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安
近期,
姐姐們仍在「興風作浪」,
依然緊緻年輕的臉龐和凹凸有致的身材,
讓無數人驚呼「姐姐們也太美了吧」
而就在這個時候,
一條#大學男生直播搭訕並侮辱女生#的話題
突然被頂上了熱搜。
侮辱女生的什麼呢?
侮辱女生的身材。
故意挑釁、嘲笑女生身材,
這類事件好像是屢見不鮮,
但看到評論裡也都是些「見怪不怪」,
她姐就有些毛骨悚然了。
調侃也應該事件雙方都覺得有趣才叫調侃吧?
正常的評論不應該都在理性的評判男生的言行嗎?
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
熱評前二都是這種不以為然、「見過大世面」的言論
「直播平臺不都這樣嗎?有點胖的女生被說成坦克已經是一種風氣了」
「那女的本來就胖啊,男生又沒說錯」
「直播都這樣」「這是一種風氣」
「胖女孩被叫坦克很正常」
同為女生的她姐感覺有被冒犯到。
是「常態」所以就「一定正確」嗎?
又是什麼,
讓我們對這種事「見怪不怪」了呢?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無論是身材羞辱、外貌羞辱,總的來說都是一種對美的扭曲追求。
2019年,
奧地利當地的一家報刊發表了一篇題為,
「我們已支離破碎」的文章,
曝光了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芭蕾舞學院的學生,
所遭受的身體和精神虐待。
這所被稱為是:「世界芭蕾舞者的搖籃」的芭蕾舞學院,
延用「19世紀」方法來訓練學生,
使學生身心備受摧殘。
針對她們的身材進行羞辱性的人身攻擊:
「孩子們就像一件商品。」
「跳起來就像個黃臉婆。」
要求孩子們用抽菸來抑制食慾。
重則扯頭髮或毆打。
一些學生因此患上了厭食症或暴食症,甚至受傷影響芭蕾生涯。
此文一發,許多學習過芭蕾的網友卻都紛紛表示「正常」:
「我不能說我不會感到驚訝。
但這種現象在俄羅斯更為嚴重。
我小時候在芭蕾舞界長大。
我知道這個世界有多殘酷。
英國已經非常嚴格了,
但還沒有其他地方的一半。」
這種見怪不怪的「正常」,
實質上就是日復一日精神與肉體施暴的結果。
特別是一些打著「我這是為你好」旗號的施暴,
總是讓你的拒絕顯得那麼的「不知好歹」,
許多人也因此踏上了歧途。
今年六月份,
臺灣有一部討論度很高的影片被愛奇藝引進內地——《大餓》。
影片講述了一個胖女孩,被周圍的人逼迫減肥的故事。
光是看這一段預告片,
她姐就有一種反覆窒息的感覺。
女主阿娟作為一個有著210斤體重的女孩,
每天都在和身邊人的偏見作鬥爭。
學校裡的小孩子羞辱她是「大恐龍」,還朝她扔生雞蛋;
被猥瑣大爺襲胸還要被小區裡的人指指點點:
「怎麼會看上你這個死胖子」;
在家裡要面對愛美媽媽的循環嘮叨;
明明以為要陷入熱戀擁抱幸福,卻被男生一口否定……
比起周圍人嘴裡說的「不自律」「大恐龍」,
阿娟更是個優秀的廚師、溫柔的老師、健康的女孩。
但因為「胖」,
這些優點好像都變成了透明的。
最終的阿娟還是妥協參加了健身房,
本以為是遲來的輕鬆,
殊不知,
在這之後卻是又一場「槍林彈雨」。
大量的運動、不足的能量攝入,
阿娟的身體在承受了巨大壓力的同時,
還要受到教練言語上的羞辱和打擊。
「你希望別人選你,是因為你比較便宜嗎?」
在說出這樣的鬼話後,
教練還給出了激動人心的宣言:
「放心!我會和你們一起努力。」
「幫助你們成為一個更完美的自己。」
「更完美的自己」
最後的阿娟,
就是為了達成這個目的,
躺在了切胃的手術臺上,
副作用是讓作為廚師的她失去味覺。
走到這一步,
「更完美的自己」已經不再是對美的追求,
而是一場全民pua、喪失自我的暴行。
不夠「完美」不代表「殘缺」,他們的看法也不能決定你的價值。
不講遠古的#A4腰#,
我們從最近火起來的#BM女孩#說起——
"BM"是一個來自義大利的少女品牌,全名叫做Brandy Melville。
這個品牌下的衣服,基本都是以短、小、緊為特點,
用以勾勒少女的曲線。
而「BM女孩」,
則是指一群將該品牌演繹得淋漓盡致的女孩。
這一類的話題,
在分享好身材的同時,
也讓一些人把它當風潮,
更有甚者把它當成判斷一個女孩美不美的標準。
「她太胖了」
「她太瘦了」
「如果你不在標準的體重身高上,你就……」
這種隨處可見的羞辱和所謂的標準,
讓」外貌審查「已經深入每個人的腦子。
甚至還有因為「外貌羞辱」,而狠心傷害自己的姑娘們。
這一條條新聞看得人膽戰心驚。
就連前一段時間大火的網紅辣目洋子和最近屢次登上熱搜的金靖,
也都或多或少的被網友攻擊過。
在一段採訪中,
辣目洋子曾坦言自己剛踏入這個行業,就被網友罵到哭:
看到下面這些評論,她姐也是忍不住皺眉頭,
「哪來這麼大惡意?」
這種「審查」就像是在給一個人的人生下了定論。
每個人的人生在他們看來就像是一張試卷,
夠「完美」就是滿分卷,
豐滿、單眼皮、小個子就是廢紙一張。
什麼樣的外表才夠「標準」呢?
