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敢用「中國」命名的紀錄片,道盡我泱泱大國中無數顆赤子之心

2020-12-14 逆旅公子

《中國》是一部講述我泱泱大國的紀錄片。但讓人疑惑的是,中國地域如此廣闊,文化歷史如此浩瀚,到底從什麼角度能真正道明「中國」二字?

之前的美食文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拍攝三季講述的只是中國美食長河中的寥寥晨星。那麼究竟是怎樣的紀錄片,從什麼角度拍攝,敢用「中國」這個字命名呢 ?

看完第一集,我明白了。確實,能用來命名這部紀錄片的,只有「中國」二字。

這部紀錄片拍攝的角度,並不是細數浩瀚的中國文化,也不是解讀寶貴的祖先智慧和經史子集,更不是講述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騰飛,拍攝的主題和角度,是中國的人。

是啊,能代表中國的,不是那些文化、智慧,不是那些朝代、戰爭,不是那些成就、學問,而是做出這一切的,中國人。

所以這一部紀錄片的片頭,全是一個個歷史上鮮活的中國人。他們對我們來說,是曾經活在史書裡的字裡行間,是博物館的一幅肖像,或者只是一本典籍的署名。

但在這部紀錄片裡,我們看到了作為一個個鮮活的中國人,他們的喜怒,他們的憂愁,他們的愛憎,他們的理想,他們的抱負。

正是這無數顆追求真理和理想的赤子之心,才使中國成為了中國。

紀錄片《中國》開篇第一季的第一幕,就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會面。這就是孔子和老子的相見。

兩位聖人一次寂靜而偉大的交談,奠下了千百年來中國文化堅實的底蘊和儒雅的色彩。

孔子,是一個一直奔赴在路上的理想家。他用自己的一生,講述和踐行著自己的理想。

千裡迢迢,從今天的山東曲阜到河南洛陽,孔子終於與慕名已久的老子見上了一面。

在禮樂崩壞的時代,孔子的出發和停留,都是為了恢復周禮。他想通過禮制,讓這遼闊紛亂的世界恢復秩序。

而老子,則是看透世事,悟透宇宙,順應道法的人。他不執著於這個世界,只是在一旁觀望,偶爾提點。

一位是想要努力尋回禮制,憂國憂民的入世者,一位是看透世事,順應改變的出世者。兩位的觀點和智慧顯然方向不同。但正是這種不同的碰撞和互補,成了世世代代中國人心中的根基和信仰。

所以在漫長的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很多偉大的中國人,既有入世的責任和抱負,又有出世的豁達和清醒。可以活得認真而努力,有擔當有理想;但若事不盡意,又能清風明月,逍遙不羈。

直至如今,我們都能在平凡的世人身上看到兩位智者的影子。

疫情期間,人們的奉獻,犧牲,互助,謙讓;大難當前,人們的責任,憂慮,行動和擔當;功成身退後隱默與回歸,事了拂衣去的輕快和淡泊······這些高尚的民族情懷和人類悲憫,與老子和孔子這兩位偉大的思想家的精神一脈相承。這就是民族血液裡流傳下來的寶貴基因。

孔子對我們最大的吸引力,是一眾迷人的生命情調,至善,寬厚,優雅,快樂,而且健康。

孔子和老子,兩位獨立的思想家,創造者,智者,仁人。截然不同的個性和思想,一段簡單的對話。

兩位曠世天才的見面。那一天或許雲淡風輕。當時世人不以為然,然而對於後世的我們,那一天,整個世界碰撞出巨大的聲響,那是中國歷史上應該被銘記的重要日子。

孔子拜訪老子,不只是尋求對方的認同和解惑,而是從一個偉大的靈魂裡肯定自我,堅定自我。

所以,拜別老子後,孔子開始了更為充實豐滿的人生旅途。他辦學,傳道,授業,解惑,接納任何階級願意學習的人。

他想讓這個社會回歸正軌,想要勸說君王恢復禮制,所以,他選擇行走。

孔子這一行走,就是14年,而且是步履闌珊,不再年輕的14年。正如紀錄片裡所說,孔子這次漫長的跋涉,被後世賦予一個輕鬆的名字——「周遊列國」,但是這其中的艱難和苦澀,只有孔子和弟子們自己才知道。

踏上周遊列國的旅途這一年,孔子56歲。歸來已近古稀之年。孔子的思想和觀點,在旅途中零碎的話語,被弟子們記錄下來。

這些字字珠璣的偉大思想,諸侯國的君王們不聽,卻在歷史長河中發散出更大的能量。

後世的2500年,孔子的這些話,歷朝歷代的統治者聽到了,文人學者聽到了,整個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世界都聽到了。

如果說後來秦始皇在領土上讓中國成為中國,那麼孔子在思想上讓中國成為中國。

紀錄片中,孔子在顛沛流離的路途,遇到一位狂人接輿,他大聲哀嘆,「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或許這樣的一句話,擊中了孔子的內心,他放棄了繼續週遊說服從政者,輾轉回到了家鄉,繼續開課授業。

