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談教育:不以兒童為玩物

2020-12-14 騰訊網

不主張早教孩子們認字。我對於教養小孩,有個偏見——也許是「正」見:六歲以前,不教給他們任何東西;只勞累他們的身體,不勞累腦子。過六歲,該收繳娛樂,但仍不從嚴監促。他們聰明,愛讀書呢,好;沒聰明而不愛讀書呢,也好。方正有好身體才能活著。

—— 老 舍

不知你是否贊同老舍先生的育兒觀點呢?

老舍先生稱自己為「寫家」,不說「作家」,還稱自己為「文牛」。實際上,這是他的一種人生觀。

老舍先生的作品無論在思想性還是藝術性上,都有著超越所處時代的高度,這一點也同樣體現在他的一些育兒觀念上,即使放到今天,也可以說是頗為「超前」。

縱觀老舍先生的一生,不論是辦教育,還是當作家,都圍繞著一個大問題,即怎樣做人。在兒童教育上,他同樣有著一套獨特的思想。

「木匠說」

1942年8月,老舍先生曾寫過一篇叫做《藝術與木匠》的文章,其中有這麼一段:

「我有三個小孩,除非他們自己願意,而且極肯努力,作文藝寫家,我決不鼓勵他們;因為我看他們作木匠、瓦匠,或作寫家,是同樣有意義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別。」

這是一種反傳統的教育思想。

第一,幹文藝並不比當木匠高貴;

第二,幹文藝比做木匠還更艱苦;

第三,幹文藝更需要一些基礎,諸如文字要寫得通順,要有生活底子,還應至少學會一種外國語。

1949年在重慶,朋友們為老舍先生祝壽,並祝賀他從事寫作20周年,大家說了許多鼓勵的話,輪到他致詞的時候,早已泣不成聲,只喃喃地說出一句來:

「20年,歷盡艱苦,很不容易,但是拉洋車、做小工20年也很不容易,我定要用筆寫下去,寫下去。」

依然是把當作家比作拉洋車和做小工。

「不必非入大學不可」

這倒不是說,他自己沒有上過大學就不主張別人上大學。他說的是「不必非入大學不可」,是一種反對「唯有讀書高」的思想。這也是一種反傳統的教育思想。

老舍先生在給妻子的一封信裡談到對孩子們的希望時寫到:

「我想,他們能粗識幾個字,會點加減法,知道一點歷史,便已夠了,只要身體強壯,將來能學一份手藝,即可謀生,不必非入大學不可。假若我看到我的女兒會跳舞演講,有作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體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歡喜!我願自己的兒女能以血汗掙飯吃,一個誠實的車夫或工人一定強於一個貪官汙吏,你說是不是?」

他還進一步說:「書呆子無機會騰達,有機會做官,則必貪迂誤國,甚為可怕!」

他主張念書,以知識救國,以學問強國;他反對讀書去走仕途,如果這樣,則不如去當一名誠實的木匠,因為木匠做的桌子或柜子對社會有用。

兒童「宜多玩耍」

老舍先生特別珍視兒童的天真,認為這是天下最可貴的,萬萬不可扼殺之。

談到自己第二個女兒小雨,他說:「至於小雨,更宜多玩耍,不可教她識字;她才剛4歲呀!」

老舍先生主張維護兒童天真活潑的天性,不可強求,更不可處處約束。

老舍先生最害怕看見「小大人」、「小老頭」和「少年老成」,一看見小孩穿上小馬褂,一舉一動全像大人,便想落淚。

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個好作家了。」可見,孩子的天真,在他眼裡是何等重要,何等神聖!

