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猩球崛起》系列的最終章,《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打破了好萊塢續集電影越拍越爛的魔咒。截止到目前,這部電影的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3%,IMDB評分高達7.8,是整個電影系列中口碑最好的一部。
在國內上映後,《猩球崛起3》同樣取得了不俗的票房的口碑。截止到發稿前,該片的內地票房已經超過了7億,豆瓣評分為7.1分。從2011年的《猩球崛起》,2014年的《猩球崛起2》,再到正在熱映的最終章,每部電影都是叫好又叫座,這背後到底有何原因?《猩球崛起》電影系列的成功,對於國產電影又有哪些啟示呢?
《猩球崛起3》打破好萊塢續集魔咒
續集電影一向是塊難啃的骨頭,對好萊塢來說也不是例外。從去年開始,好萊塢的續集電影就頻頻撲街,《獨立日2》、《驚天魔盜團2》、《忍者神龜2》等電影的口碑票房都不算理想。一向強勢的《星球大戰》系列,其外傳《俠盜一號》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也遠不及前作。
今年以來,雖然《速度與激情8》、《加勒比海盜5》、《生化危機6》等續集電影都在國內攬下了高票房,在北美卻被視為「平庸之作」。在美國的著名影評網站爛番茄上,《速激8》的爛番茄新鮮度為66%,《生化危機6》為34%,而《加勒比海盜5》只有29%。
正在熱映的《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似乎打破了好萊塢續集的魔咒。該片的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3%,IMDB評分高達7.8,是三部電影中口碑最好的一部。根據國外票房統計網站Box Office Mojo統計,截止到9月26日,《猩球崛起3》的全球票房為4.7億美元,雖然難以企及《猩球崛起2》7.1億美元的總票房成績,在好萊塢續集電影中也算表現不錯了。
9月15日,《猩球崛起3》登陸內地影院,同樣收穫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截止到發稿前,該片的內地票房已經超過7億,即將打破上部電影在中國市場創下的7.09億票房紀錄。在豆瓣上,《猩球崛起3》的評分為7.1分,雖然比不過前兩部的口碑,但也已經邁入了豆瓣認證的好片行列。
儘管在內地市場反響較為平淡,《猩球崛起3》在全球的總體表現已經改寫了好萊塢續集電影的命運。據統計,2000年之後上映的好萊塢科幻系列電影中,能夠保持評分總體上升態勢的只有《指環王》、《哈利·波特》和《猩球崛起》系列。多數好萊塢系列電影,都會在第3部遭遇徹底的滑鐵盧。《猩球崛起》系列在北美的口碑不降反升,已經十分難得了。
《猩球崛起》成為爆款 故事和特效缺一不可
《猩球崛起》系列為什麼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文創資訊認為,這個電影系列做到了故事和技術的完美結合。在故事方面,《猩球崛起》系列遠超出了商業大片的框架,為科幻片注入了深刻的內涵,展露出了書寫人類簡史的野心。
《猩球崛起》系列被視為對《人猿星球》系列的重啟,自2011年推出後便廣受好評。這個電影系列主要講述了凱撒領導的猿族進化為高等智慧生物後,與人類發生的種種衝突。火爆的人猿大戰中,探討了內鬥叛亂、階級制度、種族歧視等多種社會議題。人類與猿族地位的更迭,像是一則警示預言——人類瘋狂的野心導致自己被猿族取代。這不得不引人深思。
頗具思想深度的主題,讓《猩球崛起》在一眾好萊塢爆米花電影中脫穎而出,贏得了不俗的口碑。特效和動作捕捉技術的飛躍式突破,則讓電影表達更加真實生動。說起來可能會讓觀眾感到驚訝,電影中的猩猩沒有一隻是真實的,動作捕捉技術完美地助力了這部電影。
