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生活中,我們總是在問,什麼樣的父母才算是好父母。這個問題很難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是,從父母的一言一行中,我們卻能產生深刻的感受。
01彎腰下水撈玻璃渣,站起來是好爸爸
11月3號,江蘇宜興的顧先生帶著孩子在小區池塘邊玩耍,2歲的小寶寶失手把玻璃瓶子打碎在池塘裡,接下來爸爸的舉動引發了網友的狂贊。
這位顧爸爸竟然赤腳下水,認認真真地將一片片玻璃都撈了起來,顧爸爸說:「這裡會有保潔阿姨來定期打掃,也會有一些小孩子來玩,所以必須要收拾好,同時也是想讓自己的兒子知道,雖然說有些事情不是自己故意搗蛋去做的事情,但是如果會對別人造成傷害的話,就要負責處理。」
網友直呼:「這就是以身作則,能立榜樣的好爸爸!」
親力親為,就是為了給自己的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2歲的孩子已經有了模仿意識,雖然他還不懂很多大道理,但是下一次有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他就會像他爸爸一樣,為自己過失負責,這是爸爸教育的成效,也是一位好爸爸的榜樣的力量。
02榜樣實驗:想要什麼樣的孩子,你就先要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顧爸爸的做法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有很成功的教育意義。但是,也有些人覺得,這不過是作秀罷了。告訴孩子怎麼做就可以了,何必還親自這麼做呢?孩子那麼小也根本不懂,不過就是為了博眼球罷了。
那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榜樣到底 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如果可以,那又為什麼真的能起到教育的成效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實驗。
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在創立社會學習理論的時候做過這樣一個驗證實驗。班杜拉找了66位四歲的小朋友,首先讓他們玩一個叫滾球的遊戲,獲得一些現金兌換幣,然後把他們隨機分成四組,進入四個房間。
進入房間之後,他們有十分鐘的時間去思考,是否將手中的現金兌換幣捐獻出去,同時四個房間裡有四個成年人,他們手裡也有一些現金兌換幣。
在所有小朋友進入房間之後,
一號房間的成年人會什麼都不說,直接就把現金兌換幣放進募捐箱;
二號房間的成年人同樣什麼都不說,但是他不會把他的現金兌換幣放進募捐箱;
三號房間的成年人會對孩子們說,做人要為自己著想,自己才是最重要,但從行為上,他會把現金兌換幣放進募捐箱裡;
四號房間的成年人會對孩子們說要把自己手裡的現金兌換幣全部捐獻出來,實際上他只說不做,並不會把自己的現金兌換幣放進募捐箱裡。
十分鐘後,實驗人員統計結果顯示,一號和三號房的小朋友捐獻現金兌換幣的比率比二號和四號房的明顯高得多。
分析實驗結果,我們能夠得出的結論是:口頭的帶動作用不及行動的帶動作用,三號的房成年人口頭上說著不捐,但是實際上他捐了,於是三號房的大多數小朋友們也跟著捐了,四號房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房間裡的成年人,不管出於什麼目的,用怎麼樣的行動做出了捐與不捐的行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朋友去做決定,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榜樣的力量。
小朋友會以身邊的成年人為榜樣,模仿他們的行為方式,觀察他們的行為習慣,然後在周圍環境的強化之下逐漸形成出自己的行為習慣。在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當中,這個過程也被稱之為性格養成。
03 如果父母無法成為榜樣,對孩子成長有什麼壞處?
在孩子的性格養成過程當中,父母起著極其重要的榜樣作用。如果父母沒有辦法成為榜樣,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首先,影響孩子的日常行為
國外的媒體曾經出過一支公益廣告勸導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作用,一分鐘的公益廣告裡出現了很多個成年人的不文明行為,比如說隨手丟垃圾,隨地吐痰,心情不好的時候隨意破壞公共或是他人財產進行發洩,侮辱別人的勞動成果,謾罵他人,對別人豎中指,家暴等等。
而所有的這些行為由成年人做出來之後,他們身後都會有一個小朋友做出和他們一樣的行為。正如廣告結束語所說,「children see, children do.(孩子會模仿大人做出一些他們看到的行為。)」
如果父母給孩子做了一個壞榜樣,那麼,孩子很有可能也會成為這樣的人,因為這些都是父母以身作則教的。
中國有句古話叫上梁不正下梁歪本身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其次,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
江西揚子晚報曾經報導過一則新聞:有一個小男孩放學之後總是到附近的便利店裡偷偷拿起店裡的雪糕撕開舔兩口,然後就快速放回去,裝作什麼事都沒有。
小男孩衣著名牌,模樣光鮮,也不像買不起雪糕的樣子。民警在調查的時候,同班同學還說小男孩會經常請大家吃雪糕,家裡很有錢的。
而在民警的再三詢問下,小男孩才向民警說出了真相,小男孩說,因為自己的媽媽不開心的時候總喜歡去超市裡捏方便麵,捏碎但是不買,所以自己不開心的時候就會去便利店裡舔幾口雪糕,而自己也不會花錢買。
父母的壞榜樣會影響孩子的心理行為,他們很多時候對這個世界的模仿,其實就是在模仿父母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
如果父母遇事不想著解決問題而是追究責任,那麼孩子做錯事之後不會想著吸取經驗,而是想著如何去推卸責任,因為父母遇到事情的時候把責任放在了第一位。
如果父母總是孩子有一點讓自己不順心就動手打罵,那麼孩子以後和別人有了爭吵一定會先動手打人,因為父母用行動告訴了他們拳頭能讓別人閉嘴。
父母在孩子面前有了壞榜樣,孩子自己就會有樣學樣,不管是日常行為還是心理行為都會受到影響,父母的給孩子起了什麼樣的榜樣作用,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就會養成怎麼樣的行為習慣以及人生觀和世界觀。
04那麼,父母如何才能成為孩子的好榜樣呢?
