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11日消息(記者孫瑩)關於犯罪構成理論,四要件說,即犯罪客體、犯罪主體、犯罪客觀方面和犯罪主觀方面,一直佔據我國犯罪理論的通說地位,而三階層理論,是將犯罪構成要素分為構成要件的符合性;構成要件違法性;構成要件的有責性,這種理論也在近些年備受學界關注和熱議。
2017年6月10日,「刑法階層理論的中國司法前景」學術沙龍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如約召開,同時,「北大法寶-刑事法寶」新產品上線發布。
北京大學法學院車浩教授指出,階層體系引入中國後面臨多重問題,迫切希望學者能夠對階層理論在中國司法實踐如何應用等問題進行回應。
擔任本次沙龍的引題主嘉賓,清華大學周光權教授則認為,三階層理論簡便易行,邏輯清楚,容易掌握,實踐中更容易防止錯誤,實現人權保障目標,更容易讓法官在審理案件時進行更富有邏輯性和體系性的思考,更能增強裁判文書的說理性。同時,他也認為北大法寶——刑事法寶以階層理論為指導,隨著這一法律專業人士的專業輔助工具的推廣使用,也是有利於階層理論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得到更廣泛的理解和認可。
北京大學陳興良教授通過列舉實務案例,闡釋階層理論的精髓在於突出了犯罪構成要件中的位階性的概念,而位階性的概念有利於準確理解不法和責任的關係。按階層理論,就會存在沒有責任的不法,不存在沒有不法的責任。另外,陳興良教授著重基於這一點闡釋了三階層和四要件的區別,指出階層理論相對四要件說是一種更具有邏輯性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是有利於減少部分刑事疑難案件裁判中的難點,不管是從入罪還是出罪上都更有理論思維和論證的優勢。在這點上,陳興良教授作為刑法學界階層理論的首位引入者和主要的理論創新及實踐的推動者,他相信階層理論在司法適用中會有越來越光明的應用前景。
中國人民大學付立慶教授通過舉例,向大家說明,由於不法和責任的區分,所以存在著不法意義上的犯罪和不法且有責意義上的犯罪的區分,因而存在著不同意義上的犯罪,由於不法和責任的區分,所以存在著不法意義上的犯罪和不法且有責意義上的犯罪的區分,因而存在著不同意義上的犯罪,這是四要件理論不具備的,也是階層體系的特徵、實質或者是主要優勢,使得一些四要件理論捉襟見肘的案件中,階層理論能夠得心應手。他指出在目前的司法適用中,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些司法解釋,其實已經體現了階層理論的理論精神。同時,他也特別指出,並不是非得照搬階層理論的各種學術用語,而是只要理解、認同和使用階層理論背後有關的法律邏輯思維方式,就是推動階層理論的司法適用一種努力。
據介紹,北大法寶,誕生於1985年北京大學法律系,至今的三十多年一直備受法律人青睞和支持,且在法律信息行業中始終擁有無可撼動的地位。隨著近些年網際網路+法律的發展,北大英華(北大法寶)順應時代趨勢,將網際網路+和大數據融入到公司發展戰略中,以期能夠在法律信息產品和服務的專業化、智能化方向上位於前列。
刑事法寶,作為北大法寶首個專業化產品,匯聚精髓,詮釋實務,特邀陳興良、周光權、林維、王政勳、勞東燕、車浩、付立慶、方鵬、江溯、柏浪濤等十位刑法學界知名學者專家以及20餘位刑法學博士,按照階層理論闡述刑法400多個罪名,特別是對其中的75個重點罪名進行深度解析,以問答形式回應刑法實務中的重點和疑難問題。另外,刑事法寶提煉重要案例的裁判規則,直指類案,條條展示法律依據,匯集提煉刑法專家的研究成果,並針對每個罪名進行實時多維度的數據分析,以更好地輔助刑事法律人的科研和實務。
北京北大英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遠瓊,結合刑事法寶的推出,向大家分享了北大英華專業化工匠級產品發展理念和規劃,表示北大英華將針對專門的法律領域進行專業化的深加工,聚焦用戶需求痛點,為用戶推送權威精準的知識乾貨,並通過適應終端移動化的趨勢,利用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等技術進行智能化分析和推送,以期打造法律人士的專業化社交平臺,為法律專業人士提供更強大更到位的法律信息服務。
北京北大英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喬聰啟表示,北大英華(北大法寶)將會延續例如堅持人工校對的嚴肅、嚴謹的態度,繼續與法學專家保持合作,並適應大數據和智能化的發展,在刑事法寶產品方面適時推出刑事大數據分析、智能定罪量刑等服務),以及陸續推出知產法寶、金融法寶等專業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