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冠肺炎與人的抵抗力
時間進入2020年,人類最大的事件就是新冠病毒在全世界的傳播了。一開始是在中國,武漢緊急封城,中國共產黨果斷採取有力措施,隔離人員流動,派出各省醫務工作者支援湖北,建設方艙醫院,國內逐漸得到控制。但與此同時,病毒卻又在國外飛速蔓延。從義大利到英國,從美國到巴西,感染人數指數級增長,不少國家都宣布了類似封城的措施,號召民眾關門閉戶,禁止群體聚集行為。西方一些基督教徒,深信新冠肺炎是上帝是對人類的懲罰和警示,紛紛懺悔罪惡;美國總統川普,舉行國家儀式,祈禱上帝保佑美國。經過幾個月的奮戰,至今為止雖有好轉,一些國家陸續開放,但全球感染人數已愈四百萬,死亡三十多萬,其中美國死亡人數遠超過越戰。隨著疫苗研發的突破,世界終於看到曙光,但新冠病毒導致的肺炎,在人類歷史上寫下了濃重一筆,必將深刻改變世界發展走向。
新冠病毒,給社會造成的損失巨大,人類是一個命運統一體,我國不可能獨善其身,例如歐美經濟按下停止鍵,需求大減,國內不少準備復工的企業缺少訂單,難以正常運轉。而美國政府為了轉移民眾對其投疫不力的指責,更是企圖甩鍋,聲稱要制裁我國。好在有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相信大家萬眾一心,努力奮鬥,終會走出疫情影響,克服內外困難!
與新冠肺炎的搏鬥,讓我們再次發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特別是中醫,在西醫束手無策的情況下挺身而出,避免了大量輕症惡化,據數據統計,其治療有效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中醫發揮的重大作用,改變了很多人的看法,估計以後會掀起學習中醫、研究傳統文化的熱潮!為什麼呢?因為這與每個人的健康息息相關!
疫情的突如其來,打得很多人措不及防,給我們深深的上了一課。「免疫力」是多麼重要,很多人感言:「以後一定要將健康放在重中之重,有空多多鍛鍊吧,畢竟疫情面前,不拚爹,不拚錢,拼的是你的免疫力!」新冠肺炎揭示,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首相明星,還是貧民百姓,都可能被病毒感染,甚至公眾人物最具風險。曾有億萬富翁因肺炎不幸去世,萬貫家產對他亦失去意義。所以說價值最大的,莫過於一個健康的身體,特別是強大的免疫力,能讓我們有效抵抗疾病的侵襲。
二、文天祥的浩然正氣
如何能增強一個人的免疫力?
《黃帝內經》有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當身體內氣旺盛,外邪就難以入侵。而若正氣不足,邪氣就會乘虛而入,導致疾病。
我們來看一首詩。這首詩名字叫《正氣歌》。作者文天祥,當時舉兵抗元被俘後牢中所作。詩的前一部分是一段序言,描述他長期坐牢的場景,是這樣寫的:
「我被囚禁在北國的都城,住在一間土屋內。土屋有八尺寬,大約四尋深。有一道單扇門又低又小,一扇白木窗子又短又窄,地方又髒又矮,又溼又暗。碰到這夏天,各種氣味都匯聚在一起:雨水從四面流進來,甚至漂起床、幾,這時屋子裡都是水氣;屋裡的汙泥因很少照到陽光,蒸燻惡臭,這時屋子裡都是土氣;突然天晴暴熱,四處的風道又被堵塞,這時屋子裡都是日氣;有人在屋簷下燒柴火做飯,助長了炎熱的肆虐,這時屋子裡都是火氣;倉庫裡儲藏了很多腐爛的糧食,陣陣黴味逼人,這時屋子裡都是黴爛的米氣;關在這裡的人多,擁擠雜亂,到處散發著腥臊汗臭,這時屋子裡都是人氣;又是糞便,又是腐屍,又是死鼠,各種各樣的惡臭一起散發,這時屋子裡都是穢氣。這麼多的氣味加在一起,成了瘟疫,很少有人不染病的。可是我以虛弱的身子在這樣壞的環境中生活,到如今已經兩年了,卻沒有什麼病。這大概是因為有修養才會這樣吧。然而怎麼知道這修養是什麼呢?孟子說:『我善於培養我心中的浩然之氣。』它有七種氣,我有一種氣,用我的一種氣可以敵過那七種氣,我擔憂什麼呢!有感於這種浩然之氣是天地間的凜然正氣,所以作《正氣歌》一首。」
我們讀這首詩,總是被作者偉大的道德情操所吸引,只顧感動讚嘆了,卻容易忽略不計這樣一個問題:文天祥作為一位文人,本來身體並不算強壯,甚至有些虛弱,為什麼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生活了兩年,居然不曾生病,一直保持很好的精神狀態呢?而為什麼有的人,本來身體不錯,但一旦陷入逆境,不久就產生病症,身體迅速變差呢?
