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我帶著我兩個女兒出門,因為小孩長得太過雌雄莫辨,讓許多人都覺得我女兒是男孩子,哪怕她們還穿著小裙子。
同時,也有許多人問我:「是兩個男孩嗎?」
我說:「不,女孩!」
她們就會發出類似這種的感嘆:「生男生女都一樣,現在女兒好,以後你老了有福了。」
我不知道我該用什麼表情應對,因為,我從來沒有為我的女兒不是男孩而遺憾過,但是她們的話語中,好像已經替我遺憾了一遍。
然而,昨天,我聽到一個不一樣的回答,是一位帶孩子奶奶,她抱著她的孫女,看著我女兒說:「女兒好,我跟你說,生兒子的老了都沒有好日子過的。」
我說:「不會呀,都是自己的孩子。」
她說:「怎麼不會,我鄰居家生了三個兒子,吃了一輩子的苦,現在她老了,中風了動不了,三個兒媳沒有一個來看的。最小的兒媳還放出話來,誰讓你當初生的是兒子,有本事你生女兒,就有人照顧了。」
這怨氣大的,有點嚇人。
所以,今天就忍不住想跟大家聊一些很現實的東西,可能與大家想像中不同,大家看個樂。
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卻發現一朝回到解放前!
自古以來,婆婆這個身份都是不討兒媳喜歡的。
哪怕,婆婆原先也是一個兒媳。
從傳統思想和古代社會的習慣來說,在婆婆面前,兒媳是有聽從、恭敬、孝順、供養的責任和義務的。
稍有不對,婆婆是可以責令兒子休妻。
比如七出!
所以,兒媳的日子是不好過是正常的,因為男方的家庭成員都凌駕於兒媳之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原著中,因為盛華蘭嫁入高門,需要學習高門中的禮儀和生活習慣,從而幫助她更順利的融入到夫家這個家庭中去,所以,請了教習嬤嬤孔嬤嬤來。
然而,盛家二女墨蘭嫉妒姐姐嫁入高門,在孔嬤嬤的課堂上多次挑釁與華蘭,惹得盛家四女都摻和進一場爭執中去了。
孔嬤嬤責罰四女時,對華蘭說了這麼一段話。
「女兒是嬌客,在家裡千嬌萬寵都不在話下,可一旦做了人家媳婦,那可立時掉了個個,公公婆婆你得恭敬侍候著,夫婿你得小心體貼著,妯 小姑你得殷勤賠笑著,夫家上上下下哪一個都不能輕易得罪了,一個不好便都是你的錯,你連分辨都無從辯起!你四妹妹縱然有錯,你也不該冷言冷語的傷人,當大姐姐的應當想出個妥帖的法子來,既讓妹妹知道錯處,又不傷了姐妹和氣才是。」
華蘭忍不住道:「四妹妹從不聽我的,軟硬不吃,嬤嬤你說該如何辦?」
孔嬤嬤冷冷道:「這便是你自己的本事了。你今日連自己親姊妹之間都料理不好,它日出了門子,東邊的公婆,西邊的娌,北邊的叔伯兄弟,南邊的管事婆子,一屋子隔著血脈山水的生人,你又如何走的圓場面?難不成還讓你爹娘來給你撐腰不成?」
從孔嬤嬤的話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在傳統思想中,兒媳的地位。
所以,才有多年媳婦熬成婆這句俗語。
而婆婆卻是多少媳婦的噩夢,面對著這麼一個隔著血脈山水的人,要做足了姿態的恭敬,委婉的奉承,稍有不對,可能就會被責罵,被嫌棄。
所以,婆婆怎麼會讓兒媳喜歡。
傳統思想發展千年,步入新時代,新社會的時候,新的思想來臨。
當在國家支持中,喊出口號「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時候,就註定了,女人思想的轉變。
尤其是在新時代的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姑娘,在她們的心中,人與人是平等的。
婆婆於她們來說,只是家中的某一個長輩而已。
而這個長輩與她們隔著血脈山水,要想相處得好,就得真心換真心。
於是婆婆們好不容易經過了多年的媳婦的痛苦,一朝成婆婆,正是該揚眉吐氣體驗新身份的時候,卻發現,長輩的名分大義不好使了,用長輩之名去要求兒媳做事要求不動了。兒媳更講究自己是不是對她們好了,如果沒有對她們好,她們不僅會甩臉子,甚至還說老了不給養老了。
於是婆婆們慌了,這哪裡是娶了個兒媳,這是自己又重新嫁到兒媳家,再體驗一下當兒媳的痛苦。
婆婆很辛苦,兒媳很享受!
多少男方家庭都抱有這個思想來看自家的兒媳。
哪怕是與兒媳共度一生的男人,也經常會有這種想法?
其實說白了,每個人的一生都猶如一張白紙,白紙上面會出現什麼,最後會變成啥樣,與他們媽媽關係很大。
婆婆們年輕的時候很辛苦,上有公婆需要供奉養老,下有兒女需要撫養。如果婆婆們是農村人,還有地裡的活要幹,是城裡人,還有工作要做。
一切一切,很少人會以腦力來生活,大多數婆婆是靠體力能維持一切。
這種辛苦,是身體上的,是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看著身邊睡著的孩子,感受著身體關節處處的疼痛,再看看旁邊睡得如死豬的男人,只能自己給自己捏一捏揉一揉,不忍把男人叫醒,因為男人白天付出的體力勞動會更多,勞作量更大,需要好好休息養精神,
所以她們容易嗎?