所謂動作捕捉技術,指的是綜合運用計算機圖形學、電子、機械、光學、計算機動畫等技術,把表演者的動作表情記錄下來,然後將其作為電腦中虛擬角色的運動依據,讓虛擬角色的動作和表情都能像真人一般自然逼真。這項技術首次被用在電影長片中,是1990年阿諾·施瓦辛格主演的《全面回憶》。
歷經20餘年的發展,動作捕捉技術在《猩球崛起》系列得到了近乎完美的運用。據介紹,首部電影結合了《阿凡達》的技術和iMoCap技術,基本解決了和動作捕捉有關的所有問題,包括身體實時捕捉、現場表演、面部同步捕捉等。在此基礎上,負責特效製作的維塔工作室還改進了識別系統,通過面部安裝50個左右的點,就可以完美地捕捉演員的表演。
隨著電影中的小猩猩凱撒成長為猿族的精神領袖,影片中的動作捕捉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在《猩球崛起3》中,凱撒的表情更加豐富,也多了不少近景的鏡頭。就連大猩猩的肌肉密度和肌膚紋理,特效團隊也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他們找到了動物園,在猩猩睡覺時做一些手模,揭下來就得到了逼真的肌膚紋理,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去做後期的渲染。
為了讓電影中的猩猩更加逼真,維塔工作室動用了998名工作人員參與到了幕後製作中,完成了1440個特效鏡頭。據維塔工作室的視效總監安德斯·朗格蘭斯介紹,所有特效工作站運轉的時間加起來有1.9億個小時,相當於5400年。
雖然特效技術很厲害,但真人表演是動作捕捉的根基。為了提高表演技巧,該片主演安迪·瑟金斯觀摩了很多非洲黑猩猩的活動,還與其他演員一同進入猿人集中營訓練,學習猿族的姿態動作和步伐節奏,讓動作在電影裡展現起來更加栩栩如生。就影片呈現的效果來看,逼真的特效和主演精湛的表演,讓觀眾已經忘記了特效的存在。
國產特效片距離《猩球崛起》有多遠
前些年,為了趕時髦和逐利潤,不少國產商業片都曾打出特效大片的旗號。但由於部分影片製作粗糙,常常被觀眾冠之以「五毛特效」的差評。近幾年,雖然國產商業片在特效方面仍跟好萊塢有著不小差距,但特效品質已經大為改觀,也出現了《尋龍訣》、《捉妖記》、《西遊伏妖篇》等特效品質不俗的作品。
從票房表現來看,優質的國產特效大片從來都不愁票房。《尋龍訣》的票房為16.8億,《捉妖記》24.4億,《大聖歸來》9.56億,《西遊伏妖篇》16.5億。但這些特效片在特效水準上的突破更多的是團隊個體的付出,並不能代表國產片特效水平的整體進步。文創資訊認為,目前國產特效片距離《猩球崛起》的水準還有不小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特效行業仍處於起步階段
從1977年的《星球大戰》算起,好萊塢的電影特效技術已經發展了近40年。在好萊塢,既有工業光魔、維塔等知名的特效公司,成熟的電影公司也都基本都有自己的特效工作室。這些特效公司既有最好的技術,也有最好的人才。
就拿《猩球崛起3》來說,負責這個電影系列特效製作的是維塔工作室,一家世界級的著名特效公司。從前期拍攝到後期製作,維塔工作室都參與其中。據報導,維塔為該片製作了1440個特效鏡頭,佔據了整部電影95%的鏡頭量。從影片呈現的效果來看,該片展現出了極高工業化水準,真實的讓觀眾忘記了特效的存在。
相較之下,中國現在的本土特效公司雖然有上百家,但知名度和規模都比較小。據《影視白皮書》調查,80%以上的中國特效公司是只有幾十人的小公司或小工作室。這些小作坊裡的從業人員,一般只是流水線上埋頭工作的「螺絲釘」。他們雖然也有好的技術,但往往缺乏項目的磨鍊和創造的意識,跟國外團隊有著不小差距。
更重要的是,中國導演對特效也知之甚少,甚至說不清楚自己希望呈現出什麼樣的視覺效果。就目前來看,國內擅長拍攝特效大片的知名導演似乎只有徐克一個。反觀好萊塢的大導演,如卡梅隆、克里斯多福·諾蘭、麥可·貝等,他們本身就是特效大師,對特效電影的製作有著更好的把控能力。
2、特效預算遠低於好萊塢
