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涼宮春日的憂鬱》,這部於十年前的四月開始播放的動畫,實在有太多東西可說了。由那大膽地打亂劇情順序,不按時間軸編排去敘述故事的手法、融合動漫迷所熟悉的「屬性」與元素的角色設定、京阿尼在演出上所下的用心與功夫、聲優們的賣力演出、片尾曲的舞步與〈God Knows…〉演奏的神作畫,以至《涼宮春日的憂鬱》如何在網絡上炒起話題、借用網絡行銷、與同人創作互動,甚至是這動畫如何捧紅由為主角以至路人角色配音的聲優,以及平野綾爆紅後卻不想被定型為偶像聲優的花邊新聞…關於《涼宮春日的憂鬱》,能說得實在有太多了。
為免文章變成沒有人想看的萬字文,這次的回顧我只想挑一樣東西和大家閒聊一下。這東西就是《涼宮春日的憂鬱》最神奇的戲法-如何善用「落差」,只用幾分鐘的橋段,一口氣扭轉你對整集動畫的印象。
《涼宮春日的憂鬱》能夠成為如此具話題性的作品的主要原因,當然是因為它採用打亂劇情順序,藉此為觀眾營造討論的空間與話題了。但單靠這一點是不夠的-說實在的,如果你現在再以當初的播放順序,把整套《涼宮春日的憂鬱》再看一遍的話,大概只會覺得是在自討苦吃,而不會覺得特別有趣。最近的好萊塢電影,有不少都愛採用「非線性敘事」的編劇手法,講故事時不以時間順序,劇情可從中間說起,再跳回故事的開端。這樣造的目的是為故事埋下迷團與伏線,讓觀眾能跟隨著編劇的視線,遂漸理解故事的完整面貌,並在最後一刻迎來謎團一口氣被解開的快感。《涼宮春日》那打亂故事順序的編排,和上述的編劇手法雖也有幾分相似,但卻未能達到前者的效果。在我看來,除了增加話題性,讓觀眾有更多空間去討論劇情外,不見得如此手法還有什麼其他的好處了。
所以單靠這一手法,是不可能因此就讓這部動畫成為話題作的-正確而言,話題性倒是一定有,但能否得到好評則絕對是另一回事。《涼宮春日的憂鬱》最終成為大受歡迎的動畫,除了話題性還有京阿尼的出色作畫外,還有一點是不可被忽略的,那就是善用「落差」,替觀眾製造良好觀感的演出手法。
上文提到的《涼宮春日的憂鬱》第一集〈朝比奈實玖瑠的冒險Episode00〉,就是其中一個好例子。單看完二十多分鐘不知所云、用色單調,演技(故意地)差劣的劇情與演出後,一般而言,都應該很難會就此覺得這是部有趣的作品吧。但在加上最後的兩三分鐘,那段讓涼宮春日以氣勢如虹的姿態登場的情節後,卻反倒會讓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這短短的幾分鐘上,一口氣地讓觀眾有了截然不同的觀感-加上了這一段劇情後,第一集的〈朝比奈實玖瑠的冒險Episode00〉,就變成了讓觀眾覺得「製作群是故意在擺爛」的話題性作品,而不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爛片。
如此手法的有趣之處,在於只要在最後加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與畫面後,觀眾對該集動畫所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會變成「平淡/奇怪的情節過後竟有如此印象鮮明的畫面啊」,而不是「這集動畫有二十多分鐘的情節都很無聊呢」的想法。
當年電視臺播放的第九集,由原作者谷川流親自編劇的〈Someday in the Rain〉,就是把這一理念玩得最淋漓盡致的一集。這集的劇情,以SOS團的眾人在冬天某日裡所發生的日常小事為主軸。整集劇情難言有任何特別有趣的地方,當中更出現了再一次挑戰觀眾耐性的橋段。劇情中,出現了一幕接近三分半鐘,鏡頭只用遠鏡映著長門在看書,然後用畫外音播著收音機廣播的畫面-沒有任何對白,沒有任何配樂,近乎沒有任何畫面上的變化。雖然事後回想,這幕可以理解成是想讓觀眾體會身為外星人的長門有希是如何感受時間的流動,但第一次看著這段劇情時,相信第一時間的觀感,還是會覺得不自在又沉悶,而非有如此閒暇去慢慢其內容涵意吧。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