是啊,過去的時代雖然美好,但終究是過去了,面對未來吧。

世界在變化,有的東西要堅守,有的東西要改變,有的要在堅守中改變,有的要在改變中堅守。

我們每一個人亦如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有不同的理想和想要奔赴的方向。可是在這途中,迷惑太多,阻礙太大。

什麼時候要固執?什麼時候要放棄?什麼東西要堅守?什麼東西要追尋?這是我們應該透過老子和孔子,還有許許多多祖先聖賢的智慧,需要去參透的東西。

就像紀錄片裡說的那樣,孔子用一生,懂得了老子,他開始懂得了超越個體的更為廣闊的宇宙自然。

而我們也應該用一生,去踐行我們中華民族真正寶貴的精神和價值。這種精神,孔子稱之為「仁」,老子稱之為「道」,佛家稱之為「覺」。

讀懂孔子,我們該明白,在社會中,我們的追求,也許太過於狹隘和自私。我們應該有更宏偉的抱負,更廣闊的使命。

讀懂老子,我們該了解,這個世界,也不是那麼狹窄和永恆;這個宇宙的盡頭,也不只是銀河和星辰。我們的心,才是一切的起點和終點。

讀懂中國,我們該慶幸,身為中國人,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

相關焦點

  • 到底是怎樣一部紀錄片,敢叫《中國》?
    到底是怎樣一部紀錄片,敢叫《中國》?   但敢以《中國》命名的   前所未有 中國》為名的紀錄片   令人耳目一新的紀錄片《中國》   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通史   也不同於傳統紀錄片的線性敘事
  • 這部紀錄片憑什麼敢以《中國》二字命名?
    說到紀錄片,英國BBC製作的紀錄片最為驚豔。既可以追溯上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也可以欣賞從宇宙到地心深處的奇妙境界,每一幀畫面都極其精良。而中國的紀錄片近年來最為出名,口碑也最好的要屬《舌尖上的中國》了。這部紀錄片一連出了三季,而且每一季都好評如潮,真可謂是一場美食的視覺盛宴。
  • 怪不得這部紀錄片敢以「中國」命名
    正當多部影視劇、綜藝扎堆開播時,一部紀錄片的出現反而瞬間奪取了大家的目光。 最近,人文歷史紀錄片《中國》上線收視登頂,無數網友都為它精心打造的電影質感所「折腰」!
  • 到底是怎樣一部紀錄片,取名為《中國》?
    到底這是怎樣一部紀錄片,取名為《中國》? 作為首部以「中國」命名的歷史紀錄片,《中國》將在這個冬天再現華夏歷史切面,挖掘古代中華文明中對今日中國社會最具深遠影響的人與故事,回溯中華文化淵源,為觀眾帶去悠悠千年古國的精神圖騰
  • 湖南衛視出品的紀錄片《中國》,為什麼請日本人配樂?
    近日,湖南衛視、芒果臺等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紀錄片,備受好評。該片挖掘了中華文明歷史中最具深遠影響的人與故事,再現了悠悠千年古國的精神圖騰。該片敢以「中國」命名,確實也承載了再現歷史、傳承文化的使命感和宏大願景。
  • 這樣一部頂級紀錄片,您沒有看是您的遺憾
    大家好,我是老唐在此之前請原諒我的無知,雖然通過查閱一些資料大致了解玄奘法師的事跡,但遠沒有《玄奘之路》這個紀錄片沒帶給我震撼,這個紀錄片我已經多次觀看,每次看完靈魂受到洗滌,卻久久不能平靜。並且對於我來說,越是好的作品,越無法描述出內心的感受,自己覺得蒼白的文字根本無法比擬那種震撼人心的感動。所以以下的文字是感性而粗糙的,它只是這部影片帶給我的感受。主要是借紀錄片還原大家印象中西遊記唐僧,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玄奘,以及推薦給更多朋友觀看,這樣一部頂級紀錄片,您沒有看是您的遺憾,無關於宗教和國籍。
  • 開播上熱搜、拍出電影質感,這是怎樣一部紀錄片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8日電(記者 張曦)#當紀錄片拍出電影質感#、#中國紀錄片裡的神仙文案#、#汪涵狂野波波頭#……7日晚,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播出後,迅速登上了熱搜。這是一部怎樣的紀錄片?還要從頭說起。
  • [光明網]紀錄片《中國》開播:在偉大歷史中尋找中國自信的淵源
    在觀看體驗上,他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認為這是一部有文化門檻、需要歷史儲備的作品,也是一部能讓人汲取能量的紀錄片,召喚大眾從歷史學習,把責任、使命放到實踐裡面去。在《中國》中,其中的人物已經成為歷史長河中的星辰,而在現實中國,他們可以是每一個人。
  • 首部以「中國」命名紀錄片開播 影像通史呈現視聽盛宴
    首部以「中國」命名紀錄片《中國》7日開播。湖南衛視供圖中新網長沙12月7日電 (付敬懿 廖琛)首部以「中國」命名的歷史紀錄片《中國》7日晚將在湖南衛視首播。該片是2019年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紀錄片創意選題,以當代人視角觀望歷史,講述當時最具轉折性、代表性、最富戲劇性的人和故事,通過再現歷史中的中國人如何築夢、追夢、圓夢,探尋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自信的源泉和密碼。
