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都玩過不同類型的《大富翁》,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裡,《大富翁》都是我們聚會時的首選,甚至是如今,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會突然有了玩《大富翁》的念頭,然後呼朋喚友玩上幾個小時。
可以說《大富翁》在我們的回憶中絕對佔據了很高的地位,所以去年《大富翁10》在steam上架時,49元的定價讓不少玩家立刻點擊了購買。儘管它最後的評分讓人有些意外,更是再次將「消費情懷」帶上熱搜。但是關於《大富翁》的記憶和喜愛還是可以說上幾天幾夜。
記憶中的大富翁
我記得第一次接觸大富翁的時候還是小學,幾個人圍在一起,擲骰子,轉轉盤,抽機會卡,看命運卡,我們還會在玩累休息的時候藏起自己的土地卡和剩下的錢以防別人使壞。
我還記得當初和朋友們共用一臺電腦玩著《大富翁4》的情形,常常因為選擇人物而在一開始就鬧得不可開交,最後只能通過猜拳的方式來一決勝負。
我最喜歡用孫小美,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是不是在做夢啊?」成了我的口頭禪。孫小美的形象在不同版本中相差很大,而通過版本的迭代升級,對她的了解也不止局限於那一句耳熟能詳的口頭禪。
孫小美是中國人,在早期的版本中,她旅居日本成為了烹飪節目的主持人,她一直秉持著讓更多人感受中華美食的魅力為目標,夢想開一家屬於自己的中華美食飯店。這個願望在《大富翁》後續版本中實現了,她勝利之後的結局是開了酒樓,破產的玩家為了生計來到她的酒樓打工,而她也不忘繼續提高自己的廚藝。
不僅僅是孫小美,還有說著「我是富婆」的糖糖,「今夜做夢也會笑」的錢夫人,「貪財」的阿土伯,愛哭的金貝貝,「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沙拉公主,不跟鐵公雞要錢的忍太郎,這些熟悉的名字和口頭禪都有著我們不同的回憶。
我還記得我們聚在一起大呼小叫互相使用道具,會因為被衰神附體而哇哇大叫,也會因為被土地公,財神附身而異想天開;
我還記得當我的房子連成一片朋友路過繳費時的快樂,我還記得因為破產不得不拍賣土地周轉資金的懊悔,我們會因為買錯股票而後悔耍賴試圖重新開始,我們還會在中了大樂透的時候開心不已。
這種最終將對手逼破產贏得勝利的快樂讓我們沉迷在其中,卻沒有發現這款遊戲背後揭露的是人性的本質。
《大富翁》背後的人性本質
很多人都以為《大富翁》的發明者是一個叫做查理斯達洛的美國人,1930年,這個失業的男人在無意中設計了這款遊戲,並且把想法告訴了自己的妻子和朋友,他說這款遊戲可以讓他實現自己的理想,可以讓他瀟灑一生,顯然他的夢成真了,他發明的遊戲《地產大亨》暢銷全球,讓他過上了富足的日子。
1970年代,有個大學教授設計推出了《反大富翁》遊戲,從而和《地產大亨》產生了版權糾紛,在訴訟期間,意外地發現原來早在《地產大亨》被發明出來的30年前,就有一位叫做伊莉莎白瑪姬的女士發明了一款《大地主遊戲》,這是大富翁遊戲最初的發明者。
相對於查理斯達洛的「白日夢」,伊莉莎白的初衷顯得有些「高大上」。
伊莉莎白的父親曾經作為美國總統林肯的律師參與了太多了演講和政治辯論,後來她父親轉做了新聞編輯,發表了很多早期與林肯總統共事的演講。伊莉莎白因此受父親的影響,對於政治和經濟有一套自己的見解。
於是為了反映當時資本主義家壟斷市場的現象和危害,她在喬治主義的基礎上發明了一款遊戲《大地主遊戲》。
喬治主義是由亨利喬治提出的一種經濟意識形態,他將自己對於土地和資本的見解寫在了《進步與貧困》中。認為每個人擁有他們所創造的東西,但是所有由自然而來的東西,尤其是土地都屬於全人類共有。
因此伊莉莎白為這套遊戲設定的其中一個玩法就是反壟斷,只要有人從土地中賺錢,所有玩家都可以從中獲利,當場上的最窮的人轉到初始資金兩倍的金錢時,所有人都會共同走向勝利,遊戲結束。這種玩法代表了伊莉莎白所期待的通過土地稅收來讓土地創造更多公共價值。
為了通過遊戲,揭露資本主義壟斷的罪惡,伊莉莎白為這套遊戲還設定了另外一種玩法就是壟斷,通過買地收過路費的方式,碾壓其它對手,最後只能有一個贏家。
她希望通過兩套不同規則,通過遊戲向人們展示富足的地主通過租賃會變得更富有,而沒有土地房屋的租客則會變得更貧窮。
伊莉莎白為遊戲申請專利的時候,在申請表上寫著:該遊戲專利旨在揭露土地壟斷對經濟造成的不良影響,以及用土地價值稅作為補救措施的可行性。
遊戲發布後,兩種規則的遊戲模式受到了合作方的質疑,他們認為第一種反壟斷模式的遊戲方式很難受大眾歡迎,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第二種壟斷玩法顯得更受歡迎。
大富翁遊戲發明至今的100多年中,經歷了各種版本和風波,很多人也都證明在查爾斯發明《地產大亨》之前大家早已迷上了這款遊戲,查爾斯卻始終一口咬定自己沒有玩過任何類似的,風波過後,他依舊被稱為「大富翁的創始人」,而「壟斷」玩法成了爆款,「反壟斷法」卻無人知曉。
許是看透了這一切,伊莉莎白在遊戲公司承諾保全兩種模式的情況下,轉賣了遊戲的專利,只是因為各種原因,這種大富翁的玩法在髮型之後以「太過政治化」為由被通知下架銷毀,許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許是因為玩具公司本身作為資本方。
伊莉莎白瑪姬最後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我想看到自己設計遊戲的初衷並沒有得到完整的傳達時,她的內心卻是不好受的。 如果她知道壟斷玩法的大富翁至今已在全球賣出超過2億份不知道會作何感想呢?
大富翁玩法的這種恰到好處的刪減無疑正好戳中了人性的弱點:在利益的驅使下,人大多是自私和貪婪的。商家通過包裝遊戲實現了利益最大化,而作為遊戲最初的發明者伊莉莎白瑪姬只賺到了500美元的專利費,諷刺的是遊戲本身的初衷是為了抵抗資本主義,而發明它的人也被資本家掩蓋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這是大富翁的故事,卻也是我們的故事,對於財富的渴望讓我們更願意去玩被保留下的那個規則,我們高喊著「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我們享受著「財源廣進」的快樂,我們也樂此不彼於看對手因為「過路費過高」而破產。
我突然期待有一天可以玩一玩已經被遺忘的另一種玩法,也許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