「不以兒童為玩物」

老舍先生說:「每當摩登夫婦,教三四歲小孩識字號,客來則表演一番,是以兒童為玩物,而忘了兒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長也。」

其錯誤在於:是以大人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為中心。是為了滿足大人的虛榮,而不是真正為了孩子的發育。一句話,是以兒童為玩物。

其次方法不當,往往超越了兒 童身心發育的實際水平,違反自然規律,成為拔苗助長。

「不許小孩子說話,

造成不少的家庭小革命者」

老舍先生提倡對待兒童必須有平等的態度,主張尊重兒童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在這方面他是身體力行的。

對中學生,他以姓名相稱,不再叫小名,表示尊重;會主動伸出手,行握手禮,以視平等。

孩子們送小禮物給他,他必定當場回贈,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禮品,就毫不遲疑地把自己的皮手套、衣服、皮鞋回贈出去,或者把自己的作品送上,還要籤名。兩倍地甚至十倍地報答對方的好意。

他愛給兒童寫信,在信中常用幽默的話彼此開玩笑。甚至俏俏地向兒童宣布自己的寫作計劃。「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寫作大綱便是在給冰心的大女兒——一位中學生的信中首次披露的。

在他面前,孩子可以自由說話,他認為孩子有權如此,並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有這樣的態度和胸懷。

「崇尚大自然」

老舍先生曾領著小學生們去中央公園向花鞠躬。他說,花兒、植物都應該受到尊重,要以一種虔誠的態度對待它們。

他不讓小孩子用籠子養鳥,說應該讓它們自由地飛。

他愛把礦物標本送給孩子們,以為這既有趣又有益,是極有價值的禮品。

老舍先生更喜歡鄉下孩子。他們純樸、忠誠、講義氣,人格高尚,而且知識廣博。懂得大自然的許多奧妙。他希望孩子們儘量貼近大自然。

「鼓勵創造」

老舍先生喜歡看兒童寫大字,以為是一大樂趣。

「倒畫逆推,信意創作,興之所至,加減筆畫,前無古人,自成一家,至指黑眉重,墨點滿身,亦且淋漓之致。」

這是他對孩子們的描述,推崇孩子們的這種創造性。

只有兩件快活事:

用自己知識和得知識

老舍先生早年在《趙子曰》和《二馬》兩部長篇小說裡猛烈地批判了當時的一些大學生,認為他們一是腦子裡沒有國家觀念,只想自己作官,二是虛度年華,不好好用功,沒有真本事。

他說:「好歹活著的態度是最賤,最沒出息的態度,是人類的羞恥!」還說:「新青年最高的目的是為國家社會做點事。為國家死是在中國史上加上極光明的一頁!」

老舍先生反對青年人好高鶩遠,主張由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幹文藝的要從寫好一首快板做起,任何事物只要鑽進去,都會出成績,都會出 真學問,反對「難得糊塗」,他說:

「難得糊塗最為不通,要精明而誠直,斯可貴矣!對什麼事都應細細地研究,得知識,用知識,為了國家。」

END

老舍(1899—1966年)

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北京人藝編劇,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龍鬚溝》。

