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6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科技日報記者 王祝華 通訊員黃國暢 鄭樹宏 凌斯秦
川西大涼山腹地,有一個舉世矚目的地方——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50年來,「北鬥」在這裡組網,「嫦娥」從這裡奔月,「風雲」自這裡升空……在這裡,一批清華學子堅定航天報國志向、堅定航天強國信念,把個人夢想和祖國需要相結合,將青春年華熔鑄在了這片航天熱土上。
日前,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前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跟蹤調研學生成才情況,見證了這群有志青年在西昌這片幹事創業的熱土上開啟新的人生。
航天一線,優秀學子前赴後繼、不驕不躁
2011年,清華大學畢業後,於新辰毅然選擇來到這裡。
「畢業也有其他選擇,包括進大城市科研院所。」於新辰說,「但是自己特別想在航天一線奮鬥圓夢。」
於新辰在進行設備測試 凌斯秦 攝
剛來不久,於新辰就被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箭體動力室常規組。通過虛心請教專家、同事,刻苦鑽研業務知識,僅幾年時間,他就勝任了包括火工品安裝、射前負12小時程序審查等關鍵過程在內的眾多發測工作,很快便成長為低溫動力系統指揮員。
在於新辰之前,還有很多清華的「師兄」,胡嘉便是其中一個。2001年畢業的他,來到中心近20個年頭,已經成長為技術部某室副主任,曾開發發射場區工業控制系統軟體17套,參與科研項目20餘項的他,是中心優秀的專業技術骨幹。
陳明旺在座談會上交流發言 白肖飛 攝
追隨著「師兄」的腳步,2015年,陳明旺也來到西昌發射場,成了於新辰的同事。2017年,工作兩年的陳明旺再次進入清華大學攻讀研究生,完成「類腦計算機」項目的研製和開發,並在《自然》雜誌發表文章。陳明旺說,該項目可以應用到「智慧型航天發射場」的建設中,將為中心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張俊新(右一)在任務現場 鄭樹宏 攝
在中心,像他們一樣的清華學子還有很多。張俊新、趙大朋、覃傑、黃富強……因為夢想,他們齊聚一堂,像朵朵浪花,奔湧在中國夢航天夢的時代長河裡。
創新平臺,助力青年成長成才、建功航天
種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黨委書記董重慶介紹,這些年,中心黨委把人才培養作為一項戰略工程,除了安排多崗位鍛鍊外,還大力實施「三大人才工程」,積極與22家國內著名一流大學、科研院所籤訂聯合人才培養協議,搭建博士後工作站、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不斷吸引名校學子建功航天。
美麗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中心是名校學子成長成才的沃土。
於新辰,作為中心優秀科技人員代表,在2018年受到習主席接見,並於2019年入選「中國好人榜」;
胡嘉,曾多次獲得科技進步類重大獎項,所參與項目為中心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張俊新,規劃論證組工程師,被選為中心青年科技英才培養對象;
覃傑,先後擔任測控中心計算機某系統多項崗位工作,成長為「一崗多能」的全面型人才......
細數清華學子立足中心平臺的成長成才事跡,喜人的成績躍然紙上。
「當前,中心已經擁有一支覆蓋航天發射組織指揮、技術研究、測試操作、綜合保障等多層次的人才方陣。未來,中心還將承擔載人航天、探月探火等國家航天工程,特別是空間站建設、載人登月、行星探測等『國字號』任務,必將為航天人才快速成長提供難得的歷史機遇。」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張學宇說。
「清華教會了我們『愛國奉獻、追求卓越』『行勝於言』,我們在這裡踐行著畢業後『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也收穫著最美的成長。」當一枚枚火箭從大涼山升起,這樣一群清華學子見證了榮耀與偉大,忍受著艱苦與寂寞,他們,和千千萬萬的西昌航天人一樣,用青春和汗水,用努力和拼搏,匯聚起了追夢、奮鬥、創奇蹟的磅礴力量。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那些清華學子過的怎麼樣啦?》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