雙全和德賢兼備。門樓上還有祥雲,蝙蝠,薔薇,獅子等各種圖案,都具有福祿,賢德的寓意。古代的匠人運用平雕 、浮雕 、鏤雕 、透空雕等技藝雕鑿而成,充分顯示了吳文化與民間工藝的精華,讓人嘆為觀之。
那塊巨型靈壁石置於冷泉亭內,形狀奇特,十分罕見。網師園內置石頗多,不下幾十塊,但都放在露天、湖邊。唯有此石放在冷泉亭內,成為一景。可見主人對此石的喜愛。
一樹乃彩霞池東北岸的一株宋代圓柏。它蒼老遒勁,根部已經開裂,梢頂也枯萎了。但生命力卻非常頑強。在它的樹杆中部,依然枝葉蒼翠,生機勃勃。據說此樹栽種於宋哲宗時期,樹齡已近千年。如此算來,這棵樹的年齡比網師園還長。難怪被稱為「鎮園之寶」。
【四】
「風風雨雨暖暖寒寒處處尋尋覓覓,鶯鶯燕燕花花葉葉卿卿暮暮朝朝。」800多年來,網師園藏在這鬧中取靜的地方,主人換了一茬又一茬,而園中的景色卻一如既往。這副掛在積善堂的疊聯,道出了網師園的物候變化,人事代謝。
民國年間,軍閥張作霖以此園作為禮物送給他的老師張錫鑾,後來主人居於北國,網師園就租給了書法家葉恭綽和畫家張大千兄弟倆。再說宋宗元為什麼將自己花園起名「網師園」,據說是為了表彰親家漁翁王思父女救兒命之恩。
網師園為蘇州典型的清代官僚住宅。西樓小山叢桂軒為網師園主廳,軒的南、西為兩個小院,幽曲深閉,桂香滿庭。軒北有用黃石疊成的「雲崗」。從軒西向北,可至蹈和館和濯纓水閣。
在網師園,最值得重筆描寫的應該是「一屋」,即殿春簃。百度一下,閣邊小屋為簃。簃外原有芍藥圃。因為芍藥的花期在春末,故名殿春。殿春簃的閣名,出自蘇東坡「尚留芍藥殿春風」詩名。想古人,居芍藥春風樓,伴庭院書畫香。日子真是過得有滋有味!
當然,殿春簃的出名,不在閣名取得好,而是與名人相伴有關。在這裡,我們還可以找到名人的印記。中國畫界素有「南張北齊」說。北齊是齊白石,而南張就是張大千。這個張大千就與殿春簃有淵源。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畫家張大千,與他的二哥、同為畫家的張善孖,因與張錫鑾之子張師黃是朋友,曾租住網師園殿春簃達五六年之久。其兄善畫虎,當年在院內養一幼虎,取名虎兒。我看到,現在簃內有張大千書房,簃外西牆嵌有大千手書「先仲兄所豢養虎兒之墓」之書碑,讓我們記起上世紀三十年代網師園內還養過老虎這件奇事。
殿春簃還有一個「孿生兄弟」,叫明軒,現在生活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那是1978年,西人方聞喜歡搜集明代家具。他造訪陳從周專家,問:「明式家具放在哪裡比較好?」
陳從周說:「當然是放在明朝的建築內為好。」
又問:「哪裡可以找到?」
陳從周說:「網師園殿春簃。」
兩年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建仿殿春簃一座,取名明軒。明軒由蘇州園林工匠設計建造。施工期間,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幾次前去參觀,基辛格博士等要員也數度前往。 一時轟動美國,震驚西方。
【五】
網師園,名揚海內外。雖然800多年來多災多難,幾經易手,能存於世,實屬大幸。我想,大凡世間萬物,多有磨難湼槃之歷史,方顯得更加難能可貴。網師園亦如是也。
「桃花依舊豔蝶兒在彩雲間,清風吹動了誰藏好的琴弦。往事如煙時隔多年,是誰把歲月寫在眉宇之間。牽掛的人吶好久不見,留不住莽莽撞撞幾個少年。」藍波略帶沙啞而富磁性的歌聲,忽然在我耳邊響起,滄桑而略帶傷感。
往事如煙,往事又並不如煙。
「長期以來,錢三強與何澤慧院士的的美好姻緣,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何澤慧1914年出生於蘇州,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畢業後到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技術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出於抗日愛國熱忱,她毅然選擇了實驗彈道學的專業方向,1940年獲得工程博士學位。1943年開始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她曾首先觀測到正負電子碰撞現象,被英國《自然》雜誌稱之為『科學珍聞』。1943年,正在德國從事研究工作的何澤慧開始與在巴黎留學的清華同學錢三強通信。錢三強比何澤慧大一歲,是『五四』時期的風雲人物錢玄同的次子。當年,錢三強經居裡夫婦推薦擔任法國科學中心研究員。由於正值二戰,德法兩國是交戰國,兩國之間的信件不能封口,且只限於25個法文單詞,倆人就用每次25個字的容量鴻雁傳書。1946年,二戰結束後的第一個春天,何澤慧攜帶一隻小箱子來到巴黎,與錢三強舉行婚禮。1948年夏,他們抱著剛滿6個月的女兒登上東去的客輪踏上歸國的旅程。」
這是我寫的《從錢三強與理由的爭議談起》一文中的話。為何要搬出這段話呢?
