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小人還是偽君子?成為眾矢之的的曹操,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2020-12-14 古今文史札記

#文史知千年#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任何的歷史人物都有著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然而,在三國這段歷史中,曹操的形象是最為複雜,同時也是分歧最多的,在北宋時期,人們一旦提起曹操,便對他深惡痛絕,而到了《三國演義》中,曹操則更是被看作了一個陰謀篡權的大奸臣。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曹操到底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所謂三國,主要有曹魏、蜀漢和東吳三個政權,而魏的開國皇帝,實際上就是曹操。只不過曹操在位的時候並沒有稱帝,而是在他去世以後,他的兒子曹丕稱帝後,才追認曹操為「魏武帝」,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曹操實際上就是魏國的開創者。

眾所周知,曹操在歷史上的名聲很不好,奸雄、奸賊也成為了曹操的代名詞。然而,事實就真的如此嗎?我國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過他:「曹操其實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非常佩服他!」可以說,魯迅先生是近代以來,第一個為曹操翻案的人。

如此一來,歷史對於曹操就有了三種不同的評價:英雄、奸雄、奸賊。那麼,到底哪一個評價才和歷史上真正的曹操更為接近呢?

在民間,很多人都認為曹操此人老奸巨猾,對他也是厭惡至極。特別是在北宋時期,很多的說書人一講到劉備失敗,聽書人就會痛哭流涕,而一旦講到曹操失敗,所有人都會拍手叫好,由此可見,在北宋時期,曹操就是一個很不討喜的人。

曹操之所以不討喜,其原因有三。首先,曹操為人奸詐。俗話說「兵不厭詐」,帶兵打仗原本就是以計謀取勝,當敵人又或是曹操使用計謀時,就會被說成是奸詐狡猾,一旦說到自己又或是劉備,人們自然而然就認為是足智多謀。實際上,完全都是一回事兒,只是人們先入為主了。

其次,曹操篡權。歷來的改朝換代都是順應天命,為什麼到了曹操這裡就變成了「奸」和「篡權」了呢?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曹操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任何人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都會打心底裡覺得這個人很壞,老百姓也就理所當然地討厭這個人。

關於曹操的這句富有代表性的話,史書上的記載其實是矛盾的。當初,董卓想要迫害曹操,曹操便從京城裡逃了出來,曹操路過故人呂伯奢家,當曹操進到呂伯奢家的時候,呂伯奢並不在家,於是就發生了「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慘案。

這件事情其實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來自《魏書》中的記載:當曹操去到呂伯奢家時,呂伯奢不在,但他的兒子以及家中的客人,看見曹操帶著很多錢財,於是便起了歹心,曹操因此才拔劍殺了他們。

第二種說法:曹操住在呂伯奢家裡,聽見呂伯奢的孩子在一邊擺弄鍋碗瓢盆,且動靜很大,而曹操此時正被董卓緝拿,於是便起了疑心,將呂伯奢一家殺了。

而第三種說法來自《三國志》,和第二種比較相近,同樣是說曹操懷疑呂伯奢及其家人要加害於他,便將他們殺了。殺完以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現在看來,當初曹操確實是因為疑心太重,才將呂伯奢一家誤殺,之所以用到「悽愴」,就是為了表達曹操在知道自己殺錯人後,其實內心裡是非常難過的。面對董卓的追殺和自己的錯誤,曹操只好安慰自己:也罷,寧可我負了別人,也不可以讓別人負了我。

然而,曹操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自我安慰的話,到了《三國演義》裡,卻已然變成了理直氣壯的話。原本只是八個字的一句話,卻被加上了「教」、「天下」,轉而變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其意思也就大不一樣了。

曹操的話原本是就事論事,覺得自己殺錯人心裡很難過,但又走投無路,但始終是保留著一點善心在裡面的,而《三國演義》裡卻將這句話演變成了理直氣壯,甚至是霸氣的,讓人很難不認為曹操就是一個大奸臣。因此,對於歷史評價中,曹操陰險歹毒的說法,其實還是有疑問的。

和那些道貌岸然的小人比起來,曹操雖然奸詐,但在他奸詐的背後也有著些許的坦誠,至少曹操敢將「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樣的話公開地說出來,至少證明了曹操是個「真小人」,但卻不是「偽君子」。

