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潘達斯奈基》失敗了,交互式電影該如何改變

2021-01-17 8分電影

《頭號玩家》把《閃靈》高度還原出來的時候,就有人認為史匹柏預言了未來電影的一種形式——「進入一部電影」。

只是沒想到,這種遊戲式的形式會出現得這麼快。Netflix的一部《黑鏡:潘達斯奈基》實現了觀眾與電影的「互動」,觀眾真的能「影響」片中劇情了。

可惜,由於電影的真實品質並不太出色,有些「形式大於內容」的嫌疑,最後未能成為顛覆性的神作。

只能說,Netflix做出了一次實驗性的嘗試,這個嘗試並不是很成功。

暫且不談這部片子的品質,但從形式上來說,為什麼這種想像中非常有趣的「互動」,在真正實現出來之後,效果卻不如預期呢?

站在電影發展的角度看,形式創新有很多種,有拍攝方法上的,有敘事上的,有CGI運用上的,不管是哪種創新,其目的都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把電影內容呈現給觀眾。

《黑鏡:潘達斯奈基》這種「互動」上的創新也應如此,不能因為「形式」破壞了作品本身的整體品質。

問題就出在,《黑鏡:潘達斯奈基》打破「第四面牆」的同時,也影響到了自身作為一部電影,本應該做好的事情。

譬如角色塑造。

主人公的主動性往往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再怎麼膽小怕事都好,主人公最後都必須是主動做出選擇,這些選擇決定了人物的個性,成長,信念等重要「標籤」。如果角色多數時間都是「被動」的,那這個人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整個故事是很難回答的,那這便是失敗的角色塑造。

《黑鏡:潘達斯奈基》中,男主角做的第一個重要選擇就是,接受遊戲公司的建議,或者拒絕。

選接受,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他是一個比較隨性或隨和的人,既然人家提供這麼好的條件,為什麼不呢?

選拒絕,則意味著,他是一個極為主觀的人,只會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如此決定角色個性的一個選擇,交給觀眾來決定,那只能做出兩個完全不同的劇情方向了。所以這個決定之後,一個是繼續劇情,另一個是直接劇終。

有人說這是敷衍,其實未必。因為既然是兩種不同個性,就需要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才能讓劇情符合男主的某種個性,要拍的東西多了,成本就高了,那索性把其中一種直接結束得了。

也就是說,這位男主其實只能是一個具有主見的人。這也是影響他後面的各種選擇的,那實際上觀眾真正能做的決定性選擇就很少了。

給觀眾做決定性的選擇,怕會讓男主陷入「被動」,甚至會做出違背邏輯性的行為;做微不足道的選擇吧,那做交互又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或許Netflix的出發點一開始就是錯的。

不是說這種創新形式是錯的,而是觀眾代替主角選擇,這種設置是不合適的。

「互動」不一定就是要像遊戲那樣,讓「玩家」去「扮演」一個角色。況且,許多沙盒式的遊戲本身就存在著角色上的「真實性」問題。

不管是《GTA5》,《上古捲軸5》,《巫師3》等沙盒遊戲翹楚,都存在著「太過自由」的問題,玩家可以違背角色設定做出不合理的行為。《輻射4》的「真實性」問題最為經典,玩家的「自由」與故事設定發生衝突,結果是,「妻子死了,兒子失蹤,老父親卻終日沉迷撿破爛。」

對於遊戲來說,玩著樂就行了;對一部電影來說,這是不可容忍的。

現在電影要模仿這種形式,既不能做到讓觀者完全像遊戲一樣控制主角,又存在著影響角色塑造的矛盾問題,顯然不可取。

觀眾不應該直接代替主要角色, 《黑鏡:潘達斯奈基》註定難以成功。那交互式電影該怎麼做呢?