在疫情肆虐的時代,我們可以換個方式來問:為何有的人對瘟疫有強大的抵抗力,縱然感染病毒也能很快痊癒,而有的人卻免疫力低下、一旦染病就急劇惡化呢?
特別是這次新冠病毒,任何人都很容易被傳染,但明顯的是,大多數人的症狀都不會很嚴重,特別是青少年兒童,症狀一般比較輕微,表現為很短暫的咳嗽、發燒,過段時間就沒事了;但老年體弱的人群,以及本來就有著某些基礎性疾病的人們,麻煩就大了,病毒很容易在身體內肆虐泛濫,短短幾天內輕症即可能轉為重症,以致需要上呼吸機,進ICU。而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基本超過一半。可以說,新冠肺炎在不同人群的不同反應,鮮明表現了中華傳統醫學論斷的正確性和深刻性: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文天祥之所以能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保持健康的身體,與他平時的修養分不開。我們看古代人的修身,不要簡單的認為純粹是道德方面的修行,修身修身,絕對與身體有關。我們理解「浩然正氣」,也不要以為這只是對正義在心胸的一個譬喻,不要以為只是對一些道德信條的堅持,實際上,在古人看來,天地有正氣,它是真真實實的確切存在。
三、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
文天祥《正氣歌》的前幾句,表明了古人的世界觀:「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在下為河嶽,在上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天地之間有一種至大至剛至精至微的正氣,它賦予天地萬物而變化為各種形態。在下呈現為山川河嶽,在上呈現為日月辰星。對人來說被稱為浩然之氣,它充滿了無限的宇宙。
在中國古代哲學與醫學裡,「氣」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核心概念,被看作構成世界萬物的本原或原始材料。《周易·繫辭上》說:「精氣為物」。《莊子·知北遊》則聲稱:「通天下一氣耳」,不僅認為萬物的生成、發展、滅亡都是一氣之變化,而且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認為氣是構成人和萬物的共同基礎。
中國古代也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鬥爭,唯心主義者主張宇宙的本質是三綱五常之類萬古不變的「天理」,唯物主義者則把氣當作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元素。《黃帝內經》稱宇宙為太虛,在廣闊無垠的宇宙虛空中,充滿著無窮無盡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氣。一切有形之體,皆賴元氣變化而生成。元氣是宇宙的始基,是世界萬物的淵源和歸宿。《易經》言「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氣本為一,分為陰陽,氣是陰陽二氣的矛盾統一體。宋代的張載,是氣本論哲學的奠基人,他說:「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有形的萬物是氣聚結的狀態,無形的太虛是氣分散的狀態。氣有聚散,而無生滅,它是無限的、永恆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世界本體,至小無內,至大無外,有時候至陰至柔,有時候至陽至剛。
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氣」,如同如今所說「氣功」中的「氣」一樣,可不是簡單的氣體、空氣,而成了哲學中一個概括性的綜合概念,超越了具體的物質形態。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萬物的本源,而「氣」是「道」演化出來的,在一定程度上是「道」的代名詞,相對於「道」,它更偏重可感性。也就是說,它不是玄而又玄遠離人類日常生活的抽象理論,而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能夠被我們內心感受體驗到的真實存在。
「氣」對中國人的影響太大了,比如我們說「氣質」、「氣場」、「風清氣正」、「邪氣叢生」,這些都看不見摸不著,但能被我們感受得到。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道」、「氣」,超越了物質精神的簡單二分法,它即具物質性,又具精神性,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體現了中國哲學思維與西方的不同。中醫學從氣是宇宙的本原,是構成天地萬物的要素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認為氣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氣者,人之根本也」。道既然是宇宙萬物的本質,因此也必定是人的本質,本性。中醫就是這麼認為的,整個中醫理論,都建立在對人體之氣的觀察與體驗上,它的基本模型叫做「氣一元論」。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世界萬物統一於物質,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則是世界萬物統一於「道」、「氣」,包括心理、精神現象,也是道、氣之所化生。