這種價值論,是對女性甚至是對人類的物化。
說實話,
看到辣目洋子這張照片,
她姐只覺得愉快和眼前一亮。
不算大氣或精緻的臉,
不算單薄或健美的肢體,
即使是這樣「不夠完美」,
可她的笑已經足夠閃耀了。
一個人,人生價值的判定,是否取決於多數人的看法呢?
答案是否定的。
美國女歌手碧梨,
就因為總愛穿oversize的衣服出現在公眾的面前,而引發議論:
「不漏出來是因為身材太好嗎?」
「不漏出來就是胖的沒法看吧」
……
於是她在巡演邁阿密站現場,
用一段獨白霸氣回擊了長久以來的身材羞辱:
「你想讓我更脆弱,更陰柔?」
「我的肩膀、腹部、臀部冒犯到你了嗎?」
「是不是我的身材不如你所願?」
在視頻中,
碧梨退去層層外衣,最後講到:
「我的價值只基於你的看法嗎?」
「或是你對我的看法決定我的價值?」
「與 我 無 關」
事實上,
碧梨總穿oversize的衣服,
只是想告訴大家關注她的音樂而非身材。
而那些指指點點、閒言碎語更是與她無關。
現在,她還要告訴所有人的是:
「我的身體與生俱來,我的價值由我決定。」
從被「羞辱」到「符號化」的價值審判,是社會審美和認同感存在的「飢餓」。
「這種飢餓感,
是社會對於「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群體的不尊重。」
就比如,下面這個幾乎人人都見過的「激勵」壁紙: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賈玲胖胖的身材是笑點。
周冬雨的瘦小是不性感。
趙雅芝的皺紋是人老珠黃。
二三十歲的女生被要求身材凹凸有致,幼態或性感;
四十歲的女星被要求營造「少女感」;
五十歲的她們一定要皮膚緊緻否則就是年老色衰。
現代幾乎全年齡段的女性,都把「保持完美」當做一生的事業。
而看到最近大火的《乘風破浪的姐姐》裡的各位姐姐,
我們也會說,時光好像從來沒在她們身上留下痕跡。
但你要知道,
那是她們節食運動、注重保養,
日復一日才達到的結果。
想一想,
姐姐們辛苦維持「少女感」「年輕態」,
又何嘗不是大眾眼光的「功勞」?
再回到我們最初的討論:
#大學男生直播搭訕並侮辱女生#
在引起爭議後,這位男生馬上寫信公開道歉:
本以為這件事就到此為止,
哪知道這男生還有自己的「心裡話」要說:
看了這位男生的「心裡話」,
加上評論裡支持的言論。
除去感到匪夷所思後,
她姐也明白了這種評判別人的觀念,
和對女性的「身材羞辱」,
不是一次「手寫道歉信」就能糾正的。
所以,
這場「boby shaming」的停止,
還需要你我長久的努力。
「改變這個世界很難,不如先改變自己」
也許這句話也有對的時候:
與其在別人「這樣的你才更完美」的「善意」裡痛苦,
何不站出來,把審美先還給自己?
(從古至今對女性審美的變化)
回顧《大餓》最後的結局,
喝醉的阿娟看到了減肥海報上女孩的幻影,
那女孩在阿娟身旁微笑甜美的說:
我來幫你成為更美好的自己。
那扎眼又擾人的「更美好的自己」彷佛成了夢魘。
阿娟抄起酒瓶,撲了上去。
一場惡戰後,阿娟好像鬆了一口氣一樣,說:
「我去你媽的,更美好的自己。」
「更美好的自己」
說得沒錯,
減肥、瘦身是能讓一個人變得更美好,
但這一切的美好,都是從「欣賞自己」開始的。
世界是多彩的,
而組成世界的正是一個個不同的我們啊。
你不必再忍受別人言語的暴行,
卑微的以埋葬自己來祈求認同感。
當對美的扭曲追求深入骨髓,
憑藉外貌給女性劃分三六九等的概念紮根在人心裡,
一場全民行動的pua,
就已經滲入了我們的生活,
妄圖綁架我們的身體和生活。
而對你我來說,
不如就先從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開始。
不顧一切地愛自己,
才是多彩人生的開始。
不顧一切地愛自己,
才是多彩人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