相關焦點

  • 其實老舍早早就告訴了我們改造國民性的教育目的
    並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明確指出應教授符合兒童實際的教育內容,比如加強兒童體能訓練,使兒童能夠身強志勇;按照兒童身心發展,教授兒童「有趣實用」的課程,以開發其智力。同時應運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來激發兒童的求知慾,並按照一定的教育原則使兒童身心和諧發展。探尋老舍關於兒童教育主張的詳細論述能夠使我們容易觸及老舍兒童教育觀的真諦。
  • 老舍與新文學的雙贏,老舍的大眾文化意義
    老舍之所以能以不同於其他文豪的風格而與新文學雙贏,應該說,他文字裡的大眾文化意義功莫大焉。老舍如此"亮眼",是值得我們深思並總結的。1.老舍,特立獨行的大師"五四"新文學的三巨頭,魯迅、郭沫若、茅盾,身份標識為新文學的"開創者"。
  • PlaySTEAM玩物百科入駐全球知名文化地標,打造文化體驗新格局
    本網1月7日訊 近日,源自英國的高端科學玩具品牌PlaySTEAM玩物百科(以下簡稱:玩物百科)入駐北美最大且最具人氣的文化地標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力圖通過具有影響力的文化渠道,打造科學文化體驗的新格局。
  • 洛克的作品促進了兒童教育的發展,也促成了兒童文學的形成
    不僅英國,連法國、德國、荷蘭和美國,都尊崇洛克為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開創性人物(或許可以說是教育理論和實踐之父)。如果說他的作品協助促進了兒童教育的發展,那麼它同樣促成了兒童文學的形成。薩拉·特裡默(Sarah Trimmer)女士於1802年寫道,在洛克之前的時代幾乎沒有什麼兒童書籍,然而,「當寓教於樂的想法……被洛克先生提出後,兒童書籍便應運而生」。
  • 大家老舍:「幽默」二字概括不了他的風格
    少年時在安慶鄉下讀老舍的小說。大夏天,暑氣正熱,天天不睡午覺,洗個澡在廂房的涼床上躺著細細觀賞老舍的文採。圍牆外蟬鳴不斷,太陽漸漸西斜,農人從水塘裡牽出水牛,牛聲哞哞,蜻蜓在院子裡低飛,飛過老舍筆下一群民國學生的故事。小說是借來的,保存了民國面目,原汁原味是老舍味道。
  • 玩物,不喪志_文藝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款星戰電影中的「死星」為第一款UCS(終極藏家系列),包含3441個零件,目前市場售價超兩萬;《都挺好》中也不斷出現蘇明玉拼裝樂高的鏡頭,這個總是以強硬面目示人的職場精英,在辦公室拼裝的,是適合7-12歲年齡段的「超級女英雄」系列。
  • 舒乙談父親老舍:他與齊白石像俞伯牙和鍾子期(圖)
    昨天,「人民的藝術家——老舍、胡絜青藏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首次完整地呈現了老舍、胡絜青夫婦所作所藏的200餘件書、畫、印、硯,全方位展示了兩位先生的鑑藏眼光和收藏理念。殊為難得的是,其中絕大部分作品是老舍先生與畫界大師交遊的見證。「不僅僅是一件藏品,更重要的是每一件作品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他們的兒子舒乙先生把老舍與大畫家之間的友情比喻成「俞伯牙與鍾子期」。
  • 讀讀這些曾被搬上舞臺的老舍作品
    同樣少不了老舍特有的諷刺和幽默。 ,卻最終為黑暗的暴風雨所吞噬。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建設,老舍主動改換身份,從一名優秀的小說家轉變為劇作家,而後十六年間,輪流給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中國少年兒童劇院、中國實驗話劇院、中國京劇院、北京曲劇團等單位寫作了三十多部劇本。 在老舍的劇作中,流傳最廣的當屬《茶館》。
  • 創傷中與老舍的特別相遇
    在這個特殊的年份,經歷了辦與不辦之間的糾結,老舍戲劇節從金秋到歲末用八部兼具文學性與戲劇性的本土作品,和「我在現場」「IATC劇目導賞」「走進老舍筆下的戲劇場景」等主題活動,完成了一次城市性格塑造的舞臺建構。
  • 傅光明:老舍的語言與幽默
    我特意把我們都比較熟悉的,至少是老舍迷們比較熟悉的、或者特別熟悉的老舍的一些好作品挑出來,我只談好作品,中篇小說《月牙》《我這一輩子》,長篇小說《離婚》《駱駝祥子》,話劇《茶館》,假如您精力有限讀不了太多老舍作品,這幾部就可以了,大概就可以領略一個白描式的老舍。
  • 福建省兒童樂高教育中心