相關焦點

  • 真小人扯破臉皮,偽君子原形畢露!
    真小人左宗明此時卻因為有把柄而陷入了偽君子程以遠的威脅中,程以遠想殺時江,但又想收服時江的小夥伴們,於是打算將殺害時江的罪名轉嫁到左宗明手中。然而此舉卻逼得昨天還是敵人的時江和左宗明聯合了起來。蘇月兒大罵程以遠已經暴露的程以遠也顧不得形象了,直接撕破偽裝,露出原型,甚至要將現場的人都抓起來。
  • 看懂真小人VS偽君子 懂王的境界也許並非如你所看的那樣
    對於本屆大選,許多評論名家都以「真小人對偽君子」來概括,實在是令人嘆息。這種簡單粗暴的小人、君子二分法,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致命傷,因為人性遠不止君子小人之分別。由於這種君子和小人的二分法,因此順理成章又有了「偽君子」和「真小人」之對立,但英文的 hypocrisy(偽善),批判的反而是裝君子的那一端,對於「小人」或者說道德有瑕疵的凡人,即使滿身都是缺點,倒是予以寬容甚至諒解。中西文化的一大差別,就在於有無這條「底線」。
  • 看後總結:偽君子遠比真小人可惡!
    其實,這正是應了那句話:偽君子遠比真小人可惡。東方不敗算是個小人吧,畢竟任我行是一教之主,他卻暗中策劃謀反最終奪了位置,可仔細想想東方不敗也算是一個英雄,當年任我行執掌日月神教,狠毒的作風已經成了武林公敵,東方不敗的初衷便是為了改變這個局面,所有才會有這麼多人跟隨他,而且他雖然奪了任我行的教主之位,但並未殺他,也沒廢他武功,只是囚禁在了梅莊的密室裡,對他的女兒任盈盈也並未加害,還給了她無上榮耀,這麼來看,東方不敗其實也不是太壞。
  • 同是蹭大衣哥熱度,媒體人和知名導演,一個真小人,一個偽君子
    真小人和偽君子,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兩種人,雖說都不是什麼好人,可也有「好壞之分」,相比真小人呢,我們更需要防備那些偽君子,因為你猜不透他們想要的是什麼!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媒體人還自稱是大衣哥的伯樂,幫助過大衣哥,現如今,在被大衣哥拒絕代理帳號後,就展開猛烈地詆毀,算是把真小人的人設給坐實了!這場鬧劇的後半段,跳出來一位知名導演,本以為他想要扮演和事佬的角色,想要憑藉自己的人脈解決此事,結果呢?活生生一個偽君子!為什麼這麼說呢?
  • 有這3個「反常表現」的人,十有八九是偽君子,要警惕了
    《菜根譚》云:「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菜根譚》認為,君子的心胸,應像青天白日一樣光明,沒有什麼不可以告人的事情。而現實生活中,似乎並非如此,有些人表面上謙謙君子,內心卻極其惡毒,讓人防不勝防。很多時候,偽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安哥認為,偽君子通常會有三個「反常表現」,發現一個,敬而遠之。
  • 水滸傳中誰是真正的偽君子?並非宋江,此人看似忠義實乃真小人
    為什麼說李逵是真正的偽君子呢?從李逵所做的事情,足以得出結論。 一、李逵的忠義 看過《水滸傳》的人,勢必能夠感受到李逵對於宋江的忠心。李逵完全忠於宋江一人,也是發自內心的欽佩。對於宋江所做的事情,李逵儘管非常不樂意,但李逵也會聽之任之,李逵雖然也是因為殺人而被迫登上梁山,但李逵並不是為了替天行道。
  • 錯了,截闡不過真小人偽君子之別
    一直以來,對於《封神演義》闡截二教的道德,頗有人認為"闡教勾結外人欺壓自己人,群毆同門,截教重義氣講道理,通天教主要比元始天尊與太上老君正面得多"。但其實闡教固然絕非善類,但這並不代表截教是善的一方,對比一下兩教的惡行,會發現截教也絕非什么正面形象,闡教與截教不過偽君子與真小人之別。
  • 論語155丨偽君子是怎樣煉成的
    首先,廣莫很不主張給君子和小人這兩個詞附加道德層面的含義。這僅僅是儒家體系區分自己門裡人和門外人的名相而已。就如同和尚,道士,信佛的,信道的,並不天然附加任何道德層面的意義一樣。後世給君子和小人加上道德意義,是因為儒家體系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道德評判標準。
  • 被杜牧評為偽君子,荀彧是忠於漢室的愛國人士,還是忠於曹操
    整個三國的璀璨,其實都離不開那些數之不盡的英雄人物,在無數人眼中,都有著諸多喜愛的英雄豪傑,或是曹操、或是劉備、或是諸葛亮、亦或是關羽、趙雲、張飛等猛將,而今則要來學一學易中天先生品一品曹操手下一位絕世謀士荀彧。
  • 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說劉備是偽君子,假仁假義?
    那麼就是這個白手起家最後成為一代君王的劉備為何被那麼多人說成是偽君子,假仁假義呢?請大家往下看。回到家後獵人看到廚房裡忙碌的妻子決定要把妻子殺了炒幾個菜來招待劉備。飯桌上劉備覺得這次吃到的肉和以前吃到的肉都不一樣就特意問了一句,當得知吃的肉正是獵人的妻子,劉備也沒有責備獵人反而感動的哭了,後來劉備還給了這個獵人很多的黃金。有很多網友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明擺著奪取漢家天下,但劉備也是借皇叔之名,嘴上說匡扶漢室,實際和曹操一樣。
