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東方版的《紐約生活指南》正在深圳真實上演。各大論壇中,各種「省錢秘笈」成了最受歡迎的帖子;商家68小時不間斷打折購物,一度讓步行街東門老街成了不夜城;而各種團購、打折、優惠的信息、海報成了深圳主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恨不得「非折不買」。而當下深圳主婦們最新的省錢秘笈,就是到一河之隔的香港購物。
在深圳工作的李小姐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去香港。以前,她買的東西大多數是幫朋友帶的化妝品、電子產品或者燕窩等名貴食材,但最近,她從香港帶回的都是些日用品。「發現香港的有些東西比深圳便宜,而且還更好用」。李小姐常用的一款洗髮水,家庭裝的1000毫升香港售價折合人民幣才34元,而深圳超市裡要50多元;另一款常用的大陸產牙膏,深圳賣15元,香港折算下來僅13元,而且分量更多。
李小姐每個月因為公務需要往返香港多次,正好順便帶回一些日用品,這種「在深圳賺錢,到香港花錢」的生活模式讓她很享受。「我買的大多是進口貨,但是支付的卻是深圳的平價,即使偶然有內地產品,也比從內地買便宜」。
不僅李小姐,全職太太潔兒也打起了到香港購物的小算盤。她年初辦理了一籤多行去香港的證件後,對香港的購物場所更加熟悉了。上水、銅鑼灣、旺角都是她常去的地方。「總不能天天買手機和燕窩吧,後來發現也有不少商場的日用品更划算,質量更好,用久了也就成了依賴,比如沐浴乳和醬油。現在連衛生巾、棉籤都買品牌貨,襪子、內衣,成打成打買。」
隨著物價的上漲,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瑣碎但卻事關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從生活的後臺走到了新聞前臺。11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10月宏觀經濟運行數據。其中,10月CPI同比上漲4.4%,創自2008年10月以來25個月的新高。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0.1%,為CPI上漲「貢獻」了74%。在深圳,福田區一位主婦11月12日發現,超市雞蛋的價格已是9.9元一斤。
「積極主動地想辦法把生活成本降下來」,李小姐工作8年,但工資一直沒有提高,她覺得,即使不能跑贏通脹,至少也要「海囤」自救吧。
中英街火爆 催生新職業
「突然間就火爆了,前期沒有一點預兆」,在深圳與香港的界街——中英街上,「實惠百貨」的老闆周六早上10點半就開始補貨了。人來人往、熱鬧不休的人流讓這個小店內人頭攢動。「兩天前剛補了十多箱奶粉,今天又斷貨了」,老闆的臉上洋溢著笑容,插空跟記者說一兩句話時,手裡還不停地忙著。
原在店內的收銀臺現在已經挪到百貨店外,幾臺收銀機一字排開,收銀員手腳麻利地收錢找錢,但購物籃子還是排起了長龍。店外,買東西交款的幾乎都是清一色的主婦。
經歷多年的沉寂和衰落後,中英街再度火爆了,沒有任何徵兆。駐守中英街的廣東邊防六支隊十三中隊指導員王玉強告訴記者,近一個月來,進出中英街的人數確實是上升了。「進出中英街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持有多次通行居民證件(黃證)的,一種是持有旅遊證件的,平時這種持有旅遊證件(藍證)的每天約1500人,但這一兩月上漲到3000多人。」
王玉強說,在這條僅230米長的街道上,一下子多了這麼多人。「為了應對這種新變化,我們增加了警力,進一步提高了驗證速度,但還是有些忙不過來。」
實際上,中英街購物是深圳主婦們省錢秘笈中的一個樣本。相比到香港購物的時間和成本,中英街購物更加方便和低廉,日用品平均價格比深圳低了近四成。去中英街所需不過10元辦證費和少許路費。去香港購物,除去一次20元籤證費,每次進出香港還要60多元的交通費,通關時間和體力耗費更多。既然中英街所售商品和香港一樣便宜,那麼選擇中英街便順理成章了。因此,中英街再度火爆不過是深圳人香港購物潮的一個縮影,更是「漲」潮之下的無奈浪花。