觀眾不能扮演主要角色,但可以扮演「上帝」。

在扣人心弦的戲劇當中,往往會有一些「意外」的因素決定劇情走向。比如宮鬥劇,某位貴妃是否懷孕,最後是男孩是女孩;犯罪片,子彈是打中關鍵人物的肩膀還是心臟;動作片,主角的冒險行為有沒能救下心愛的人等等。

另外,觀眾不能扮演影片主要要塑造的角色,不代表不能扮演一些影響劇情的「路人甲」。《生活大爆炸》要做「互動」,觀眾可以扮演斯坦·李,決定是報警還是和「謝耳朵」共進晚餐,不同的決定有著不同的喜劇效果。

愛情片當中,觀眾可以決定主角喜歡哪一個異性,累積「好感度」,類似《仙劍奇俠傳3》遊戲,產生不同版本的結局。畢竟喜歡一個人,可以不需要理由,和角色個性可以不直接掛鈎。

除了「互動」的設置本身存在問題,《黑鏡:潘達斯奈基》還有來自平臺的局限。

只有Netflix的用戶才能有真正交互式體驗,像難以使用Netflix的中國觀眾只能通過各種渠道下載5小時版本,根本談不上是「互動」。電影的豆瓣評分也一路下滑到7.1,創了《黑鏡》聖誕特別版的最低分紀錄。

當然了,Netflix自己出的片子只能在自己平臺「Play」天經地義。「平臺局限」不是指Netflix,而是指觀眾只能通過流媒體平臺享受到交互式電影的樂趣,是不足以顛覆整個世界電影文化的。