  • 馬拉度納紀錄片,看這一部就夠了
    2019年英國出品的紀錄片《迭戈·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透過大量珍貴影像較真實地還原了馬拉度納的傳奇人生。在我眼裡,短時間內了解馬拉度納,看這一部紀錄片就夠了。在2個小時的片長中,人們將看到這位足球少年如何成為天才,又如何跌入深淵。馬拉度納訴說著「足球是我的救星」。他用一己之力從15歲時就開始擔負一家八口的生活重任。
  • 用影像著史,佳能助紀錄片《中國》展現文化自信
    這是首部以「中國」命名並以5.9K拍攝製作的歷史紀錄片,是將長視頻精品化的一次重要嘗試。佳能(中國)有限公司為《中國》拍攝全程提供了EOS C500 Mark II、EOS C300 Mark III數字電影攝影機、Sumire Prime系列電影定焦鏡頭以及DP-V2420專業監視器等多樣化從輸入到輸出的影視設備支持,希望以影像技術優勢助力中國歷史文化傳承、彰顯文化自信的魅力。
  • 《中國》,一部值得安利的紀錄片
    看過不少紀錄片了,以「中國」為名的這還是第一部,光看預告就讓人很激動,看場景、製作、服化道感覺都很大手筆,希望這次能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回溯。行走天地間這就是最近最值得期待的紀錄片《中國》,難以想像,湖南衛視作為一家省級衛視是如何拿下這麼大的劇名。
  • 這部紀錄片,名叫《中國》
    中華文明 源遠流長 今日中國 從歲月深處走來 傳承軒邃的血脈 到底這是怎樣一部紀錄片,取名為《中國》?
  • 紀錄片《中國》12月7日正式開播——一場穿越千年的深度對談
    在《中國》中,其中的人物已經成為歷史長河中的星辰,而在現實中國,他們可以是每一個人。」《中國》總導演、總製片人李東珅從結構、講故事的方式及視覺呈現等3個層面,分享紀錄片《中國》用影像著史的感受。他坦言,如何講中國故事、如何構架篇章對創作團隊而言是一個考驗。在表現方式上,創作者選擇不同於以往的記錄方式,經過無數次打磨,不斷雕刻字句,力求最完美的呈現。
  • 紀錄片《中國》12.7正式開播_環球人物網 - 有溫度的人物網站
    在觀看體驗上,他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認為這是一部有文化門檻、需要歷史儲備的作品,也是一部能讓人汲取能量的紀錄片,召喚大眾從歷史學習,把責任、使命放到實踐裡面去。在《中國》中,其中的人物已經成為歷史長河中的星辰,而在現實中國,他們可以是每一個人。
  • 紀錄片《中國》的美學超越電視劇了嗎?
    2017年,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在央視一套播出時,央視紀錄頻道同期排播了一部歷史紀錄片《喋血長平》。在《大秦帝國之崛起》中,主創用將近10集對長平之戰前前後後進行了全方位的表現,佔全劇四分之一的篇幅。
  • 最好看的中國野生動物紀錄片,我居然看哭了
    本文圖片及視頻截圖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羅小朵朵 / 文最近宅在家,和孩子一起看完了紀錄片《未至之境》。想不到一部講述動物的紀錄片,竟把我看哭好幾次。淚目中,我想起了這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紀錄片《中國》開播即火,導演說:我是中國歷史門下走狗
    一部正兒八經地講述中國歷史的嚴肅紀錄片,竟選擇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首播,你會懷著期待和好奇馬上追看,還是遲疑片刻,打算先看看各路評價再說?一向習慣只在芒果追綜藝和偶像劇的我,聽到這個消息也有點懵,但一查幕後製作班底,心頭疑慮便打消大半。
  • 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解說詞大賞
    《中國》的開篇,就用了《春秋》給觀眾展示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世紀會面、一次飛揚激昂的思想碰撞、一場奔走疾馳的為民呼告。雖然孔子直至行到水窮處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然而他的思想卻穿越了千年,直至現在還給予當代人以滋養、以啟迪。
  • 網友腦洞大開 為中國火星車命名 敢探號、大陀螺、風火輪?
    猶記得嫦娥四號探測器帶到月球背面的兔子,最終通過全球徵名,被命名為「玉兔二號」。如今,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全球範圍內的火星車全球徵名活動,正在百度APP內獨家舉行。如何參與徵名活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