主婦們的新煩惱是,因為去中英街只能一天進出一次,每次買的東西太多了,一下子拿不了。於是,百貨店外,還催生了一個新職業——俗稱「跑橋頭的」。買了東西拉不走的可以僱請一個板車拉到關口,一次20元,有的人還能幫你把貨帶出關口,省下稅金。
阿蘭就是跑橋頭中的一員。只不過,阿蘭的「跑功」還多了些「技術含量」。身穿一件夾克衫、牛仔褲,斜背一個仿LV的斜挎包,看上去頗具現代感的阿蘭卻戴著一頂廣東農村婦女幹活時常戴的涼笠,身邊放著一副挑擔。
阿蘭專門為沙頭角附近的一家士多店供貨。士多店經營的主要是港貨日用品,進貨渠道之一就是中英街。從去年開始,她定期來中英街掃貨,對街中的百貨店和價位了如指掌。「告訴你,你不要買那些針織品、服裝什麼的,又貴又不好,要買就買點日用品帶回去。」阿蘭跟記者拉開了話匣子。
這三個月,阿蘭幾乎每天都到街上來進貨。她集中購買的香港方便麵、公仔麵、進口洗髮水、奶粉、紙尿布,都是熱銷貨品。阿蘭手持的是黃證,每天都能進出,三個月的辦證費用是1000元,折合到每一天正好是10元錢。「跟你們深圳戶口進出一次的辦證費用一樣」。但越來越高的貨品差價賺取的利潤讓這10元成本錢顯得越來越微不足道。
「只是每天帶貨只能帶3000元以內的貨品,超出的部分是要交稅的,普通遊客的免稅額度就高得多」。為了省下稅金,阿蘭想出了新招,儘管辦法有些違規。她在街上攔下遊客,請他們幫忙帶貨,每帶出一次貨,給對方一點飲料作為酬勞。
深港物價倒掛能走多遠
「深港兩地確有部分商品出現物價倒掛情況。」渣打銀行亞洲區經濟師劉健恆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香港物價比深圳便宜,主要原因是自10月以來,內地的大米、麵粉、砂糖、肉、蛋、奶與食用油等食品先後快速漲價。而香港日用品和食品絕大部分依賴進口,進口渠道廣泛,不只來自內地,因此並未見到明顯的價格上漲。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樂正也認為,內地商品有進口關稅、增值稅等,而香港是自由港,免稅政策造就了香港進口商品相對低廉的價格。特別是今年以來與美元掛鈎的港幣相對貶值,更使得香港市面上許多進口產品在無形中降價,刺激了內地人赴港購物的熱情。
據了解,一些產自中國內地的商品到了香港反而售價比內地還便宜,原因是香港在平抑物價方面有一套獨特的機制。比如香港市場的蔬菜由內地供應,加上運輸、關卡等,價格本應比內地高出許多。但香港早在1946年就成立了蔬菜統營處,統一管理香港的蔬菜供應。特區政府也規定蔬菜統營處為非盈利單位。市場管理僅收取較低的服務費,還要將其中一部分反饋給市場;此外,香港市民有較為成熟的消費理念,不輕易跟風、囤貨,也使得賣方市場難以形成。
但樂正也認為,深港物價倒掛是否真的像媒體爆炒的那樣,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還有待探討。「香港的某些商品價格比深圳低,這是一直就有的事情,並非現在才發生,很早以前香港雞蛋就比深圳便宜。」
本報記者探訪深港兩地物價,也有相同感受。深圳市民小惠最近一次的採買清單中,有一些物品的價格還是香港高於深圳。比如一款100粒的維他命片,香港售價為155元港幣,同樣的貨品,深圳各大藥店售價均為105元人民幣,即使有匯率的因素,兩者相差也有30多元。另外還有紙巾,香港售賣的手帕紙巾(18小包裝)一袋16港幣,折合人民幣一包7毛錢,但在深圳,比較中檔的超市中就可以買到5毛錢一包的手帕紙巾。再比如8片裝的一款衛生巾,香港售價15元港幣,折合人民幣12元多,在深圳僅售10元。此外,豆豉鯪魚香港13港幣,深圳7.9元。
記者在中英街探訪時還發現,不少顧客對放在自己購物籃中準備結帳的商品,在深圳是什麼價格並不了解,而是覺得應該也差不了多少,但大家都說這裡便宜,就來這裡買了。
有業內人士表示,香港批發商敏感度極高,本地消費能力強勁。港幣如果持續貶值,購買進口貨物的成本也將上升,通脹將無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