  • 《三國演義》裡的曹操,人們的心裡是個奸詐小人,但你了解他嗎?
    小編今天說的是三國裡的曹操,曹操身上有著四大家的榮譽,板著手指頭都能查出來有幾個,曹操身上的這幾個榮譽分別是: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書法家,再加一個詩人,曹操不但是一個出色的統領者,他在精神世界也同樣的統領著後人,在隋唐時期,政治家學曹操的政治格局,文學家學曹操的思想方式,軍事家學曹操的戰術韜略,詩人學著曹操的精神境界,一個人連死後都能如此強大,真是令人唏噓。
  • 關羽一生只有兩個好朋友,卻都是曹操手下,其中一個還是陰險小人
    在整個書中,除了劉備、張飛,高傲的關羽只有兩個看得上的好朋友,但他們都是曹操的手下,其中一個還是個陰險小人,關鍵時刻陰了關羽一把。這兩個人是誰呢?張遼張遼在呂布手下做事的時候,就和關羽認識了,當時關羽就覺得張遼是一個忠義之人,打仗的時候都儘量避免和張遼對戰。後來呂布兵敗,曹操要殺張遼,關羽直接下跪求饒。關羽為人這麼高傲,在整本書中,很少看到他下跪,而這次,他為了替張遼求情,竟然下跪,也足見關羽是多麼看重張遼。
  • 君子不敵小人 此君非真君
    君子與小人這兩個詞語,在周易裡面經常出現,什麼是君子?什麼又是小人呢?周易沒有給予明確的說明,因為一旦解釋這兩個詞語,就會讓君子和小人顯得呆板,後世的人就會用這些標準去生搬硬套,所以周易對於君子和小人都不作說明,讓你自己領悟。
  • 杜牧評荀彧:一個好話說盡壞事做絕,想邀名於後世的偽君子
    對於荀彧,許多人是很疑惑的,不知道該將他歸為忠臣還是奸臣。杜牧對他的評價是:好話說盡,壞事做絕,偽君子。但司馬光對他的評價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本質上是一位忠臣。為什麼這兩位名人對於他的評價會如此截然不同呢?
  • 這些年王晶戰星爺,鬥眼鏡,寧做真小人,不做偽君子!
    王晶一直都是受人爭議的人物。 喜歡他的人,誇他是影壇鬼才,討厭他的人,說他是爛片之王。 但是不論怎麼說,他都在香港娛樂圈穩佔一席之地! 王晶的父親,是香港知名導演王天林,他的師兄,是暴力美學大師杜琪峯、林嶺東。
  • 「巧言令色,鮮于仁」:君子好辨認,偽君子呢?孔子早給了答案!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些都是古聖賢之言,是對「君子」「小人」的判斷總結。我們也會經常在生活,工作中自覺不自覺地應用。但是,任何事物的判斷,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就如君子,小人,這中間還有一個判斷,是「偽君子」,介於坦蕩蕩和長戚戚之間,「牆上蘆葦」,「兩面人」既有君子之表現,也有小人之表現。偽君子防不勝防,危害更大。如何判別?兩千多年前,古聖賢孔子有答案!
  • 他才是三國心機最深的人,他一句話,活活氣死一位戰功顯赫的老將
    自古以來,人們害怕真小人,卻更怕偽君子。真小人形象醜惡,詭計多端,面目可憎。而偽君子人前優秀,外表楚楚,體貼大方,誰知他們披著善意的外衣,卻做盡令人作嘔的壞事,一旦虛偽起來要了人命。因為偽君子的存在,不可以貌取人的箴言才更加深入人心。
  • 三國演義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曹操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相信只要一提起曹操,大家用來形容他的字眼無非就是「一代梟雄」、「傑出的政治家」、「優秀的軍事家」,但似乎沒有太多的人特別留意過曹操所寫的詩,其實曹操也是歷史上一個著名的詩人寫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的曹操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當時以漢天子的名義徵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 遭遇小人,必有徵兆:若你身上經常發生這三件事,就要留心防小人
    還有一種人更陰險,會在暗地裡給你使絆子設陷阱,讓人防不勝防。這類人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小人和偽君子,俗話說:寧願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寧願得罪真小人,也不要得罪偽君子。這類小人和偽君子工於心計和算計,他們算計你的時候,可能會讓你毫無察覺,真的是傷人於無形。但是我們留心生活中的一些細節,還是有一些蛛絲馬跡。
  • 曹操殺呂伯奢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有什麼感觸?
    曹操這時聽到呂家的人在外邊磨刀,並且議論說要「先綁起來再殺」,以為呂家人要出賣他,就和陳宮拔劍,殺掉了呂家所有人。這才在後院發現一頭綁起來的豬,於是知道呂家人不是要出賣他,而是要殺豬款待他。曹操和陳宮趕快逃走,路上碰到了買酒回來的呂伯奢,於是曹操把呂伯奢也殺了。陳宮責怪曹操說:「剛才是誤會,所以殺了伯奢全家;現在已經知道是誤殺了,你為什麼還要殺掉呂伯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