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謝鳳)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如同「折翼天使」:有腿,卻邁不出穩健的步伐;有嘴,卻喊不出爸爸媽媽;有耳,卻聽不見美妙的音樂……對於他們而言,進行及時有效的康復訓練,幫助恢復或補償損傷的功能,是奔向夢想的重要途徑。
孩子是家庭、社會的未來,康復一名殘疾兒童,就能解放一個家庭,就能點燃一個家庭的希望。近年來,銅梁區殘聯積極推動殘疾兒童康復事業發展,制定出臺了《銅梁區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實施細則》,將非貧困殘疾兒童也納入救助範圍,最大限度地改善殘疾兒童康復狀況,促進殘疾兒童健康成長。
今年3歲多的銅梁小女孩小可很不幸,由於早產引起腦癱,造成雙腳行走困難、肢體不協調。但小可又是幸運的,經過一年多不間斷的康復訓練,如今的小女孩已變得和同年齡段的正常小孩子差不多,雙腳的協調性、運動性恢復了大部分。小可的媽媽王女士說起女兒的變化,感觸很深。
「如果僅僅靠我們家長,女兒的康復費用就是一筆巨大的開銷,完全沒有辦法。」王女士說,從最開始的絕望到現在對女兒的未來充滿信心,這一切都得益於我區實施的殘疾兒童康復救助政策。像小可這樣的殘疾兒童,每年可免費接受基本的康復訓練不少於10個月,每天不少於3小時,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年20000元。更難得的是,為了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對參加康復訓練的殘疾兒童家長,我區還給予每人每月400元的生活交通補貼。「我已經領取了一個季度1200元的補貼,我非常感謝政府給我們這樣的特殊家庭溫暖,讓我的女兒未來有保障。」王女士激動地表示。
位於銅梁城區淮遠河畔的金貝園兒童康復中心是我區的定點康復機構,在這裡,0—7歲的殘疾兒童能夠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開展一對一或者集中進行免費的康復訓練。護理主管寇玉雪告訴記者,目前仍然有100多名區內外殘疾兒童長期在此堅持訓練。「康復訓練主要針對腦癱、智力、言語、孤獨症殘疾兒童,為他們提供功能訓練、運動、認知、溝通及適應性康復訓練。」
記者在金貝園看到,上下兩層樓分別按功能設置了不同類別的恢復訓練室,孩子們在專業護理人員的指導下認真地開展訓練。很多前來做康復的殘疾兒童通過堅持訓練,已經恢復了不少。今年四歲多的小強語言能力發育遲緩,媽媽劉女士說,在這裡經過一年多的康復訓練,目前孩子達到了上幼兒園的水平,今年九月已經順利入學了。「感謝政府,感謝區殘聯,這麼好的政策給殘疾兒童帶來了福音,我們家長非常感動,減輕了我們的負擔。」
寇玉雪說,對於殘疾兒童來講,康復就是生命的重建。0—6歲是兒童發育的關鍵時期,0—6歲殘疾兒童康復被稱為搶救性康復。「家長要抓住這個黃金時期,儘早讓孩子進行康復訓練。」據她介紹,只要符合救助條件,醫生開具了殘疾診斷證明,就可以到區殘聯申請免費救助。
今年7月,區殘聯篩查發現有22名殘疾兒童未申請康復救助,於是,區殘聯立即安排工作人員給殘疾兒童家長逐一打電話或上門聯繫,了解情況和宣傳政策,動員家長送孩子參加免費的康復訓練,儘量讓救助政策惠及所有殘疾兒童。「一直以來,我區始終把0—6歲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作為首要任務,高度重視,紮實推進。」區殘聯理事長鄧永清說,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工作,事關殘疾孩子一生,事關家庭幸福和社會文明和諧,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從2019年3月開始,區殘聯按照《銅梁區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實施細則》,對0—6歲符合救助條件的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等殘疾兒童和孤獨症兒童開展康復救助,去年共有105人次殘疾兒童享受康復救助。今年至今,救助殘疾兒童104人次,今年上半年已兌現殘疾兒童康復經費84.36萬元。
「接下來,我們也會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家長知曉這項救助政策,讓更多的殘疾兒童儘早享受這項陽光政策,更好地恢復健康。」鄧永清說,目前,除了金貝園殘疾兒童康復機構,今年又新申報了3家康復機構並通過驗收,分別位於銅梁區人民醫院、中醫院和婦幼保健院。鄧永清說,為保障殘疾兒童獲得優質康復服務,下一步將多方籌集資金,加強康復機構的規範化建設和標準化服務,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