因為何澤慧,我來到了心心念念的網師園。 蘇州的網師園是何澤慧祖傳下來的產業。祖籍山西的她,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妥妥的貴族。據記載,清朝300年間,她的家族考取15名進士,29名舉人,22名貢生,65名監生,74名生員……當地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無何不開科。
到了近代,何家就更厲害了。先說富到什麼程度吧?網師園可是何家的私宅!
而家族成員中又幾乎個個是大才。
父親何澄,同盟會成員,當過保定軍官學校教官、滄石鐵路籌備局局長,中央監察院監察委員等;母親王季珊,物理學翻譯家;
姐姐何怡貞,中國第一位物理學女博士,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和瀋陽金屬所的創始人之一;姐夫葛庭燧,金屬物理學,國際滯彈性內耗研究領域創始人;
哥哥何澤明,金屬學專家;弟弟何澤湧,中國細胞學專家,山西醫科大學著名教授;
妹妹何澤英,中國植物學專家。
而她的外祖父母也不簡單,外祖父王頌蔚,蔡元培的恩師;外祖母謝長達,中國著名的教育家,曾創辦了振華女校(楊絳的母校)。
她的表哥表姐們,更是隨便拎出一個就是精英:王季烈,中國近代物理學翻譯第一人;王季同,「王氏代數」發明人;王守覺,中國半導體電子學家;何澤慧的表姐夫陸學善,葛庭燧,都是著名的物理學家。王守覺、王守武、陸學善、葛庭燧,以及何澤慧自己和丈夫錢三強,全部都是中科院院士。一個家族,一代之內出了六個院士,中國百年以來也算是一個奇蹟!
何澤慧在家排行老三,自幼機靈敏捷,酷愛讀書,成績優異,深受父母的寵愛。何澄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何澤慧的八個兄弟姐妹中,共出了4位著名的物理學家、一位植物學家、一位醫學家。
【六】
1932年,何澤慧前往上海考大學。考試前,父親與她開玩笑說:「考上大學就去上,考不上就當丫環。」
何澤慧隨身帶了兩元錢,與幾位女同學搭船來到上海,在一位同學家裡搭鋪過夜。
在上海,她分別參加了浙江大學與清華大學的招生考試。她的第一志願報的是浙大,第二志願是清華。沒想到,抱著「考不上就去做小保姆」的念頭,何澤慧考了個女狀元。她後來回憶:「考浙江大學的人有800多,我報考的是物理學系,他們取的只有我一個女生,你說我的運氣好不好?清華大學人也特多,一共有近3000人,考上清華的希望小得不得了!」然而,就是她最不抱希望的清華,也被她考中了。總共錄取28人,她是其中之一。
何澤慧是中國第一位物理學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國第一代核物理學家,是世界級科學巨匠,更是一位真正的貴族,她代表了中國真正的國家精神。
我想,只要網師園存在,何澤慧就會在我們的記憶中復活。
往事並不如煙!
作者為中國作協會員。浙江日報高級記者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