她們真的很辛苦。
而在她們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看到的是媽媽實實在在不打折扣的辛苦,自然而然就會覺得媽媽養大我真不容易。
等他們長大了,一朝成婚,對妻子說的話裡肯定會有這麼一句:我媽很不容易,你要多孝順她!
然而,當今社會的日子雖然好過了,但是生存壓力,生存成本很高,大多數的家庭,都需要兒媳去工作去賺錢,去與兒子一起養家。
婆婆們本該休養生息,頤養天年的時候,又得重出江湖,幫助兒子帶孩子。
婆婆們辛苦嗎?
很辛苦!
兒媳呢?
婆婆們肯定覺得不辛苦。
兒媳們既沒有像她們對她們聽從,孝順,恭敬;也沒有像她們一樣照顧老小,反倒她們在照顧兒媳,替兒媳養小的;更不用像她們一樣,每天耗費大量體力,回到家吃飯連拿筷子的力氣都沒有,因為兒媳們只要坐在辦公室,弄弄電腦。
這有什麼辛苦的?
當兒媳回家後,孩子不看,先往沙發上一躺,看到兒子,還得喊兒子幫她們捏一捏揉一揉的時候,婆婆們實在是想不明白,兒媳哪裡苦了,還得這麼使喚兒子,一點也不體諒兒子。
婆婆們錯了嗎?
我們能說,抱著這樣想法的婆婆們有錯嗎?
不能,因為時代的不同,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能力都不一樣而已。
婆婆們無法共情兒媳的壓力,無法共情兒媳的不容易。
她們只是感受到了她們看到的而已。
而這樣的婆婆,兒媳們喜歡嗎?
不喜歡!
自古以來,兒媳大多數都不會喜歡婆婆,只是不能宣之於口。
更何況現在,講究人心換人心,情誼換情誼,你做初一,我就能做十五的時代。
兒媳們不會喜歡這樣的婆婆,並且她們的不喜歡還不會隱藏,可以宣之於口。
而文中開始時講的案例:婆婆養大了三個兒子,但三個兒子都不願意照顧她。
奇怪的是,沒有人說是三個兒子不願意照顧她,反倒強調三個兒媳不願意照顧她,並且小兒媳還說出了這樣的話來。
但仔細一想,又不覺得奇怪了。
因為跟我說這件事的人,正是一位婆婆。
這也充分證明了,婆婆們的思想還是那個思想,她們覺得娶了兒媳回來後,供奉養老就是兒媳的事情,一旦出現不養老的現象時,首要指責的對象就是兒媳!
而如果在兒媳的角度來說,大概就是,這個婆婆曾經怎麼怎麼對兒媳不好,現在兒媳都不願養她老!
這是什麼?
還是傳統思想與新時代思想的碰撞。
一個覺得是你應該做的,一個覺得你既然做了初一,那我就做十五,看誰熬得過誰!
結語
現如今,婆媳矛盾的不可調和,除了本人的個性、習慣以外,思想上不能融合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婆婆曾經就跟我說過這樣的話:「我年輕的時候,,我婆婆說什麼我就聽什麼,從來不敢回一句不對,有時候受了委屈,只能躲起來偷偷的哭,還得怕她看見,哭完了就接著忍著!」
她說這話的時候,多少有敲打我的意思。
但是,我還沒開口說話,我老公已經頂了回去:「你願意忍著是你的事情,沒有必要每個人都像你一樣都忍著!」
我婆婆自此偃旗息鼓,不再說這種話。
說一點更深的東西,我老公為什麼會在我還未開口之前頂回去,不是因為他覺得他媽說的不對,而是他媽這段話在他跟前的共情能力不夠。
因為,我婆婆自打嫁過來後,就由我公公照顧的很好,她在家能躺著絕不坐著,吃喝都有我公公做好端到她手上。
我老公小的時候就已經跟我公公學習,當我公公不在家的時候,他要怎麼照顧好他媽媽。
所以,每當我婆婆開始回憶她年輕的時候受過多少苦的時候,我老公無法感同身受,甚至還帶有懷疑的目光,並第一時間提出質疑。
於是,我婆婆只能閉嘴!
而現在許多街頭採訪中,問那些男人:如果媳婦跟媽吵架,幫誰?
十個有九個都會回答:當然是媽媽!
不是因為他們不愛老婆,而是他們的心中能確切的與媽媽共情她曾經經歷過的辛苦,而這份苦,於他們來說,是別人無法撼動的!
所以,姑娘們,現實就是這麼扎心,你永遠比不了他媽在他心中的地位。
不要試著去用:我跟你媽同時掉進河裡了,你先救誰?來測試他們。
只要你跟你老公之間有愛,那就關起門來,過好自己的日子,認清現實,放棄幻想,需要鬥爭的時候,就鬥爭,需要服軟的時候就服軟。
畢竟,雖然你比不過他媽在他心中的地位,但是他真的愛你!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大家好,我是耀靈,一個愛講情感故事的感性女人,喜歡我的故事可以關注我,我將帶你感受人間百態,足不出戶,便可以了解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