想要做出好的特效,還得捨得為特效花錢。據報導,《猩球崛起3》的製作成本不低於1.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9.98億元。以特效聞名的《加勒比海盜3》(3億美元)、《阿凡達》(2.61億美元)和《變形金剛5》(2.6億美元),製作成本同樣高得驚人。
這樣的特效預算,對大部分國產電影來說是望塵莫及的。據透露,國產電影的後期製作費用多數只有幾百萬,像《捉妖記》、《西遊伏妖篇》這類大面積使用特效、高預算投入的電影,在國內屈指可數。在《猩球崛起》視效總監來中國交流經驗時,導演陸川就曾表達了對好萊塢大片高製作成本的「羨慕」,並坦言自己的特效片《九層妖塔》成本僅有9600萬。
國內電影公司不捨得為特效花錢,主要是害怕特效電影會虧本。近幾年,雖然《尋龍訣》、《捉妖記》等電影斬獲了不錯的票房,但也有不少電影製作成本很高,最終賠的血本無歸。
就拿中美合拍片《長城》來說,該片製作成本約8億人民幣,全球票房為22億左右。在好萊塢大製作系統裡,認為一部電影的全球票房要達到預算的3倍,才能回本。按照這種算法,《長城》的虧損已是定局。為了規避這種風險,很多電影公司更傾向於喜劇片、愛情排片、青春片等低投入高產出的類型片。
3、特效用力過猛,故事不知所云
回顧近兩年的特效片,會發現一個問題——雖然國產片的特效水準提高了,堪稱經典的作品仍然寥寥無幾。究其原因,很多特效片在特效方面用力過猛,卻忽略了故事和創意,導致電影給人一種「只剩下特效」的感覺。
即使是公認的視效大片《西遊伏妖篇》和《長城》,在故事方面也引來了諸多爭議。前者結構鬆散,缺乏能夠觸動心靈的細節和臺詞。後者故事薄弱,人物單薄,試圖輸出「相互信任」的核心價值觀,卻難以讓觀眾信服。反觀《猩球崛起》系列,故事雖然並非完美,但電影藉助猿族的崛起,對人性和文明進行了深度的探討,給觀眾留下了足夠的思考空間。
由此來看,特效片雖然以炫酷的視覺效果為特色,但特效的參與只是為了完善影片,創意和故事比特效更加重要。真正能夠名垂影史的特效電影,如《阿凡達》、《指環王》、《星球大戰》等,都有著令人信服的故事和形象飽滿的人物角色,能給觀眾帶來一定的思考,而特效元素只不過是故事的輔助性工具。
4、缺乏安迪·瑟金斯一樣的敬業演員
《猩球崛起》系列的成功,也離不開主演安迪·瑟金斯的默默付出。雖然這部電影是通過動作捕捉技術來完成表演,但特效只是把瑟金斯化作一個猩猩的樣子,眼神、表情、語氣、身體動作依舊保留的是瑟金斯本身的表演。
「我們可以把你變成猩猩,但你不是瑟金斯,你就演不出凱撒。」維塔工作室的視效總監安德斯·朗格蘭斯曾如此評論瑟金斯的表演。就電影呈現的效果來看,如果沒有提前告知,可能觀眾很難分辨出這是一位真人演員的表演。該片上映後,不少外媒給出的評價就是——奧斯卡欠瑟金斯一座小金人。更有甚者認為,影片中猿族的表演完全碾壓真人。
瑟金斯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他精湛的演技,也在於他願意隱藏在幕後不露真容,去扮演一個「怪物」。在這部電影之前,瑟金斯還曾出演《指環王》中的咕嚕姆,以及《金剛》中的金剛,都沒有以真面目示人。正如他本人在採訪中所說,他喜歡表演並非因為能被別人認識,而是因為能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國內,演技精湛的演員其實不難找,但願意藏在幕後扮演怪物的演員恐怕就不多了。就目前而言,只有吳彥祖在《魔獸》中扮演的反派古爾丹,算是一個類似的角色。在《猩球崛起》視效總監來中國交流經驗時,陸川就曾公開調侃道:「國內好演員難找,肯藏在幕後不露真容演怪物的演員就更難找了。拍《九層妖塔》的時候,我不得不自己演了所有怪物,所以演得不太好。」
從《猩球崛起》等好萊塢大片的成功經驗來看,對於特效片來說,好的故事、好的演員和好的特效都同樣重要,任何一方面的偏廢都可能導致滿盤皆輸。當然,我們對於國產特效片也不能急於求成。更多更好的特效電影出現,需要整個電影工業體系的健康和前進。期待在未來,國產特效片能給觀眾帶來更多的驚喜。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 任珊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