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愛情是不受年齡限制的,此言不差,可任何事物又不可能離開外部的環境獨立存在,愛情也是依然,自古以來男女結合幾乎都是適齡婚配,已成社會主流和人們的共識,也有些男女結合年齡差異較大,但與適齡婚配相比數量畢竟有限,在這種現象裡,大女人與小男人的結合數量相對就更少,對於這樣的結合不做評說,因為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那麼大女人與小男人真的合適嗎?有兩個「坎」,如果能跨越也就沒什麼特別的了,像法國總統馬克龍就是典型的代表和例證。
第一、生理的「坎」
任何現象只要能夠普遍存在並為人們所接受,就說明有一定的道理和合理性,像適齡男女婚配之所以成為社會的主基調,那麼一定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以及各方面積累的經驗中發現,適齡男女無論從各方面都是非常相似或接近,有很好的同一性和適配性,這樣二人結合差異性就少,易於磨合與適應,從而關係容易和諧相處,所以才成為一種被人們認同的最普遍的社會現象。
而年齡相差懸殊較大的男女結合,就不具備這方面優勢,差異是明顯存在的,撇開不同時代人的觀念、意識、模式等方面差異不說,但說生理因素的差異,對於年齡差距大的婚配男女就是一個考驗,同時也是一道「坎」。
現在就拿大女人和小男人的婚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姐弟戀」來說,從生理上講,女的發育的較早並且較快,而男的發育晚且緩慢,生活中就有「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老人家」之說,這就註定了男女成長發育特點的差異性。
如果本身男女年齡懸殊較大,女性比男性年齡大的多,那麼這種差異性很快就會體現出來,而且會表現的明顯和突出,起初剛結合時,看上去可能只是「姐弟戀」,倒也影響不大,無啥大礙,但是這個周期很短、時間非常有限,只需要共同生活幾年,加上家庭生活的磨礪,區別就明顯顯現出來了,此時就可能被人看成「母子戀」了。
既為「母子」,可想而知兩人之間的區別和差異會有多大,不言而喻,此時「風華正茂」的你能坦然平和的與一個「風燭殘年」的老嫗生活嗎?此時很多問題和矛盾就會顯現出來,有許多東西就變得無法面對和接受,而且也很難適應,對於當事人而言,無疑就是一個考驗,一道坎,如果能忽略這一切,面對事實接受現實,那麼會平穩過渡,否則的話婚姻就易出現問題和波折。
第二、世俗的「坎」
大女人和小男人的結合,除了要面對和跨越生理差別這道「坎」,另外就要應對的是「世俗」這道無形卻強大的力量,這是一個繼生理差別這道「坎」後的另一個更難以逾越的「坎」,因為面對生理差異這道「坎」,只是當事人自己要去面對適應,雖是不小的考驗但難度不大,而應對「世俗」這道「坎」因為涉及的是周邊的人和環境,這個難度就較大了。
因為每個人都少不了要和外人接觸打交道,也離不開所處的周邊環境,而在生活中大家都只對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認同接受,而不合常規的現象一般都是否定和拒絕的,而中國人在這方面表現特別明顯,而且還特別喜歡幹預和參合與自己無關的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好事」,喜歡用自己的認知標準去約束和要求別人,一旦與泛眾的行為不符,就會受到別人的「好心」幹預,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裡要承受的壓力是很大的,不妨我們就看看兩個個例子。
曾有一朋友喜歡上一個比自己大八歲的女性,兩人到是兩相情願、兩心相愛,結果遭到家裡和親朋好友的強烈反對,甚至父母下了最後通牒,如果和這個女的結婚,就和其斷絕父子關係,但是經過兩人的不懈努力,耗時近四年,父母最終妥協讓步才終於走到一起,但是夫妻一起參加社交活動時,常會受到人們異樣的目光和品頭論足,以及常常會出現的誤會,於是兩人極少共同外出。
還有一對男女,兩人年齡相差一輪,女的比男的大整整十二歲,但是二人在一起相處久了卻相愛了,這在世人眼裡認為是不可理解之事,但是二人卻「王八瞅綠豆,對上眼」了,兩人相約不管也不怕世俗,只要相愛就行,結婚之後倒也過得還算恩愛和睦。
但幾年過去,隨著家庭的操勞,妻子看上去明顯的比老公蒼老,這時候最尷尬的就是兩人外出,受各種猜測探究的目光,聽到各種議論是少不了的一個環節,起初他們並不在意,可聽的越來越多時,難免會心生芥蒂,於是儘可能不一起出現在公共場合,除此之外,常會遇到日常一些誤會帶來的尷尬和難堪。
比方說不知道二人關係把角色搞錯的詢問,以及更多的不知情的「昨天我看到你和你媽一起上街了」、「剛才你媽找你了」這樣的聊天等。尤其時間的推移,丈夫看著滿臉皺紋、頭髮開始稀少變白的妻子,再看到別人的嬌妻時,才感到「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尤其是「正當年」的自己時常和一「老太婆」廝守一起,心裡特別不是滋味,最後由於不斷出軌被妻子發現,兩人婚姻破裂,分道揚鑣。從這兩個事例不難看出,在現實生活中要想突破環境的影響以及擺脫世俗的幹擾,難度是挺大的。
大女人與小男人真的合適嗎?這兩個「坎」只要你能過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