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改變的力量
2020/01/04
談戀愛不是看病
談戀愛。
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個特別艱難的事情。
而當我們好不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另一半時,往往會有很多人跳出來說,你這樣談戀愛不健康。
對於一段戀愛,我們似乎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評判標準。
而我們自己對於自己的戀愛也總是會抱有懷疑,我這樣做對不對?這樣的戀愛是不是健康的戀愛?
許多戀愛測試順勢而生,它們會從各種角度來進行對我們的戀愛關係進行考核與評估,最後會得出你的戀愛健康或者不健康這種觀點。
我們對最後得到的觀點十分贊同,對於不健康的戀愛關係會十分的焦慮,迫切地想要尋求改變的方法。
那麼不健康的戀愛怎麼辦?
吃藥嗎?
畢竟任何一個正常人都認同吃藥能治病,能讓不健康的我們變健康;肯定同樣也沒有人會認為,吃藥能幫助我們將不健康的戀愛變得健康。
可是我們又為什麼會認為談戀愛就像看病一樣,一定有一個健康或不健康的結果呢?
我們需要戀愛
戀愛關係對於我們來說很重要。
鮑邁斯特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了一個觀點:「歸屬感是人類長期演化的產物,逐漸成為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傾向。」
我們需要在戀愛關係中尋求這種歸屬感。
而且根據麥肯瑞的研究,戀愛關係的質量還會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
戀愛關係出現了問題,更是會導致一些身體以及心理上的病症。
格拉斯在 2000 年時更是研究發現,缺乏親密關係的人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 2 到 3 倍。
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比例。
在這樣強烈的需求下,我們是非常需要一段良好的戀愛關係的。
當自己跟另一半吵架的時候,我們總是會特別想要去修復這段關係,我們迫切想要通過各種辦法去維繫這段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把談戀愛看成一種病,就成了我們最想要做的事情。
沒有人有資格判定戀愛標準
我們想要戀愛關係變好,這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
可是對於我們來說,怎麼樣把戀愛關係變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因為戀愛是一個虛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天上的星星雖然摸不著,可它還能看得見,戀愛關係比星星要虛得太多了。
我們對於這種存在卻又沒有實體的東西很心虛,這讓我們無從下手。
所以我們要藉助一個我們知道的,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來描述這種特別虛的東西。
而疾病,恰恰符合我們這種需求。
它不僅讓戀愛變成一種存在的東西,也讓它變得有據可依。
疾病是有辦法去攻克的,它是一定能找到病因的。
我們相信一定會有一種方法,就像治療疾病那樣,按照步驟一步一步地做下來,戀愛關係的裂痕也能夠修復。
這其實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觀點。
戀愛跟疾病有本質區別,它並不是一種病,沒有任何生理體徵可供我們探測。
我們不可能根據血壓或者心跳來判斷戀愛的健康程度。
那這種判斷就只能是一種特別主觀的判別,那誰有資格提出戀愛的健康判定表?
戀愛達人?心理學導師?
有這麼一則故事:
1906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由著名化學家莫瓦桑獲得,他獲得的理由是因發明了製取金剛石的方法。
可是在他獲獎之後人們才發現,按照莫瓦桑的方法根本就製取不了金剛石。
經過調查,事情的原委才終於浮出水面,原來是莫瓦桑在做實驗時,他的一個助理將金剛石放到製成品中了,讓他誤以為自己製取了金剛石。
就連一向以判定嚴苛的諾貝爾獎都發生了這樣重大的判定失誤,對於戀愛這樣的事情,又哪裡存在什麼所謂的專家學者呢?
誰都沒有資格說這樣的戀愛的是健康的,那樣的戀愛是不健康的。
相信自己,戀愛不必求助他人
每周見一次面的戀愛是健康的嗎?
那你有想過軍嫂們嗎?
從不吵架的戀愛是健康的嗎?
這個社會上多的是平時相敬如賓,當時卻因為七年之癢而分開的伴侶們。
談戀愛沒有什麼硬性規定,健康與否根本不是一套所謂的規章制度能夠限定的。
朱元璋有一個結髮妻子,姓馬,人們稱之為馬皇后。
馬皇后病逝之後,朱元璋再也沒有立過一個皇后。
這在當時封建時代的人們看來簡直不可思議,身為一個皇帝,後宮佳麗三千,有必要為了一個皇后的死而這樣嗎?
皇上對於戀愛關係的認識一定不健康,大家肯定會這樣想。
民國時期,著名才女林徽因去世,他的愛慕者中有一位十分著名的哲學家、邏輯學家金嶽霖先生。
這是一個以理性邏輯聞名的大家,曾經更是擔任中國邏輯學會會長一職。
這樣一個理性到極致的人,卻因為林徽因的去世,而終身未娶。
我們要知道,即使是現在,一個男人終身未娶,沒有後代會受到怎樣的非議,而那可是民國,金嶽霖先生受到的議論肯定是難以想像的。
那時候的大家肯定認為,金嶽霖對於戀愛關係的認識一定不健康。
我們現在回想一下,這些當時的人認為的不健康,就真的有那麼大的問題嗎?
什麼樣的親密關係才是健康的?
拋卻那些所有的規章制度,只要是你喜歡的,就是健康的。
寫在最後
請相信自己,真正的戀愛沒有那麼多的規則,沒有那麼的限制,只要是你喜歡的戀愛,都是好的。
戀愛沒有普世的方法,每個人的戀愛,都值得尊重。
Now or Never,改變從現在開始
相信改變的力量
文:楚遊塵
圖: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