    不像國外,教育系列的很多產品並不在國內市場上直接銷售,只在樂高教育中心供教學使用。更為妥帖,所以會有樂高玩具裡沒有的特殊顆粒,也不只有拼搭積木一種組合方式,比如會有要用到螺絲固定的。(比如圖中的小男孩正在用樂高教育裡的螺絲刀在安裝直升飛機。無論哪一類,玩樂高積木對於孩子的幫助都是很大的,有無數研究已經證實,這種拼搭構建對孩子空間認知力、想像力、數學啟蒙、思維邏輯、動手能力都很有幫助。
  • 老舍筆下的遺風陋俗:前行之礙與精神重負
    老舍喜歡把風俗寫入自己的作品中,老舍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是把風俗簡單地鑲嵌到自己的作品中,並且也不是作為簡單的渲染生活的氣息,他是由表及裡,深入開掘,採用別出心裁的樣式進行寫作。老舍作品中的民俗描寫是為表達文章的主題服務的,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
  • 豆瓣9.0,老舍的這本小說,講透了所謂「離婚冷靜期」
    1961年任教哥倫比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系,1969年為該校中文教授,1991年榮休後為該校中文名譽教授。老舍其人20 世紀 30 年代的兩個主要長篇小說家老舍和茅盾,有很多有趣的對照。茅盾很早就轉向共產主義,把它當作解決中國各種問題的不二法門;可是直到寫《駱駝祥子》(1937)為止,老舍一直忠實地相信一個比較單純的愛國信條:所有中國人都應該盡力做好分內的事,來剷除中國的因循腐敗。茅盾深受俄國和法國小說的薰染;老舍的個性和教育背景則使他愛好英國小說。
  • 成都新空間「杏兒計劃」兒童性教育,讓談「性」不色變
    3年,20餘所學校,10餘個社區為兒童開展好玩兒、有趣的性教育科普課堂。 兒童性侵害事件頻發,成人不知如何開口談性教育,面對孩子性教育缺失的現象,成都新空間如何直面問題填補空白。
  • 老舍先生二三事
    因此,老舍先生特別修改了劇本,增加了一個角色,儘管這個角色在劇中僅有一兩個鏡頭、幾句話而已,但終於使魏喜奎登上了銀幕。後來,魏喜奎在北京市市政協八屆的一次會議上,談到了老舍先生對北京曲劇誕生的貢獻。在會上,他還特別提到了老舍先生曾對他的幫助。
  • 從《老張的哲學》看老舍如何表現與批判「市民社會」
    從《老張的哲學》看老舍如何表現與批判「市民社會」《老張的哲學》是以老舍的故鄉北京為背景,熟悉老舍作品的讀者都知道,北京已經成為老舍小說中的一個「主角」。據統計,在老舍的作品中出現過二百四十多個真實的北京地名,其中大多都集中在北京的西北角,這裡正是老舍的出生地。
  • 老舍的大姐:大字不識的女人,在婆家受盡委屈,卻支撐著整個家
    女方高攀男方,除非女方有為眾人讚賞的地方。對於女人,從古至今,無非兩條:一,長得漂亮,並要出類拔萃;二,品行端正,並能獲得眾人讚許。因此,老舍說姐姐長得漂亮,並非誇張。隆裕雖貴為一國之母,而在慈禧面前永遠要站著,哪怕是一起進膳。老舍的姐姐自然不例外,她在跋扈的婆婆面前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尤其在長輩來訪時,不僅要時刻站立,還要將笑容擺在臉上,隨時注意誰的茶碗少了水,誰的菸袋少了煙,熄了火。長輩們不需多說,她要主動去解決長輩遇到的問題:添茶、送煙、吹火。行動上讓長輩們滿意了還不行,嘴皮子還要隨時讓長輩們舒服。
  • 「設若始終在國內,我不會成了個小說家」 老舍在英美的日子
    本文來源:南方周末 轉自:CCTSS 編者按:今天,為了教育孩子,我下載看了老版《茶館》電影,很是感慨,感動,但願只是年末的碎碎念吧。把找到的幾篇與老舍先生有關的翻譯論文發在這裡,跟讀者朋友分享。
  • 幾句話記住老舍的作品
    老舍是我們大家都喜歡的著名作家,中國現在小說家,傑出的語言大師,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作品,現在教大家幾句話記住老舍先生的作品。在小學的語文教材中,老舍先生的作品有:《林海》《草原》《趵突泉》《我們家的貓》《養花》《勞動最有滋味》。
  • 老舍民俗書寫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老舍是京味文學的開創者,京味是指人感受到的北京城的文化韻味或者是對北京城的文化體驗。老舍開創了北京地域創作的新模式,可稱得上京味文學的第一代。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以老舍為代表的文學,呈現從古典到現代變動中的北京胡同文化景觀,在語言、風格和形象等方面都奠定了現代京味文學的初始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