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迄今為止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內戰。歷時4年的內戰中,北方投入了221萬軍隊,南方也投入了105萬人。整場戰爭有100多萬人受傷,死亡62萬人。而當時美國的總人口才有3200萬,內戰的死亡人口比例高達2%,死亡人數相當於從獨立戰爭到伊拉克戰爭在內,美國參與過的所有戰爭死亡人數總和。南北戰爭由此也成為了美國迄今為止參加過的傷亡最慘重的戰爭。由此可見南北戰爭在美國歷史上必然有比其他所有戰爭都高得多的地位。
美國內戰
令中國人不太理解的,可能是今日南北雙方對戰爭不同的紀念與記憶。南北戰爭與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的,多少帶有些許成王敗寇意味的內戰截然不同,即使是戰敗的南方也能夠以自己的角度紀念這場戰爭。如今,美利堅邦聯國的南十字星旗在南方各州仍隨處可見。南方領袖如總統傑斐遜·戴維斯和羅伯特·李的雕像與紀念建築也數量不少。甚至在1945年的衝繩島戰役中美軍攻下衝繩首府首裡城的時候,因率先入城的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多為南方士兵組成,故官兵們先升起了邦聯國旗,後來才升起星條旗。美國政府為了紀念民權運動而設立的"馬丁·路德·金紀念日",在南方維吉尼亞州長期被稱為"李-傑克遜-金紀念日",額外紀念了南方將領羅伯特·李與託馬斯·傑克遜;直至2000年才正式分開。
揮舞南方旗幟進行集會的南方人。近年來南方旗幟在內的一些邦聯元素被認為具有種族主義色彩
由此可見,美國南方對南北戰爭的歷史記憶,並非是一般的進步歷史觀下的反省態度,也不是單純對"廢除黑人奴隸制度"的探討與爭論。而是對其加以回憶、紀念乃至頌揚。而北方各州與聯邦政府也對這些態度持寬容立場。這種與中國歷史習慣截然不同的敗者立場,值得仔細體味與分析。
一、兄弟鬩牆,手足相殘
首先,南北戰爭作為一場內戰,必然是美國人兄弟鬩牆、同室操戈的爭鬥。對南北雙方來說,都是一場親人兄弟與同胞間的爭鬥。大量的家庭因為南北不同的立場而兵戎相見,即便是南北雙方的領導層也是如此。
例如領導聯邦贏得內戰的林肯總統,他的連襟班傑明.海爾姆就選擇了加入南方邦聯,擔任邦聯軍準將。林肯的表妹和表妹夫一家也效忠邦聯;在戰爭中表妹夫戰死,表妹被俘。相對的,南方邦聯的總統戴維斯,其大舅哥是北方聯邦海軍軍官。南軍名將羅伯特.李將軍的一位堂兄與一位表兄也都加入了北方聯邦軍。
邦聯軍的南方十字旗,在今日美國南方仍較為常見
這種分裂波及甚廣,甚至大名鼎鼎的西點軍校也因此分裂,三分之二的學生加入北軍,剩下三分之一則加入南軍。對於美國民眾來說,不管參加南方還是北方都還是同胞,親緣關係不能被硝煙抹殺。所以南北方的矛盾並不是那種你死我活,一山不容二虎的死敵;而是對不同立場與態度的分立。這也就導致戰後聯邦政府,以及北方各州的民眾希望南方各州重新回歸聯邦,對其平等對待。而戰爭中的巨大傷亡也使人反思與感慨這種手足相殘的悲劇性,因而後人對當時人的抉擇選擇了寬容與理解的態度;無論南北,完全沒有必要去記恨與仇視對方。這也就使得直至今日南方各州仍然能夠鮮明地紀念與懷念南方邦聯、南部各州的州權,以及參戰的南方士兵與將領。北方也同樣如此,在南方你可以看到聯邦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雕像,在北方你也可以看到邦聯總統傑斐遜·戴維斯的雕像。這樣,南方對其內戰記憶的紀念也就不足為奇了,雖然這種歷史記憶與東方文明的傳統觀念有著較大的差異。
二、捍衛州權與保衛家鄉
眾所周知,美國最早以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身份聯合脫離英國,經歷歷時8年艱苦卓絕、峰迴路轉的獨立戰爭,成為美洲第一個獨立國家,也率先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聯邦制與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因為美國是由各州聯合起來建立的,所以建國之初各州與聯邦政府、各州之間都存在相互的妥協與讓步。其中比較著名的便是暫時承認南部各州的奴隸制度與對黑人的壓迫。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憲法第十修正案承認了相對獨立自主的州權:"憲法未授予合眾國、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聯邦政府僅持有憲法明文列出的權力,而憲法中並未指明各州有無脫離合眾國的權力、以及聯邦政府是否有權幹涉這一行為。這也就意味著脫離合眾國的權力由各州保留。
