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月15日,一枚紅色金絲猴郵票出現在全國各地的郵政櫃檯,誰也沒有想到,一枚小小的郵票,會成為中國未來40年最接地氣的的集郵神話,一大版可以賣到120萬元。
在中國,1980年猴票可以說代表了集郵行業的沉浮,不少人加入集郵都是因為聽說了猴票的暴富故事。而猴票本身,也是新中國珍郵中,為數不多的幾個未被撤銷而值錢的郵票之一。
與十二生肖鼠打頭不同的是,中國第一枚生肖郵票發行於猴年,所以中國生肖郵票的每一輪第一套都是猴票,從1980年開始到2015年剛好完成三個輪迴。
2016年,郵政重新邀請1980年猴票的設計師黃永玉先生進行設計,於是,在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及官方的大力宣傳下,眾多投資資本加入到了郵票市場的炒作當中。僅發行前,2016年猴票的期貨價格就達到了200元一版,發行後更是在短期內衝到了1200元。
由於郵票當年採用先發行後公布發行量的政策,所以猴票在未知發行量的影響下,誘惑了眾多投資者的加入,大家似乎都怕發行量公布後,錯失了這個36年後「再次」出現的大漲機會。
在那個發行量保持在1500萬左右的年代,只要猴票保持這個量,依然會有不俗的市場成績。可現實就是這麼的打臉,隨著猴票8999.66萬枚發行量的公布,這個數字就像一記驚雷劈在了所有持有人身上,拋售和暴跌成了整個郵市最常聽到的詞彙。
可最讓人揪心的是,8999.66萬的發行量只是郵票的發行量,並不包括郵票的其它版式。
為滿足集郵者的需要,新中國八十年代後開始嘗試使用小規格版票進行郵票的印刷,小版張也隨之應運而生。
與大版張不同的是,小版在郵票數量上相對於大版要減少很多,上世紀一大版郵票普遍在50枚左右,而具有特色的小版僅有20枚左右,且邊紙上會印有與主題相關的圖案和花紋,相比於千篇一律的白邊版票,這種創意一度受到集郵者的追捧。
到了2000年,郵政一改作風,在原有郵票大版不變的基礎上,增加印刷小版進行出售,也就出現了市場上大小版共存的局面。而郵票公布的發行量,僅是大版上郵票的量,並不包含小版的發行量,也就是說2016年猴票,遠不止8999.66萬。
問題就出在郵票的版式上,如果說大小版共存還是2000年後的一個常態,那麼贈送版、小本票、評級張的出現,則是其它郵票不曾有的「優待」,郵政竟然為這套「摯愛」的猴票開發出了多達5種的版式,而被公布的猴票發行量,更像是避重就輕的一個手段,一種緩解市場反應的數字遊戲。
2016年猴票的發行量究竟有多少?按照現有版式及已公布的發行量計算:大版張468萬版共計7499.66萬套(套票按照第二枚發行量計算);小版張679.67萬版共計4078.02萬套;贈送版760萬版共計1520萬套;小本票1019.68萬本共計5098.4萬套;評級張未公布發行量,按照以往同類發行量10萬版計算,共計10萬套。
所以,2016年猴的套票發行量達到了18206.08萬套,第一枚更是高達19706.08萬枚,將近2億。
如果按照郵票2.4元的面值計算,僅銷售額就有4.5億元之多,而在銷售過程中,大版小版以及評級張還都是溢價銷售,所以郵政的實際收入會遠高於4.5億這個數字,這還只是2016年第一套郵票的銷售額,那一年可是發行了33套郵票,可見郵政為何明知沒人寄信了,還這麼瘋狂的印刷郵票。
1980年猴票的神話已不可複製,但郵政依然可以利用神話來給大家畫餅,還是用著36年前的老料。當年發行量不足500萬的猴票在價值上翻了15萬倍,到了2016年,翻了39倍的卻只有發行量,這個數字面對斷崖式減少的集郵者來說,簡直就是一盤送命的餡餅。
可奇怪的是,即使如此大的發行量,當年想要原價買到完整版的郵票卻是百般的不易。雖然在郵局每個人可以購買四套郵票,但大部分郵局都在短時間內出現了售罄,甚至連一些幾百元、幾千元的「豪華」商品冊都被一搶而空。
與郵局供應情況相反的是,一些第三方網絡平臺卻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大量猴票商品,品種不可謂不豐富。這些商品中,小到零散郵票,大到整版郵折應有盡有,某寶甚至出現了很多連店面都來不及裝修的猴票「專營店」,用低於市場的價格大量拋售,很是一副銷售火爆的樣子。
但當發行量公布之後,2016年猴票終究戳破了集郵人的美夢,眾人期待的奇蹟沒有出現,到來的則是一版從800元跌倒200元的現實,眾多高價持有者叫苦不迭損失慘重的同時,真正的集郵者也成了任人宰割的韭菜,被榨取了最後的情懷。
對於投資而言,當一件銷售火爆的藏品可以隨意高價購買之時,這件藏品就已經到了無利可圖的階段。商家和媒體所宣傳的賣點,不過是讓消費者成為炒作中最後的接盤俠。當你還在幻想如何暴漲之時,一些人早已賺得盆滿缽滿了。所以郵票不是不能致富,而是普通人上不了致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