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9歲的我向父親要了幾百元人民幣買了一臺手提照相機開啟了我的創業生涯,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創業。
這是李書福19歲的生活,那時的他還沒有創建「吉利」。
誰都沒有想到這位毛頭小子會在幾年後成立公司,造冰箱、造摩託車、造汽車。二十幾歲的時候,李書福還並未把長遠的目光放到汽車上面。可沒過幾年,吉利公司卻成為了中國最早進入市場且最大的民營汽車企業。
94年的時候,李書福下狠心買了一輛「奔馳E200」,目的就是為了想要研究汽車的構造。奔馳的外形、紅旗的底盤、工人們自己敲打出來的零件;就這樣,吉利的第一輛汽車經過東拼西湊後正式上線。
從第一輛汽車到現在旗下眾多車型,李書福一直抱著學習的態度研究汽車。在造車方面,他是一位低調的老總,但在各大採訪和會議中,他是一位喜歡「說大話」的老總。
「我們要讓中國汽車跑遍全世界。」
這是國產車企老總共同的心聲,同樣也是李書福的心聲。他曾經明確表示過:「吉利要5年趕超日韓車!」
三十多年前的中國,造車技術幾乎為0,誰都想在市場中分一杯羹,可無奈沒有過硬的實力。放眼望去,滿大街都是外國車。那時的汽車市場,合資車和進口車幾乎佔到了80%,「國產車」這個詞在大家看來,只是一個小小的玩笑罷了。
而李書福選擇在那個時候率先進入汽車市場,選擇在滿大街的外國車中「夾縫生存」,為的就是想爭一口氣。事實證明,李書福賭贏了。吉利在市場中獲得了很高的成就,不僅成為國產車企中的標榜,旗下的車型更是遠銷國外。
反觀日系車和韓系車在中國的地位,不能說徹底埋沒,但銷量也在迅速下滑。或許正是如此,李書福才會表示5年趕超日韓車。
但有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吉利現在雖然在國內有著不小的成就,但真的能夠超越日韓車嗎?
事實證明,不能。我認為,國產車和日韓車的差距還很遠。5年過去再看排名,就可以知道,李書福太過於自信了。日系車的三大巨頭「豐田」、「本田」、「日產」還是把控住了日系車的整體水平,而韓系車的「現代」也排在國產車的前面。
雖有進步,但距離超越日韓車還需要很多時間。這個過程是艱難的,同時也是非常辛苦的。吉利若想成功超越日韓車,首先就要提高品牌的研發技術。
單單只是拿同為國產車的奇瑞對比,有些車主就明確表示:吉利的發動機不如奇瑞。假設只有一位車主這樣表示,我們大可以認為這件事情是莫須有的。但有眾多車主表示,就說明吉利真的要在研發方面下功夫了。
如今的吉利,只做到了「趕」,卻沒有做到「超」。排名的對比說明李書福太過於自信,但他的「大話」說明李書福有著明確的目標。而目標的完成,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