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新海誠的名字,或許大多數人都會想到之前上映的《你的名字》,粉絲們則會想到他那每一幀都能當成壁紙的精細而美麗的畫面。如今《天氣之子》使用的是和《你的名字》同一個製作團隊,甚至音樂都是原班人馬,當然不免俗的會拿二者比較到底誰比較好,新海誠自己能超越自己嗎?答案是肯定的,他確實不論是在畫面上還是劇情上,甚至是音樂上,都超越了之前的所有作品。
天氣之子描述了一個年少輕狂的孩子們渴望自由的故事。 因為日益發達的科技,如今孩子們的成熟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他們也更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礙於年紀的束縛,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孩子們越是想要向前,大人們就越是想要阻止他們去實現自己的夢想,與其說是新海誠找到了一個好的題材,不如說這正是如今社會的悲歌。
故事中的女主陽菜有著可以讓天空放晴的能力,這個能力是參考了中國民間故事「掃晴娘」和日本的「晴天娃娃」相結合。掃晴娘是人們把美麗的姑娘獻給東海龍王當新娘,由此來換取好的天氣,晴天娃娃則是要代替人們承受災難和疾病,從而讓許願的主人更加健康和幸運。晴天娃娃的童謠中最後一句就是「但願明天是個好天氣,如果不是就把你的頭割下來」。
同樣的,陽菜每一次的使用晴天能力將天空放晴後,身體就會越累越透明,直到最後被帶向雲之彼端的世界中。故事中的女二夏美每一次都擔心陽菜會犧牲掉自己,但是作為大人代表的圭介總是說「如果犧牲她可以換來好天氣,我倒是很樂意」。
這一點正是印稱出了大人們對自己孩子的期待,他們把孩子生下來就開始期待這個孩子將來會如何成長,會對孩子們許下很多的心願,但是當孩子們終於有一天可以改變世界的時候,大人們則不去相信他們,還回去阻礙他們。因為大人們只是把孩子們當成了自己的「替身」,就如同晴天娃娃一樣,許願之後就丟棄了。而這個觀念也是整部作品的主軸。
美術部分,新海誠這一次超越了自己。因為同樣都是以「雨」元素作為主調,之前的《言葉之庭》不免會拿來和本作想比,只能說如果你覺得言葉之庭已經是5分滿分的話,天氣之子則會讓你打10分。比雨滴的真實感更加強烈的畫面則是天空放晴的時候。雲層一片片的散開後,陽光從雲層中間照射出來,灑滿了整個大地,只能用「震撼」二字來形容內心的感受。
音樂方面的團隊依然是之前《你的名字》原班人馬,這一回用了五首歌貫穿整個故事,每一首歌都是為天氣自己而設計,與劇情故事的契合度達到了100%,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就是《我能為愛做些什麼》,平靜的曲風也能帶動觀眾一種像是跟著劇中人物一起奔跑,一起流淚,一起痛。它將天氣之子背後的含義詮釋給了每一個觀眾。
整體來看,這是一部很棒的作品。 它比《你的名字》的故事更加的飽滿。《你的名字》是一段愛情的故事,而本作則是把年齡更加的小齡化,述說的是一個情竇初開的故事,是少年們追夢的故事。加上最後結尾處的十分鐘大反轉,感情豐沛到足以讓每一個人都放任自己開始大哭。只能說,這一次的新海誠放了大招,同時也超越了自己,《天氣之子》是一部不可多得,也是不可錯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