等到以後電影院設置有選項按鈕,在場觀眾投票決定選項,從而影響電影的劇情發展的時候,交互式電影才算是真正地走進了歷史舞臺。

真是這樣的話,觀看不同的場次能得到不同的結局,那電影可能就不再是「一次性消費」了。

當你關掉手中的電子設備後,那逐漸黯淡的屏幕就像一面黑色的鏡子,看見的只有你自己。——《黑鏡》

相關焦點

  • 一次性看完《黑鏡:潘達斯奈基》全部結局
    終於有一部電影可以讓我毀掉別人的生活了!《黑鏡:潘達斯奈基》是個人觀影冒險的最佳選擇。雖然形式大於內容,但這種現代拍攝方式給觀眾帶來了一些心理恐懼。今天,我將為大家解讀每一個可能的結局,同時揭示一些電影彩蛋。所以,泡上茶,我們準備開始冒險吧!結局一:這算是最簡單地結局。
  • 《黑鏡:潘達斯奈基》最爽支線解析,如何殺死CEO毀掉公司
    《黑鏡》系列電視劇自2001年以來開始在Netflix平臺放映,至今已經有4季以及多部特別版。系列以科幻為載體,常常引人反思科技對於世界的影響,在全球範圍內都有極其龐大的粉絲群體。近日,《黑鏡》在Netflix放出了系列的又一部特別版,這部影片定名為《潘達斯奈基》。
  • 《黑鏡:潘達斯奈基》播出遭吐槽,耍弄觀眾?
    雖然還沒到春節,但是過年就已經有一大批電影上映,讓大家產生了選擇困難症,不知道應該看哪個好。12月28日,NETFLIX放出了黑鏡的聖誕特別篇——《黑鏡:潘達斯奈基》這個特別篇,還未播出就吸引了不少目光。不光是因為《黑鏡》的大名鼎鼎,更是因為網飛之前透露過的——這是一部全新的交互式電影。
  • 《黑鏡:潘達斯奈基》成為黑鏡系列最差一部作品,撲街原因在哪
    「XX出品,必屬精品」這句話,可以套用到很多環境下,當然也可以套用到每年都震驚我們的黑鏡系列。這一年的《黑鏡:潘達斯奈基》(好難念),還沒發布時就已經驚豔四座,宣傳的虛頭是500多分鐘,交互式體驗,影史上最腦洞大開的創意等等。既然是黑鏡,而且還首次打破電影觀看的各種傳統習慣,那當然要用Netflix親自體驗一番了。
  • Netflix首次推出交互式喜劇,由觀眾決定劇情
    5月12日流媒體平臺Netflix推出交互式喜劇《打不倒的金咪》(Unbreakable Kimmy Schmidt)特別版,這是Netflix首次在喜劇嘗試觀眾可參與的交互式視頻,觀眾觀看時多情節有數十種選擇,決定主角的行為和視頻內容。
  • 《黑鏡:潘達斯奈基》與其他黑鏡宇宙的故事串聯彩蛋一覽
    就拿最近正夯的綠箭宇宙來舉例,原文 Arrowverse 通常是指 1 號地球,因為該地球通常是故事主舞臺,但當「系列」解釋時就會包含 38 號地球的超少女,所以這時的綠箭宇宙指得是CW影集的多元宇宙。黑鏡也是一樣的,或許有些故事可以設定在同一個時間軸上,但有些故事可能對彼此來說是平行世界的存在,而這樣也能稱之為黑鏡宇宙。
  • 黑鏡潘達斯奈基怎麼看?10分鐘讓你玩轉網飛Netflix盡情體驗交互式...
    黑鏡第五季《黑鏡:潘達斯奈基》首次以電影的形式呈現,所有支線劇情加起來長達5小時,觀眾可以選擇劇情走向,每一次選擇都影響著最後的結局,那麼怎麼才能看黑鏡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黑鏡潘達斯奈基怎麼看?
  • 《黑鏡:潘達斯奈基》——這樣的劇情像是在玩遊戲,讓人停不下來
    《黑鏡:潘達斯奈基》是由大衛·斯雷德執導的一部電影。該片故事背景設置在1984 年,一位年輕的程序設計師史蒂芬,將一部情節複雜的奇幻小說改編成電玩,但擾人心智的挑戰隨即而來——他因此開始分不清虛擬和現實。
  • 交互式視頻追劇 劇情走向人物命運觀眾來定
    原標題:交互式視頻追劇 人物命運觀眾來定很多粉絲在追劇過程中,常常對心愛的CP未能獲得圓滿結局而大呼「意難平」,但是B站5月開播的《摩玉玄奇》則打破了常規:筆給你,你來寫!從劇情走向到人物命運,都由你來定。
  • 《摩玉玄奇》交互式視頻追劇 人物命運觀眾來定
    2018年聖誕季上映的《黑鏡:潘達斯奈基》,年初話題度居高不下的《愛情公寓5》,都是這樣的交互式視頻——觀眾在觀看影片時自主做出判斷來引導劇情走向,最終通往一個自己書寫的結局。交互式視頻為什麼火?比達諮詢發布的《2018年中國在線視頻市場年度報告》中顯示,在線視頻APP用戶中,八成以上年齡都在35歲以下,其中三成為25歲以下的用戶。
  • 《黑鏡:潘達斯奈基》它成為世界上第一部互動式的電影自選劇情
