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中國開始了對日戰爭。 11月,國民軍在淞滬抗戰中失利,南京陷入了危機。 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遷到重慶,成為戰時首都。 11月,日本陸軍航空隨後要進行戰略攻擊,摧毀和攻擊另一方的政治,經濟,工業和其他中央機構,而最重要的是通過對平民的直接空襲打敗人們的意志,這給人民造成了極大的恐慌。因此,根據裕仁天皇的意圖,日本軍部制定了「大陸令第241號」,「大陸令第345號」,「大陸令第925號」、「大陸令第1252號」和其他侵略中國的基本陣營策略。而重慶被確定為「敵國戰略政治中樞」,另外重慶是「航空進攻行動」的主要目標。
而在抗日戰爭陷入僵局後,日軍受到了軍事限制,於是他們開始調整對華的戰略。武漢會戰後,他們一方面支持淪陷區的偽政府。 在1938年後,偽政權出現在中國的東北,華北和華東,並在日本庇護下很是猖狂。而另外一方面,他們不僅要建立偽政權,而且要通過在局部戰場上的運動作戰消滅國民軍的主要武裝力量,從而迫使重慶投降。而為了配合戰場上的正面戰鬥,日軍也集中力量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他們對城市進行了戰略轟炸,而四川大後方首當其衝,作為長期抵抗戰爭的基礎,它也成為日本飛機的主要打擊點。1938年至1944年,省會成都遭受了31次日軍轟炸,4500多人喪生,而除成都外,界山、萬縣等地也受到了影響。
其實日本轟炸過延安
而關於這抗日戰爭期間我國遭受的苦難,我根本不需要多說,空軍轟炸也是罄竹難書。然而,令很多人驚訝的是,日軍清楚地掌握了空戰的主動權,但日軍好像從未轟炸過延安。那麼他們為什麼不轟炸延安?實際上,日本軍隊在抗日戰爭初期是做過的,他們轟炸了延安。但最終效果不如預期好。而自從與美國開戰後,延安從未遭到轟炸。其原因很簡單,眾所周知日本本身是一個資源稀缺的國家,其航空力量在戰爭行動中的消耗與效果之間其實很多時候是不成比的。而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這種情況就會更加明顯了。
轟炸延安不划算
大家都知道延安本身其實是非常貧瘠的地方。那裡只有小米加步槍,在那裡只有有限的軍械庫藏在洞穴中。而所有人員居住的是窯洞,根本無法找到有價值的東西。而如果這樣對延安轟炸,造成的損害還不如日本的汽油和日本的炸彈貴。這樣,真的很不划算。此外日軍當時沒有衛星導航。戰鬥機離開機場後,如果它靠著地面的無線電導航將會非常危險。當然因為延安附近都是一些解放區,所以重慶附近有崇山峻岭,這比延安還要複雜。那麼為何日軍還可以獲得可靠的地面導航,這個問題就是蔣介石的事情了。
重慶的確是當時國民黨政府的重要陪都
當然很重要的第一點就是,重慶的確是當時國民黨政府的重要陪都。儘管重慶不像成都和昆明、西安那樣富裕,可它也是一個新建起來的山區小城市,而且還是國民政府的所在地。對重慶的轟炸可以破壞抗日士兵的士氣。同時,對重慶的轟炸可以間接向中央政府發出警告:您的陪都正在我的範圍之內,另外也可以作為對國民政府的威懾。這種威懾作用可能通過長時間轟炸,也可以在平民中引起恐慌,這有利於輿論和心理戰。而如果您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涉及的所有主要大國,除了美國華盛頓,其他的哪個首都沒有受到轟炸,因此不進行炸彈是不正常的行動...
觀察條件落後
另一個原因是當時的觀察條件落後。這些人必須要完全依靠肉眼確定炸彈目標,而如果沒有可靠的目標指令,則最終結果必不可少。他們不能像美軍的暴君地毯式炸彈一般,日軍也根本負擔不起這樣的操作,而且日軍在延安也沒有可靠的情報支持,因此對轟炸還是有顧慮。最後一點,在海灣戰爭結束之前,空襲對戰爭的實際影響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至於戰爭的結果,仍然可以通過地面戰爭解決。日軍認為對延安的轟炸並沒有完全摧毀八路軍的抵抗力量,因此停止了轟炸延安。相反,他們轟炸了重慶,認為這是實現目標的真正方法,後來才多次襲擊了重慶。
結語
根據《抗日戰爭時期的重慶防空》一書的統計,從1939年到1941年,日本轟炸造成的9570座建築物31481座房屋遭到破壞。重慶大爆炸的統計數字則是包括9250座建築物和33300間房屋;《重慶市防空志》統計為17452棟37182間房屋;《重慶通史》則為17608棟房屋被炸毀。重慶繁華的市區大部分淪為瓦礫,財產損失不計其數; 而自1998年以來,重慶市宣布每年6月5日為重慶大爆炸周年紀念日。日本軍國主義的肆意轟炸和野蠻行為並沒有戰勝英雄之城重慶。相反,它增強了重慶人民和全國人民抗日的熱情。最終,它失敗了,日軍灰頭土臉地從中國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