因此,對孟子所言的「浩然正氣」,我們不能僅僅把它當作道德情懷的象徵,還要看到其所包含的科學意義。
四、心身醫學和黃帝內經
現代醫學的研究表明:身體與心靈密切相關,很多身體上的疾病,其最終的根源,在於不健康的心理。中國有句俗話:「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形象地說明了人的情緒與身體的關係。抑鬱、怨恨、悲傷、惱怒等情緒長期持續,會產生極大的負面作用,各種不良的心理情緒可以影響機體的生理功能,引發疾病的發生,這一點是比較肯定的。不健康的心理導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造成小的疾患日積月累,最終演變為嚴重病症。WTO公布的數字顯示,世界上60%—80%的疾病是心因性的(心身疾病),由心理、情緒的變化最終導致軀體的障礙或病變。
20 世紀30 年代起,在西方興起了一門新興的科學——心身醫學。它是心理學與醫學的交叉科學。心身醫學即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領域,也是現代醫學的一個新生部門。它的出現表明醫學科學已開始重視心理社會因素在人的健康與疾病中的地位和作用。
現代醫學強調生物因素對疾病的作用,強調病菌、病毒等外在事物對人體器官的危害。而心身醫學的興起則表明它重視人的心理因素,重視心理因素與生理因素的相互作用。由於生活條件、工作環境、與同事的關係,家庭成員的相互關係都會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都會引起人的情緒反應,因此心身醫學強調人對環境刺激的心理生理反應。
一些研究表明,人格與疾病存在某些關係。例如,高血壓的人格特徵,多有被壓抑的憤怒,好高鶩遠等。冠心病的人格特徵為忙碌、競爭性強、急躁。哮喘病的人格特徵是過份依賴、幼稚、希望得到別人幫助等。偏頭疼的人格特徵是固執、好強、謹小慎微等。潰瘍病的人格特徵是抑鬱、情感挫折等。
關於心理與疾病的關係,其實我們中國的《黃帝內經》早就有非常深入的探究。中醫認為,我們身體絕大部分的疾病是由我們的負面思想和情緒積累產生的,而不同的身體位置儲存不同的情緒,腎主恐懼,肝儲憤怒,肺藏哀傷...... 所以有了「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的說法。
怒傷肝。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中醫講,「肝氣橫逆,克犯脾土」。怒則氣上,傷及肝部而出現煩躁易怒、頭昏目眩等,有些人發怒後,常感到脅痛或兩肋下悶而不舒就是這個原因。《三國演義》中周瑜就是因生氣吐血而亡。
喜傷心。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如《儒林外史》中描寫範進中舉,由於悲喜交集,忽發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傷心病。經常自以為是、洋洋得意的人容易出現躁狂。一些心臟不好的人,過度興奮還可能會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
思傷脾。中醫認為「思則氣結」,胡思亂想過度,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欲不振、形容憔悴、氣短神疲、失眠多夢,神經衰弱等。
憂傷肺。憂和悲是與肺有密切牽連的情緒,悲傷強烈,易傷及肺,出現乾咳、氣短、咳血、音啞等症狀。「過悲則傷肺,肺傷則氣消」。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鬱鬱寡歡、悲悲切切,最終因肺病而死,就是大悲傷肺的例證。
恐傷腎。腎藏精,主生殖系統,即為生命的發動機,古代醫家稱腎為「先天之本」。腎氣虛弱的人,容易被驚嚇致病。經常性的處於恐懼狀態,精神緊張,導致人出現耳鳴、耳聾、手腳發冷、陽痿早洩等症狀,甚至可致人死地,「嚇死人」、「嚇得屁滾尿流」。
大量的臨床事實與科學研究證實,人的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除與生物因素有關係外,還與人的心理因素、社會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現代的醫學模型正由生物醫學模型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型轉軌。而遠在二千年前,中國傳統醫學早已認識到疾病的發生與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都有密切的關係。可以說,中醫在二千年之前就具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型的特點。所以,中醫絕不像有些人所言,全是牽強附會的臆想,是沒有邏輯根據的偽科學,它的內容博大精深、它的範式遙遙領先,時代的發展自會驗證其價值所在。
