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遊三故地
貴陽觀山湖野鴨塘、金華湖、百花湖
文丨劉福林
1968年9月,我從水利電力部長沙電力學校畢業,被分配到今觀山湖區所轄的百花水電站就業。可以說,金陽新區是吾鄉。最近,在觀山湖區成立20周年之際,我特意重遊了野鴨塘、金華湖、百花湖三故地,撫今追昔寫下這篇「遊記」。
百花湖錦上再溯文史花
百花湖就是百花水電站的蓄水湖,如今在新建觀山湖區的太平盛世中,越變越漂亮了,可以想像她的前景還將更加輝煌燦爛!在瞻仰她的今天與未來的同時,作為一名文史關注者,我卻職業性地「向後看」,津津樂道地追溯起她的歷史來。
在湖濱雲歸山脈末端的九裡箐半山腰,至今還殘留著一座破敗的古廟——靈永寺。據《清鎮縣誌》記載,此廟「始建於明初」,清康熙、乾隆年間曾因火災幾次燒毀,又幾次重修,民國十九年(1930)又作了最後一次重修。廟中還保留著一塊殘碑,碑文可辨認的字跡有:「皇太孫建文帝避難此間」「肇錫以名」「蓋謂神靈地靈人亦靈也」「修廟紀念皇避難」等。
湖濱將軍山下的古鎮朱昌,城堡建於明崇禎十一年,「工甚堅固,周約四裡,東西二門」,城內建有多座廟宇、祠堂、亭臺樓閣,文物古蹟頗豐。明代此地曾出過一位浙江金衢道黃金鐘,政聲斐然,《貴州通志》對他作有詳細記載。清代,此地又出一傑人黃卓元。據清道光《安順府志》記載:黃卓元少年寄學安順,中舉人、進士,進翰林院編修,後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充國史館功臣纂修官、文淵閣校理、雲南四川鄉試正考官、江西學政等要職,老年致仕,曾主講於貴山書院。此外,在湖水所淹的姜家堡,還有一位叫丁澤安的學士,數十年寒窗苦讀古書經典,著書《自得齋易學編》等,刊行於世,被朝廷賜予「內閣侍讀」稱號。
湖畔茶飯寨的一個半島上,至今還殘留著一個古屯堡,為當年朱昌堡一帶的封建地主勢力所修築,用以對付清鹹同年間轟轟烈烈的何德勝起義軍。屯堡現尚存完好,用石塊砌成,十分堅固,方圓一裡許。屯堡之內,有一個比較精緻的方形石質臺狀建築,可能是作戰指揮機構所在地,後來成為紀念、祭祀性場所。平臺上的建築物現已無存,但臺前還完好無損地樹立著一塊石碑。這是後人為紀念前人,於光緒二十一年(1896)所立,字跡還清晰可辨。碑文描述了當時的戰事狀況,從一個側面印證了起義軍攻城略地的行蹤。
湖中還淹沒了一座古橋——五裡橋。這座橋為石橋,系明天啟二年(1622),水西安邦彥叛亂攻打貴陽城時,為方便運輸,令兵勇自鎮西衛(今衛城)運來方石而建成。清鹹同年間,貴州爆發了長達十年的號軍農民起義,即劉儀順領導的白號軍起義和何德勝領導的黃號軍起義。何德勝領導的黃號軍,為攻打貴陽,在貴陽西北郊區及相鄰各縣迂迴徵戰了多年。在朱昌堡、五裡橋一帶,起義軍與官軍交戰多次,留下許多悲壯慘烈的故事。在起義爆發的中、晚期,清廷從湘軍、川軍中調兵遣將,入黔圍攻起義軍,戰爭進入了最殘酷的階段。同治三年(1864),貴州提督趙德光親自率領一支實力強大的官軍,在朱昌堡追剿一起義軍分支,在五裡橋西頭追上,兵刃相向。因兵力和武器懸殊,起義軍慘敗。後來起義軍在清鎮蘆狄哨復仇,斬殺了貴州提督趙德光。這座古橋留下了明代安邦彥反叛朝廷和清末號軍起義的歷史記錄。
湖濱還保留著一處抗戰時期的文物遺址,即1942年,當時的「國立第一華僑學校」為躲避戰禍,暫遷到此地教學。今人在此地高高樹起了「國立第一華僑學校遺址」紀念碑。
以上這些文物古蹟,作為一筆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正得到保護、開發、利用,有望成為一處處文化含量高的旅遊景點。
三百八十年後的野鴨塘
在2001年前,烏當區的野鴨鄉有一口山塘,叫野鴨塘,它由一個窪地自然形成,水面較寬,中部較深,純淨清幽。其四周地勢較高,自然水皆往塘中流,高處的地下水也往塘中滲。但此塘沒有出口,多餘之水可能從地下伏流而去,成為小車河的北部源頭,因此永遠不會「水滿為患」。只見水入而不見水出,所以塘水四季不枯。過去這一帶人煙稀少,較為荒僻,所以鳥獸興旺。塘水中繁衍著魚、蝦、黃鱔、泥鰍、青蛙等水生生物;塘邊及淺水處長滿了水草,因而野鴨成群,在塘中捕食、戲水,掀起漣漪,使山塘顯得生機勃勃,所以古代人們根據這一特色,把這個山塘取名野鴨塘。