    黑鏡系列之前大部分集都埋藏著克蘇魯主題,主角越是如實按照規則走下去,就越離毀滅更近一點。這集的克蘇魯主題像是更明顯了,史蒂芬從一本和片名同名的邪門小說裡逐字逐句尋找能使自己事業成功的線索,從而在不同種類的毀滅結局中循環再循環,他的一生就像是獻祭給惡魔/觀眾的惡趣味了(像不像卡朋特的《戰慄黑洞》?)。
  • 年底了,終於有勇氣diss今年「撲街」的《黑鏡5》了!
    從第一季的驚為天人,到二、三季的驚喜萬分,到第四季還是能夠感受到每一篇章的故事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思考,作為《黑鏡》的死忠粉,我幾乎逢更必追,包括《聖誕特別篇》,直到網飛購買了版權,接手《黑鏡》後,擔心的情況,毫無預兆的出現了。《黑鏡:潘達斯奈基》打破《黑鏡》一直以來的高分模式,直接跌至6.8,是什麼讓觀眾大失所望?
  • 疫情蔓延時,最懂如何去諷刺現實世界的《黑鏡》,選擇放棄諷刺
    但這並不是將某個現代科技加上某個古往今來道德困境的說教劇,相反地,《黑鏡》的劇情架構,都是某個我們耳熟能詳的類型電影套路:例如像是妻子疑心不倫的丈夫、丈夫遲疑於不忠的誘惑、還有渴望佔有的瘋狂愛欲等等。《黑鏡》這種描述社會分崩離析的劇情,所以我丟開了這些(《黑鏡》劇本),我想要重新溫習一下我的喜劇編劇能力,所以現在我只寫一些能讓自己笑得開心的劇本。」
  • 疫情蔓延時,最懂如何諷刺現實世界的《黑鏡》,選擇放棄諷刺
    但這並不是將某個現代科技加上某個古往今來道德困境的說教劇,相反地,《黑鏡》的劇情架構,都是某個我們耳熟能詳的類型電影套路:例如像是妻子疑心不倫的丈夫、丈夫遲疑於不忠的誘惑、還有渴望佔有的瘋狂愛欲等等。但當我們以為這是一套《藍色蜘蛛網》時,《黑鏡》馬上超脫李組長眉頭一皺的平庸境界,進入《陰陽魔界》 的顛覆狂想。
  • 第一部《蝙蝠俠》可互動電影來了!結局取決於觀眾的選擇
    就在2018年,一部可以互動的電影刷屏了朋友圈。《黑鏡:潘達斯奈基》作為網飛首部可以交互的電影上線。這種交互電影給觀眾們提供了一個在劇情上選擇的功能。而近日,DC則是同樣發布了一部可以交互的動畫電影。DC發布了《蝙蝠俠:家庭之死》的預告片,這是對上世紀80年代標誌性的蝙蝠俠故事情節的動畫改編。可以看出DC此次也是借鑑了《黑鏡:潘達斯奈基》的交互模式。
  • 首部《蝙蝠俠》可互動電影來了!結局取決於觀眾的選擇,不過羅賓又...
    就在2018年,一部可以互動的電影刷屏了朋友圈。 《黑鏡:潘達斯奈基》作為網飛首部可以交互的電影上線。 這種交互電影給觀眾們提供了一個在劇情上選擇的功能。
  • 第一部《蝙蝠俠》可互動電影來了!結局取決於觀眾的選擇,不過羅賓又死了!
    《黑鏡:潘達斯奈基》作為網飛首部可以交互的電影上線。這種交互電影給觀眾們提供了一個在劇情上選擇的功能。觀眾可以在關鍵的劇情抉擇上讓主角作出不同的選擇,最終影響故事的走向。而近日,DC則是同樣發布了一部可以交互的動畫電影。DC發布了《蝙蝠俠:家庭之死》的預告片,這是對上世紀80年代標誌性的蝙蝠俠故事情節的動畫改編。
  • 交互式電影你了解嗎?
    交互式電影是否能帶來更好的感官呢?圖片來源於網絡 根據1988年經典同名漫畫改編,值得讓人注意的是這部作品和Netflix之前上線的《黑鏡:潘達斯奈基》類似,將會採用劇情交互式的功能,也就意味著《蝙蝠俠:家庭之死》將會會在關鍵劇情上讓觀眾做出選擇,觀眾可以在幾個關鍵節點選擇劇情走向,
  • 豆瓣日曆 2020年12月4 日《黑鏡 第一季》
    今日主題:《黑鏡 第一季》。 《黑鏡》(英語:Black Mirror)是一部由查理·布魯克創作的英國獨立單元劇,該劇由布魯克和安娜貝爾·瓊斯擔任節目統籌。
  • 《黑鏡:潘達斯奈基》攻略+劇情分析與心得
    《黑鏡:潘達斯奈基》(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是 Netflix 推出的交互式單元節目,雖然很多人覺得驚豔,但這不是此類型節目初次在 Netflix 上面,很多原創小孩卡通更還能看完一集來解開角色的武器和道具,甚至日美以前就已經合作這種影視作品在特殊平臺上,只是 Netflix 願意將這文化重新帶起來而大規模嘗試,所以可以想見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