力比多:精神能量
早在心理學產生前,人們就有一種直覺,認為宇宙間有一種能量,在人身上表現為生命力,能量多,人就會很有生機和活力;能量少,人就衰弱和萎靡。弗洛伊德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提出「力比多」的概念,認為從幼兒到成年,人的本能就是追求快感,生命力主要體現為「性的本能」,力比多又叫做「性力」。由於本能力量表現的方式如同物理學中的能量,因此可以用能量的模式來研究。這是心理學領域中首次提出的心理能量模型。在弗洛伊德之後,榮格明確指出,人的心理是一個能量系統,力比多不僅體現為性的欲望,而且是一種更基本的生命力,從此,「心理能量」或「精神能量」開始被科學、系統的研究。
西方文明早期也曾經有過與「氣」相類似的概念。比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世界是一團永恆的活火;亞里斯多德則設想,茫茫空間裡遍布看不見摸不著的以太。而在現代物理學中,宇宙中存在著人類目前觀測不到的暗物質、暗能量,是已知物質能量的14倍以上。對科學上未知的東西可以假說,但不可憑空臆猜。宇宙太神秘太複雜了,還是從心理、醫學方面入手,可以有直接的經驗。相對來講,我以為「心理能量」、「精神能量」是與中醫之「氣」最接近的概念。事實上,精神分析學的後期發展,已與道家、佛家思想接軌。弗洛姆撰寫了《禪宗與精神分析》,榮格更是對道家全真派、藏傳佛教表現出了濃厚興趣。《金花的秘密:中國生命之書》早已風靡西方,成為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作。
但是,榮格主要是從心理學的方面理解中國古代經典,重在闡述他的潛意識、象徵等理論觀念,他認為:絕大多數的心理疾病,都源於個體表層意識與深層潛意識的矛盾和衝突。但精神問題為什麼會導致嚴重的身心症狀,讓人感到不適和痛苦,心理學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知。我們知道,很多心理障礙,如果不是由於身體上出現了難以克服的症狀,感覺出現異常,患者是不會求助的。身體與心靈,如何相互映射和影響?精神能量與身體健康、疾病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這就牽涉到了心身醫學的範疇,如今還是科學上的未解之謎,需要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深入探究。在這方面,中醫內氣的理論和實踐,或能提供真知灼見,發揮巨大威力。
中醫之「氣」,原本寫作「炁」。上面是個「無」,下面四點,意為火,整個字即指宇宙虛空中蘊含的無限能量!它不同於氣體的氣,「炁」是先天自有的精神能量,每個人從出生就帶來的源於自然的精神能量!從這個角度看,它和精神分析學中的「力比多」,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根據中國傳統的本體論,「炁」不僅在人體中,而且在宇宙中普遍存在,萬物都籠罩在氣之中,或是氣的一種積聚。人之炁與自然之炁處於時刻溝通與交流之中。平時我們習焉不察,實際上它在默默支撐著我們的一言一行,賦予人以綿延不絕的生命力。
「氣」,是人體健康的密碼。氣的虛實強弱,以及氣在人體中的運行暢通還是阻滯,決定了一個人的健康與否。用「氣」的理論來詮釋:人體之氣本來與天地萬物相為融合,時時溝通交流;但人的意識卻可以指揮甚至強迫精神能量的運行,以致人體之氣或發生紊亂,或阻滯不通,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身體上的病變,心理上的病態。
養生與道德
我們看孩子,跑啊跳啊,似乎有無窮盡的精力。一般來說,每個人先天賦予的精神能量都是充足的,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力,如果教育得當,順利成長,都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每個人的體內,都有著掌握生命密碼的無價之寶,可是,大多數人卻不在意,而總是為外在的東西患得患失,大悲大喜。人往往執著自我的意念,用片面的思想觀念壓抑自我身心,原本空白的心靈被世俗染汙,出於種種的原因,大量虛耗、浪費精力,導致體內能量與大自然的能量相割裂、分離。先天的精神能量逐漸被壓抑,被埋藏,於是感覺不再敏銳,對自我體內能量的運行毫無所知,任由種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阻礙它,損害它,天長日久得上各類疾病。這次疫情,為什麼重症都出現在中老年人及本來就有基礎性疾病的人身上,而孩子們一般都不容易感染或感染後症狀都比較輕微呢?正是因為小孩元氣充足的緣故!
