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在我國的收藏領域中已處於元老級的地位。它憑藉著票面設計精美、收藏投資價值高等特點備受藏家青睞,並演化為收藏中的一個重要版塊。
那麼,投資收藏郵票,哪些郵票最具升值潛力呢?
紀特郵票和文革郵票
老紀特郵票作為新中國郵票的源頭,其「龍頭」地位不可動搖。它開創了郵票收藏的新紀元,創造了中國郵票史上諸多先例,特種和紀念郵票的始祖,僅有的百圓面值郵票、諸多題材的首創等等!
老紀特郵票由於發行年代久遠,大多沉澱於通信中,消耗比較多,存世量少,因此珍稀度高,市場表現優異,從而成為藏友執著收藏的對象。
文革郵票發行於1967年4月到1970年1月之間,當時的郵票印刷技術並不是很發達,而且從它發行到目前為止已經過去了40多年,長時間的流通損耗一定較為嚴重。更為不妙的是它的發行時間十分的短,只有三年,這些都導致了這種郵票的數量十分的稀少,據了解當時這種郵票僅發行了80枚,但發行數量十分多,經過多年的損耗,到目前為止留存在世界上的這種郵票已經如鳳毛麟角般的稀少了,這便是為什麼這種郵票可以屢屢創造天價的一個重要原因。
錯版郵票和無齒郵票
錯版郵票就是出現錯誤的郵票。這些錯版郵票或者是設計內容出錯,或者是印刷出錯,但因為「物以稀為貴」,這些錯版郵票反而因錯得福,身價倍漲,成為郵票收藏界中炙手可熱的收藏對象。
像大家耳熟能詳的「倒置的珍妮」、「宮門倒」、「全國山河一片紅」等都是錯版郵票。一枚在美國十分著名的「倒置的珍妮」錯版郵票,曾以82.5萬美元的高價成交。2018年中國嘉德秋拍暨25周年慶典,一枚《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勝利萬歲》(俗稱「大一片紅」)以1380萬元的天價成交。
無齒郵票:指四周不打齒孔的郵票。無齒孔郵票(小型張、小全張),是與有齒孔郵票相對而言的;一般是指周邊未打齒孔的郵票,但與郵票漏打齒孔的情況是有嚴格區別的;當然,在郵票打孔機問世前,世界上的郵票都是無齒孔的。
與同圖同面值的有齒郵票相比,無齒郵票的發行量相對來說少得多。如1995年發行的「桂花」無齒小全張發行量僅56.7萬枚,不到有齒小全張2485.76萬枚發行量的一個零頭;這種發行量大幅減少的狀況,使得郵市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在其發行初期時,溢幅不小。
郵票是國家的名片,每一枚郵票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既有使用和欣賞價值,又有收藏和投資價值。
郵票的生命力不減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小時候每次寫完信,在信封上小心翼翼地貼上自己精挑細選的郵票,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收到信件也會把信封上的郵票取下來,放在鐵盒了收好,那些都是自己的無價之寶。
現在的年輕人再也不會有這樣的人生體驗,信息的便捷,一個微信,一通電話,隨時將你我連在通訊的兩端,但是郵票自身散發的魅力依然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他們收藏,當作自己的至寶,不為投資只為自己的喜好,很慶幸,他們有這么正確的收藏觀,他們是真正的集郵愛好者,而非投機者!
隨著移動通訊的迅猛發展,電話、手機、微信、視頻電話等通信媒介逐漸增多,郵票的通信功能在不斷降低。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全國信件量平均每年下降5%至10%。
不過,在集郵領域,集郵愛好者使用郵票來完成實寄的需求並沒有弱化。郵票自身散發的魅力依然吸引著一大批人。每到新郵發行日,各地的集郵愛好者都會製作大量精美的實寄封,與各地郵友互寄。各地郵政也會利用集郵網廳開展一些原地實寄活動,在現場開展蓋戳服務。這也使得類似的主題郵局每年信函量反而逐年增加。因為,信件和郵票傳遞情感的作用及需求始終存在。
除去使用價值,郵票更是一種藝術品,小小紙片上承載的是歷史也是文化。
外觀精緻小巧、文化底蘊深厚、升值空間巨大——這些都是郵票成為大眾眼中焦點的原因。隨著中國發展,走過百年歲月的郵票,如今存世量越來越少,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的次數也同樣不復往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追求文化生活的需求,郵票的投資和收藏功能不斷凸顯。特別是近一二十年在我國興起的收藏熱潮,使人們的投資意識不斷增強,郵票已從純粹的收集和欣賞逐步轉化為收藏和投資升值的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