俗話說:「人無完人。」所有的父母本身都不是一個全面完美的好榜樣,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去做才能變成一個孩子心裡好榜樣呢?
第一點,在日常習慣上立榜樣
著名作家泰戈爾寫過一個《男孩和小費》的故事,故事裡的男孩10歲,拿著爸爸給的硬幣去買冰淇淋,去到店裡共有兩種冰淇淋供他選擇,一種是35硬幣的,一種50硬幣的。
小男孩猶豫了一下,選了35硬幣的。等小男孩吃完之後,服務員收拾桌子時發現了桌子上留下的小費。
原來小男孩是有50硬幣的,但是為了給侍者留小費,他選擇了35硬幣的冰淇淋。
因為他的爸爸告訴過他,付小費是習俗也是教養,更重要的是,他從來沒見過爸爸不付小費的時候。
因此,他寧願選一個小一點的冰淇淋,也不能不付小費。這是父母一直在做的事情,因此他也應該去做。
而反觀我們現在有一些父母,上一秒警告孩子吃飯要專心,不要動來動去,下一秒就低頭刷起了抖音。這個時候,父母就給孩子做了一個壞榜樣。所以,榜樣的力量傳遞給孩子,不是因為父母跟他說了什麼,而是父母去做了什麼。
第二點,在日常行為中立榜樣
一位母親在書房創作,旁邊是她三歲的女兒,女兒先是自己玩了一會兒,後來媽媽手邊的白紙引起了她的興趣,咿咿呀呀的跑過去把白紙譁啦啦拋了一地。
但是,這位媽媽沒有說話,只是停下筆把紙張全部撿了起來放好,然後女兒又把紙張譁啦啦拋了一地,還發出哈哈的笑聲,這一次媽媽依然沒有說話,繼續把紙張撿起來疊好。
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女兒不斷地弄亂紙張,媽媽都是默不作聲去撿起來並且疊好。
到了第六次,女兒再一次弄亂紙張的時候,媽媽沒有動,女兒看著媽媽,然後自己跑過去把紙張一一疊好遞給媽媽。這就是美國著名作家斯託夫人和她女兒維尼弗雷特的故事。
孩子闖了禍,但是媽媽沒有急著責罵,而是用自己的行動去告訴孩子,應該用什麼態度去面對,用什麼方法去解決。
就像那位下水撿玻璃的家長一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告訴孩子,應該要為自己這種行為負責。這種無聲的行動樹立起來的榜樣力量會勝過一百句責罵的話。
第三點,在日常矛盾中立榜樣
戚薇在一檔綜藝當中談起自己的育兒經,她說女兒有一次很喜歡自己準備穿的一條裙子,她想要戚薇把裙子給她,但是戚薇拒絕了,跟她說「不行!這是我的!」
何炅當場笑翻,說:「不知道是怪女兒太成熟還是怪媽媽太幼稚。」
戚薇卻非常嚴肅地說,「不能因為我女兒小,就可以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我和女兒溝通任何問題都會把她當大人去看待。」
要裙子和不要裙子,這是戚薇和女兒日常的小矛盾,表面上是戚薇不夠成熟和自己的女兒志氣,而實際上是戚薇在立榜樣,她在用小孩子的形式告訴自己的女兒,我們都是平等的,小朋友雖然年紀小,但是她也是有自己的思想的,家長和小朋友溝通的時候,其實是兩種的思想的碰撞。
不僅如此,在矛盾之中,小朋友的情緒被喚醒,他們會對周圍的事物更加敏感,她們會更加關注父母的一舉一動,這時候就是父母立榜樣的好時機,因為不用你去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已經在你身上了,你只需要做好你想做的事情,一舉一動之間榜樣就能立起來了。
很多父母都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好管,說什麼都不聽。但是,孩子的問題很多時候只只是一個表面現象,而問題行為背後最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是父母,只有父母時刻規範自己的言行,成為孩子的好榜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讓孩子成為真正的「好孩子」。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籤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了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