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都聽說過「久晴大霧必陰,久雨大霧必晴」,這是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下來的寶貴經驗。當然,在古代是不知道背後的科學原理的,只是通過觀察和實踐總結出的經驗,那麼今天我們來聊下這背後的知識。
(圖片來源於網絡)
霧主主要是懸浮在空氣的小水滴,那麼我們先來說說霧是如何形成的呢?
霧主要是因為空氣中的水汽達到了飽和狀態,水汽融入不了空氣中,然後和空氣中的細小灰塵融合,形成了水滴和冰晶。而空氣的溫度越高呢,空氣能吸收的水汽也就越多。空氣的溫度降低,它能吸收的水就越少。 就像我們衝糖水的時候,糖水達到了飽和狀態了,糖顆粒融入不了,但是我們將糖水加熱,那麼剛剛不能融入的糖顆粒,又能融入水中。反之,當熱的糖水慢慢冷卻後,我們會發現杯子的底部又會出現糖顆粒。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麼我們就先來解釋下「久晴大霧必陰」 的原因,在正常晴朗的夜晚,由於天氣乾燥,空氣中的水汽一般很少的,這樣的環境下是不可能產生霧的。這個只能說明冷空氣來了,使得空氣溫度降低,冷空氣本身就有水汽,加上空氣一降低後,原本融入空氣中的水汽就慢慢的析出來了,空氣中的水汽就出現了,水汽和空氣中的灰塵融合就形成了霧;所以說,「久晴大霧必陰」就是這個道理哦!
那麼為什麼說「久雨大霧必晴」呢,這種情況是出現在夜間雨後天氣轉晴,地面的溼度較大,冷空氣散去,熱空氣進來。這樣地表的水分被蒸發到空氣中,和空氣中的灰塵結合形成了水滴和冰晶這樣在清晨的時候就形成了霧。當太陽出來後,溫度升高這些霧散去就是一個晴朗的一天。
這些都是我們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類似「久晴大霧必陰,久雨大霧必晴」的諺語還有很多很多。在古代人們並不了解其中的科學道理,但是通過觀察和積累,發現了這個科學現象,不得不佩服啊!
科學源於生活,造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