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指數 ★★★★☆
主題 8
劇情 10
今天讀完了小說《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共18萬字有餘。
在談論這個故事之前,我想說說我對小說的看法。讀完小說以後,我很想問自己這麼一個問題:我究竟喜歡讀小說嗎?小說在我的生活中是一種怎樣的存在?讀小說有什麼用?
如果我詳細地寫下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幾乎得另寫一篇千字文章了。但我主要是寫讀後感,這裡簡單回答一下:我不反感讀小說,但我不是特別喜歡讀小說,只是一點點喜歡。而這種喜歡是源於我兒童時期對讀書一事的執著。在那個時期,父母非常支持我買書、讀書,除此之外,整個學生生涯——從小學到高中,「喜歡讀書」似乎總與「好學生」甚至好人,有著一絲正相關的聯繫;另外,我依稀記得小學時期的語文老師也非常肯定我的讀書寫作能力。這三件事讓我篤定了讀書的習慣,而那在那個時期我所讀的書,其實,全都只是小說而已,劃重點——全,都,是。我以為讀小說就是讀書,然而小說這個類別只是「書」這個概念的幾十分之一而已。我以為我熱愛讀書,回頭來看,我熱愛的只是得到父母、老師、同學的認可或讚賞。其實那個時期讀的書對我的啟發很少,甚至是負面的。直到上大學後,我才慢慢發現,讀書和讀小說是兩件事。前者包括後者。我也發現在大學裡讓我受益頗多的書,不是小說,而是一些「學習類」、「思考類」、「哲學類」、「歷史類」的實用書籍,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人類簡史》、《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這完全與小說無關。在這以前,我幾乎從來沒有過這種經歷——讀完一本小說後,突然發覺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或在為人處世的方式上有很大進步。另外,其實,在父母眼中與我眼中,「讀書」一詞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在父母眼中,讀書與「成績好、有前途、人品好」有著正相關的聯繫,甚至很大的聯繫。當然,這是對的,但它是正確的廢話。他們這個觀念只是來自「人云亦云」、來自「中華傳統中類似『萬官階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概念」,實則對「讀書」兩字根本一點也不理解。倘若你問「我要變得有前途,該讀什麼書?為什麼?」,他們一定說不出所以然來。(好吧,不知不覺還是寫了700多字)
回答完這第一個問題,第二、三個問題就容易回答了。我現在覺得,如果不是要特意研究某一小說的寫法,小說在我生命中只是屬於「娛樂、休閒、放鬆」的範疇,而非「提升自己」的範疇。如果要提升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我想,看一些「學習類」、「哲學類」、「歷史類」的書籍才是最有用的,如果能養成定期反思的習慣就更好了。
終於到了最後一個問題:那麼,讀小說有什麼用呢?
小說其實是故事,或說故事的組合。從本質上來講,故事是創作者對我們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大量事件進行篩選,之後再進行有序且有意義的記錄與再創造。多數時候,故事都會被該改編與誇大,以帶給讀者更強烈的感情衝擊。有時,創作者又會用天馬行空地想像力編出一些不可能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故事。但本源上,這些故事還是來源於現實生活的一些意象。
問「讀小說有什麼作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問這個問題:了解那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件有什麼作用?我覺得對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而你的答案含意的放大版本其實就是讀小說的作用。於我而言,讀故事有這幾個作用(包括小說與影視劇):
一、消磨時間,進而讓我們能夠體驗精神世界的樂趣,而不僅僅沉迷於感官樂趣;
二、讀故事有助於正面或負面情感的宣洩,獲得正負面情感的共鳴或者理智上的共鳴;
三、讀故事有助於自己幻想(得不到的東西)的宣洩;(或說意淫,但這個詞有點貶義)
四、增進對世界運行方式的理解,以及對自然規律的理解;
五、增加或增進對一些事物的理解;
最後簡單談談《獻給阿爾吉儂》這部小說。我覺得不論是故事主題,還是故事形式都非常棒。這本小說講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自幼智商有缺陷的孩子,在青年時期接受了醫學治療,變成了天才,而後又變成了白痴。簡單來說,這是一個「白痴成天才,又成白痴」的故事。
而這個古事的形時也灰常有意識,它是主任工的日記側。你可以很融易從中了結到主任工智傷的變化,進而了結他對生活感受的變化。你刻意帶著這幾個問體去讀這個故式:主任工一直在渴求什麼?為什麼?在變花前,主任工的生活怎麼樣?變花後,生火又怎麼樣?故事不僅有意斯,你也闊以從中了結到幾個事時:母親與性對人的影像非常大;醫療對人的改便總是會有負作用;智傷與幸福生火關係並不是正想關......
我似胡寫了很多錯別字,但如果你看過這本笑說,你會指導為什麼。我已經寫很多子了,我有點類了,我要去修息了。
圖片作者:截圖
圖片來源:豆瓣手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