三百八十多年前,野鴨塘就以其神秘感吸引了五十多歲的明代地理學家、文學家徐霞客反覆來這裡作過仔細的考察。估計他懷著濃厚的興趣,在這一帶往返轉悠了好一陣子,因此他在遊記中的記述描寫,前前後後總是又來又去。他寫道:「……轉前隴之嘴而西,又經下洞前麓,皆水草沮洳,東與野鴨塘相連,而此即其上流也。忽聞水聲潺潺,自下洞前石根透出,歷沮洳之塢,而東瀦於野鴨塘者也。」在這裡他描繪了野鴨塘的位置及水路的來龍去脈。而在此記述之前,他對野鴨塘的情形作過較具體的記載:「……又二裡,遂西過野鴨塘。有堡數十家,在南山下,其前有塘瀦水,直逼北山,然東西皆高,不知從何而洩,即所謂野鴨塘是也。」其中「有堡數十家」之處,大約就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野鴨鄉政府所在地的古民居點。「東西皆高,不知從何而洩」,說明這個山塘只有進水,而無排水之處。這正是喀斯特地貌上常見的「漏鬥」「落水洞」「地陷窩」之類的狀態。
當今城市拓展,舊城改造,舊村搬遷,此地已經「舊貌換新顏」。上世紀50年代,塘邊誕生了一所貴州第二工業學校,野鴨塘被保護利用成了校園的景觀。學校停辦後,上世紀70年代在校址上又建起了一座郵政機械廠,後幾經更名成了郵政汽車廠,改革開放後再次改成了貴陽普天信息產業集團公司。尤其是自2001年起,貴陽市開闢金陽新區,野鴨鄉從烏當區劃歸金陽新區,這個公司又改成了貴陽普天物流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野鴨塘在這些「千變萬化」的社會變革中,周圍的山丘被平削,坑窪被平填,建起了廠房和職工住宅、生活服務設施等,水塘沿岸修起了亭臺樓閣和迴廊曲橋,種上了楊柳花草,從而進一步美化成為一處優美的家園景區,供附近職工和居民休閒、散步、垂釣。這個從蠻荒中走來的山塘,如今自然人文相融,變成了人們幸福的樂園。如今要是有人翻開《徐霞客遊記》,想要將三百八十多年前所記之物一一對號,恐怕就難上加難了。
從徐霞客先生為之留下文明的痕跡算起,三百八十多年後的鴨鴨塘在人類文明進步的薰染中一步步提升著她的價值,如今在觀山湖區瞬息萬變的發展中,它即將為人類文明奉獻自己的全部,造福於這一方百姓。雖然它即將安然消失,但這裡的人們不會忘記它的歷史和變遷,野鴨塘這三個字仍然作為一個公交車站的站名和當地街道的地名而長期地存在下去。
金華湖「野湖」變遷的歷史
經過深入採訪,我得知金華湖是很有資歷的。它早在解放前就沉睡在這荒山野嶺中了,只是尚未發現準確的文字記載,據說它的水壩是數百年前修築的,只是人跡罕至而荒廢了,連名字都沒有,1959年金華勞改農場設在這一片荒野,農場建在湖濱,這一大片荒湖才得名金華湖。它被圈在金華勞改農場內,當年的農場管理者看中了這一片天然的山水風光,又順便修建了沿湖簡便道路和幾個亭子,供管理人員業餘休閒、散步、垂釣之用。因為此湖封閉在勞改農場內,很少有外人隨便來旅遊,只有一些上級官員時不時地來此地觀景釣魚,因而比較蕭條、冷清,「藏在深閨少人識」。
觀山湖區開發建設後,金華湖的發展機會來了。管委會規劃將北面的觀山水庫和南面的金華湖連成一整片湖區,建成了一個佔地5500畝的生態體育公園,園內林木茂盛,鮮花繁多。由觀山湖和金華湖組成的生態溼地水體,常年保持均衡水位,一年四季碧水漣漪,是貴陽市的城市「綠肺」。經過一番全方位多角度的「精加工」,沉睡的金華湖被建設者喚醒,品位已大幅度提升,正以青春的魅力展現在遊人眼前。
以前的農場場部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初,因為當時中國和蘇聯關係友好,提倡向蘇聯老大哥學習,所以場部是清一色的仿蘇建築。在公園改造中,建設者有意識地保留了原有的蘇式建築,但適當進行了修飾、加工和包裝,使之更為完美,更具歐式建築風格。
沿湖的道路全部塑膠鋪墊,適合散步,道旁還延續了自觀山湖而來的健走道路,為鍛鍊身體的市民提供健走跑步的方便。市民可在這條健康之路上跟隨時尚的健身潮流,以新時代的生活態度,走出健康,走出新生活的意義。
在南面湖堤旁邊的湖濱,新建了一個「從碧園」,園內種滿了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花卉,其間鋪有曲徑,建有迴廊和亭閣,好一派園林風景。遊人可入內遊園、賞花、拍照、休息,別有風情。
在北部湖濱,還有一片被綠林環抱的「幸福廣場」。它敞開胸懷,包容著歡樂與幸福。遊人們成群結隊在這裡輕歌曼舞,跳出時代的多姿多彩,唱出生活的甜美幸福。
湖中和湖濱還建有亭臺樓閣,其中滄浪亭是上世紀50年代建成的木結構六角攢尖重簷亭。修建公園時該亭只剩殘簷斷壁,現已「修舊如舊」,完全恢復。在碧湖的映襯下如詩如畫,情侶們在其中無憂無慮地牽手漫步,享受愛情的美滿與和浪漫。
湖堤過水的拱橋是仿照杭州西湖而建的,加上滿湖的碧水漣漪以及湖濱的綠蔭、樓閣、曲徑,頗有杭州西湖的韻味。
是觀山湖區的建設者讓金華湖煥發出了青春和芳華,使她走出深閨,以嶄新姿容,向人們展示著自己的美麗風採。
來源丨貴州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