而為什麼有的人不容易得病,有的人能抗過瘟疫呢?有的人年老之後百病纏身,衰弱到生活不能自理,而有的人至死都還健康,如朱德母親壽90歲,去世前一天還在地裡勞動。秘密就在是否能善養浩然之正氣,先天之元氣。很多人之所以相信宗教,是因為他感到信教之後,很多病不知不覺消失了,身體越來越好了,他以為是上帝、神靈保佑的結果;實際上,用心理學的原理,就是一個人只要保持正念正行,生活有規律,正氣自然滋生蓄積,病邪自然慢慢祛除。這也正是文天祥在惡劣環境中為什麼不曾得病的根本原因啊。很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挺過文革之後,大多壽命很長,我認為也是同樣的見證。
在中醫看來,身心是緊密相關、融為一體的,人的健康與心靈密切相關,心理上的問題不僅會導致精神上的煩惱痛苦,還必然會導致身體上的疾病。因此,中國式的養生,與西方人的體育鍛鍊有著根本的不同:中國人講求的是性命雙修,技合於道,要想得到強壯健康的身體,還必須從心靈上下功夫。無論是武術還是氣功,都要專心入靜,心靈到達不了純樸清淨的境界,修行根本不可能成功。
中國古代儒釋道三家,都把養生與德行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修身體系。例如佛家,少林寺僧人在修行的同時,創立了少林武功;道家張三丰,在煉丹的同時創立了太極拳法。此乃中華文明之瑰寶,不同於西方的體育,純粹是身體的鍛鍊,而中國的武術、氣功,都可成為修道的方法,不僅讓人身體強壯,更幫助人修身養性,精神上達到很高的層次,甚至超凡入聖,與道合一。儒家在這方面相對來說薄弱一點兒,但也倡導讀書的同時還須澄心靜坐。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文天祥的《正氣歌》,就形象闡釋了儒家修行的境界與成果。
機體智慧與人的本性
羅傑斯是西方心理學人本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張,人作為一種生物,有著幾百萬年來進化形成的「機體智慧」,是與生俱來的本性。像動植物趨向長大成熟一樣,人趨向於自我實現,「機體智慧」以直覺感知的方式對生活經驗進行評價,其評價標準並不是外在的理念,而是具體的感受。就一個身心正常、健康的人來說,某件事情、某種行為讓他體驗到愉悅、快樂,就是好的,有助於人成長發展;而讓他直接感到不適、難受的,則是壞的,對其健康有不利影響。但價值的條件化,往往促使人不顧自己的真實感受,去做那些本來不喜歡的事情,以致違背了本性的要求。
羅傑斯的這種理論,實際上與中國儒家思想相通。我們讓孩子讀的《三字經》第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出自孟子的性善論。孟子認為人的本性天然是善良的,天生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比如我們看到他人的苦難遭遇,不由自主的升起同情心,這種同情心從哪裡來?乃是出自人的本性。有些事情不能做,罵一個人最嚴厲的話語,莫過於說他喪失人性。但是,外界環境的壓迫、思想觀念的誘導、對名利權色的貪慾,卻往往令不少人不顧忌自己內在良知的聲音,做出錯誤甚至邪惡的選擇。這種行為,一時對身體好像沒什麼影響,但實際上危害深遠;因為他忽視、屏蔽了潛意識發出的信號,導致身心不再敏感。特別是日積月累的負面意念和情緒,將不斷損傷一個人的機體智慧,使他逐漸變得麻木不仁。
很多人得病,都是突如其來的,事實上,之前他肯定有很多不合健康要求的思想行為,但他的心靈不以為意,於是量變最終引發質變。包括心理疾病,也是心理問題得不到解決而繼續發展的結果。當人的潛意識長時間處於被壓抑狀態,就極有可能在某個時刻以扭曲、怪異的方式呈現出來,表現為變態的嗜好。比如,為什麼有的人喜歡虐待別人?這可能是因為他有過受挫、被辱的經歷或感受,或有著對權力、控制的強烈欲求,而平時經常性的自我壓抑,那些被壓抑的情緒就會無意識的尋找釋放的出口。
號稱儒家第二個聖人的王陽明,提出了「致良知」的學說,有點相當於讓人的機體智慧或潛意識真正發揮能力和作用。致良知,與孟子「善養浩然之氣」一脈相承,都需要一個人不斷的體察內心,聽從良知的呼喚,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克服不良習氣與毛病。心理諮詢的重要技術,就是要讓來訪者盡情傾訴他的內心想法,諮詢師幫助他正視、發現自己深層潛意識的願望和需求。當一個人回歸真實的感受,自然就走上了痊癒之路。
浩然正氣與高峰體驗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對美國數百位卓越成功人士進行訪談分析後發現:這些優秀的人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過的一種特殊經歷,「感受到一種發至心靈深處的顫慄、欣快、滿足、超然的情緒體驗」,由此獲得的人性解放,心靈自由,照亮了他們的一生。馬斯洛把這種感受稱之為高峰體驗。那是一種極少體驗得到的快樂美妙感覺,在這激動人心的的時刻,猶如站在高山之巔,人沉浸在純淨、完美、狂喜、欣慰等幸福之中,超脫了日常的世俗生活,甚至感覺自我與宇宙合而為一。
