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北鬥系統會給世界帶來更多驚喜。」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14日在第四屆未來網絡發展大會高峰論壇上表示。
歷時26年的奮鬥,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高峰論壇上,楊長風在高峰論壇上作主題演講,介紹了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發展與融合應用的最新情況。
從1994年北鬥一號工程立項起,北鬥工程按照「先區域、後全球,先有源、後無源」的發展思路分步實施,形成了突出區域、面向全球、富有特色的北鬥系統發展道路,為世界衛星導航系統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楊長風感慨,從1983年陳芳允院士提出符合國情的北鬥一代雙星定位理論,到1994年北鬥一號衛星導航系統立項研製建設,再到如今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歷經30多年探索和建設徵程。現在的北鬥三號系統增加了精密單點定位、星基增強、大容量RDSS、中軌搜救、全球位置報告等新功能,播發更優的導航信號,整體性能大幅提升。
「尤其在短報文通信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原來在北鬥二號包括北鬥一號,只能夠發送120個漢字,現在北鬥三號的可以達到1200個漢字。」楊長風說,北鬥三號系統還有的亮點就是,採用Ka頻段相控陣鏈路將30顆衛星和國內幾十個地面站有機聯繫起來,極大提升運管能力,首次實現全球星座組網;極大提升安全性,地面站損毀條件下實現星座自主導航;顯著提高定位精度,大幅改善觀測條件、提升定軌精度。
「我們的這20多年,走過了國外(花費)40多年走過的路」。楊長風表示,目前,北鬥向全球範圍提供定位導航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服務。國產北鬥產品已輸出到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北鬥技術應用全面開花,在交通運輸、電商物流、自動駕駛、精準農業、海洋漁業、減震救災、食品安全、智慧旅遊等領域已經或正在落地。
「漁民都說『一拜媽祖,二拜北鬥』」,楊長風介紹說,利用北鬥短報文通信對海上漁船進行跟蹤監控管理、進出港智能管理、應急指揮調度,能夠快速處置船舶險情,搜救人員。遇到突發地震、海上遇險時,在其他通信手段失效的情況下,北鬥短報文通信可以成為傳遞求救信息、拯救生命的最後保險索。目前,全國7萬餘艘漁船和執法船安裝了北鬥終端,累計救助1萬餘人。北鬥成為漁民的「海上保護神」。
今年,北鬥系統還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硬核支持,其中包括無人機精準噴灑消毒液、物流精準配送、醫院數字施工等。
「北鬥正逐步進入手機、平板電腦、共享單車、老人關愛等消費類電子產品。隨著晶片小型化、低功耗、低成本、射頻基帶一體化等技術的發展,以及衛星導航IP核與移動通信等領域的廣泛集成,北鬥將全面走向大眾應用、服務大眾生活。」他表示,未來還會繼續推動北鬥國際化的應用,為全球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在2035年前將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交匯點記者 沈崢嶸 張宣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