邦聯國總統傑斐遜·戴維斯,戰前他曾擔任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與戰爭部長
因而在內戰前夕的1861年,以南卡羅來納州、阿拉巴馬州為首的南部諸州宣布脫離聯邦建立美利堅邦聯國之時,這一行為是合乎美國憲法,也就是依據憲法對州權的保障而合法分離。這種合法脫離而引發內戰的情形在世界歷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南部諸州的脫離因而先天具有合法性,北方無法在法律角度上站上制高點。因而當時南方各州民眾普遍持著"保衛州權"的概念參加邦聯軍,對抗以"平息叛亂、維護統一"為旗幟的北方聯邦軍。
另一方面,以種植園農業經濟為主的南方各州比較團結。南部白人民眾普遍認為抵抗北方就是保衛自己的家鄉,捍衛邦聯國的獨立。有趣的是,美利堅邦聯國的《獨立宣言》就是以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為藍本寫成的,大肆抨擊了北方與聯邦政府對南方的施壓與攻擊。
南軍名將,著名軍事家羅伯特·李
南軍名將,在戰爭後期擔任邦聯軍總指揮的羅伯特·李將軍,在內戰爆發之前就已經頗具名聲。林肯總統希望任命他為北方聯邦軍總司令,鎮壓南方。但李將軍是維吉尼亞人,他不能接受率軍攻打家鄉這一任命,因而加入了南方邦聯軍隊,抵禦北方的進攻。除了少部分軍校生以外,大部分邦聯軍士兵都是應徵入伍的民兵;這與有相當數量正規軍參戰的北方相反。南方士兵大多不能統一制服,都是自己攜帶的灰色大衣;而驍勇善戰的南軍騎兵也都是南方民眾自備馬匹組建而成。戰爭初期南軍多次挫敗北軍的南下,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南軍民兵打獵經驗豐富,槍法精準,戰鬥能力比較強;尤其南方民兵都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家鄉而參戰,其熱情與內部團結也更甚於北方。
而這種"保衛家鄉"、"捍衛州權"的概念傳承至今,必然會對南方人有深刻的影響。今日南方人對南北戰爭的紀念,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保衛家鄉"這種理念的感染。對邦聯國、南方將領與士兵的紀念;也是對南方家鄉、南部各州權利的宣揚。
三、後棉花時代的失落
內戰之前的南方,是著名的"棉花王國"。南方種植園依靠黑人奴隸為主的勞動力密集投入,成為當時全球最主要的棉花生產地之一。其棉花種植與出口對英國等西歐國家以棉紡織業為先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有重要意義。因而當時的南方棉花經濟不僅繁榮,而且給南方白人帶來了滾滾財源與"田園牧歌"式的感受。
但隨著戰爭結束,以謝爾曼"向海洋進軍"為主的聯邦軍南下與焦土戰略的實施,南方經濟與生態受到了嚴重打擊。大量的城市、鐵路、農田與牲畜毀於戰火;南方種植園經濟從此一蹶不振。戰後隨著聯邦政府對南方失敗的重建,南方黑人勞動力大量流失,土地因長期棉花種植而腐蝕,棉鈴象鼻蟲蟲災的爆發以及國際棉花價格下跌;南方的"棉花王國"由此進入歷史。美國南方陷入了衰頹與蕭條的時期。在內戰近半個世紀以後的1910-1920年代,南方的棉花產業最終土崩瓦解。
邦聯軍雕像與身後的星條旗,以及帶有明顯邦聯色彩的密西西比州州旗
過去的繁榮化為煙塵,今日的蕭條歷歷在目,南方人必然會追憶與懷念過去"棉花稱王"的好時代。其實在內戰結束後的後半個19世紀,南方人對於內戰的記憶與紀念並不鮮明,也遠非今日這樣大張旗鼓。20世紀初隨著南方種植園經濟的覆滅,南方人才開始重拾對內戰時期邦聯國與邦聯軍的紀念乃至歌頌,邦聯國的南方十字旗也是在這一時期被重新廣泛使用。嚴格的說,南方對內戰的獨特歷史記憶,形成與定格於20世紀早中期。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今日每逢美國內戰的重要紀念日,南方人會舉行盛大的遊行與紀念儀式、舉行戰爭重演活動,歌頌邦聯軍的士兵與將領,懷念南方州權,宣揚保衛家鄉。
今日美國內戰戰爭重演活動中的南軍
總而言之,美國南方作為內戰的戰敗者,在今日能夠高舉戰敗者的旗幟,紀念過去的光輝。這一方面有著美國立國政治與理念的原因,也有著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美國內戰絕對不是簡單的"黑人奴隸制存廢"問題,它包含了太多太複雜的美國歷史問題,也體現了美國複雜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