什麼時刻人會出現「高峰體驗」呢?答案不一。有的是在科學鑽研到痴迷程度時,有的是在觀賞大自然的壯麗景色時,有的是在與情人相戀相擁時,有的是在投身藝術創作的美妙境界之時。如果一個人能經常感受到這種著迷、忘我並與外部對象融為一體的美好體驗,會使他精神飽滿、心靈自由,獲得更高的成就,從而心理也更強大、更健康。
我們讀文天祥《正氣歌》,千年之後仍能感覺到他精神的崇高,人格的偉大,在心底湧起洶湧澎湃的情緒,似乎也被天地之正氣所薰染,所感動。很多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都是高峰體驗下的創造,人類的靈感為什麼經常發生在一些人身上,這絕不是偶然的。《正氣歌》傳達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理念,這正是典型的高峰體驗啊!
孟子不僅說過「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還說過一句話: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意思是,只要真理在我心,即使有千軍萬馬的人來阻攔,我也會勇往直前,不怯不畏。文天祥的浩然正氣,讓他勇於面對和抵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兵敗被俘之後在牢獄之中仍堅守自己的信念,保持高貴的情操,贏得了敵人的尊敬。忽必烈親自勸降,他依舊不為所動。古往今來,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理想,為了正義,甘願拋棄榮華富貴,以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哪怕其思想行為不為當時的社會所容,被民眾誤解、唾棄,這難道是容易做到的嗎?文天祥死之前留下了幾句話:「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從今而後,庶幾無愧。」如果不是平時讀聖賢書培養出的浩然之氣,又如何能做到臨危不懼呢?
孟子曾專門闡述了這一點。浩然之氣是由正義在內心長期積累而形成的,不是通過偶然的正義行為獲取的。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則浩然之氣就會衰竭。有些人沒有遇到事之前口出狂言,表現得很勇敢;可是一旦到了關鍵時刻,卻嚇得兩股戰戰,說不出話,走不動路。就像荊軻剌秦王時還帶了一個年輕人,叫秦舞陽,十二歲就殺過人,號稱燕國的勇士。不曾想這秦舞陽一到了秦國朝庭,居然嚇得臉色青白,發起抖來!可見,功夫要靠平時日積月累的修行,不能憑藉頭腦發熱的狂躁,更不能拔苗助長。
中國共產黨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湧現出很多傑出的革命者,他們受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薰陶,以他們的浩然正氣,為了國家的富強民主,為了勞苦大眾的幸福,譜就了一曲曲的動人樂章。有多少人寧願走雪山過草地,拋頭顱灑熱血,歷經艱難困苦,仍然表現出樂觀主義的革命情懷。正因為他們胸懷大愛,所以能擁有高峰體驗,他們是真的感到快樂幸福!他們是文天祥精神的傳人,也是民族的脊柱棟梁。現在很多人不理解,為何放著榮華富貴不去享受,偏要冒著生命危險幹革命呢?是因為,很多人從來沒有經歷過高峰體驗的時刻,達不到他們的高度,體會不到心靈的美好境界啊。
在與新冠肺炎的搏鬥中,又有大批共產黨員挺身而出,奮戰在抗疫第一線,守護民眾的健康。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傳承的浩然正氣,這是中國能迅速戰勝疫情的最重要因素!每一位優秀的中國共產黨員,都是民族精神的傳人!
但是,由於我們的傳統文化曾遭受過嚴重破壞,中華傳統的修身之道也被忽視和遺忘了。如果善良的人們懂得運用中醫養生的方法,相信會對疾病疫情產生強大的免疫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傳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對於人類,有著無上的價值!一個國家的興起,沒有軟實力是不行的,傳統文化就是我們民族最核心最珍貴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