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老藝術家發現日本給我們開了個詩詞大會。
在援助武漢的物資包裹上,日本人打出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標語;在援助湖北的包裹上,打出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的標語。
日本富山捐遼寧,打出了「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的標語。
還有日本舞鶴捐大連,打出了「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的標語。
△微博截圖
夠美的,捐贈之餘,還不忘搞文化交流。
其實不只日本,在疫情之下,許多國家的街頭、機場、商店、地標建築、甚至計程車司機,都打出了為我們加油打氣的中文字樣,比如泰國、多倫多、米蘭和阿聯。
只是奈何中文水平不夠,沒像日本那樣C位出道罷了。
△中文標語/圖蟲
其實,在世界各國街頭,一句短短的中文標語,也可以反映出很多東西。或是調侃,或是警告,或是拉攏,或是據為己用。
我們在旅遊時通常只顧著怎麼能深入地了解他們多一點東西,而忽略了街頭的中文標語往往也包含著大量的信息。
當中文標語出現在異域土地,在文化碰撞之下,也仿佛有了自己的性格,自成一套風格體系,也是我們了解他們的最近入口。
只要你仔細研究外國街頭的中文標語,就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現象——
南亞&東南亞
_
「土味」風中文撲面而來
_
如果要形容南亞和東南亞一帶的中文標語,只有三個字,驚驚地(怕怕的)。
因為你不知道自己將要走進的,將是義烏小商城還是溫州皮革廠,同套話術信手拈來,拿來即用,居然還好像沒有半點水土不服。
看了尼泊爾街頭的標語,你很快就會上頭:
「買吧,你女朋友高興,你就高興。」
「瞧一瞧,看一看,不要錢了啊」
「親,好東西,不坑爹。」
「神馬都是浮雲,價格才是硬道理。」
△尼泊爾的中文標語/Youtube
△尼泊爾的中文標語/Youtube
乍一看,挺粗鄙,但仔細想,話糙理不糙啊。
而且連我們的網絡俚語也學了去,放在他們身上,還真挺有內味的。
其實也不難理解,就拿尼泊爾來說,年人均國民收入只有960美元(2018年,世界銀行數據),而中國是其第二大旅遊客源國。
對於他們來說,沒有什麼比豎起一個通俗、接地氣的標語來吸引遊客,更靠譜的了。
△東南亞街頭/圖蟲
不過,說東南亞的中文「土味」,真不是什麼貶義詞,當他們用起來,反倒是因為結合了自身的特點,顯得有幾分可愛。
當你去泰國旅遊時,很大機會碰到導遊用一口「怪味泰普」向你介紹:
「來看一下,左(suo,三聲)邊第一個棵似(是)三(山)竹樹,立色(綠色)的似(是)芒果樹,外面的龍遠(龍眼)就似(是)你們說的貴遠(桂圓)。」
邊看邊說,還得加上語氣助詞和拖長尾音,味道才出來。
還別說,這口「歪歪的」中文,還挺上癮的。
△老藝術家給你們找了一個泰國導遊的視頻
這也不能怪他們,當本土語,遇上外來的英語、殖民語,還有華人移民的閩南語、粵語、潮汕話,匯聚成一體,就慢慢演變成這個樣子了。
所以,你也就不奇怪,為什麼當年那首《我們不一樣》會在東南亞火出圈,實在是土味對土味,扁擔窟窿插麥茬——對上眼了。
△東南亞版《我們不一樣》/Youtube截圖
美英
_
大膽活學活用,中文真香
_
而另一種來自美英的中文標語風格,就是大膽和硬核。
不同於其他地方,中文標語不是為遊客服務,就是為當地華人服務。他們直接大膽地把中文標語「據為己用」,並且一出手就是名人名言。
雖然文化圈層離得有半個地球那麼遠,但也不妨礙歪果仁對博大精深的中文的膜拜。
但有時萬一歪果仁Get不到精髓,就會產生一種微妙的化學反應。
今年1月20日,在美國佛吉尼亞有2萬多名民眾參與了抗議政府嚴控槍枝的遊行。本來一個好好的遊行,差點被幾幅中文標語一秒破功,上面寫著——
△美國人遊行用「中文」/微博
如果說第一句標語還能勉強理解,那第二句是什麼鬼?老藝術家仿佛嗅到了一絲「威脅」的意味??
不行了,我要上狗頭保命.jpg。
英國人在這方面,同樣佔據一片高地。
最近,英國正式脫歐。這場耗時3年半的大戲,以英國時間1月31日晚,首相詹森在唐寧街的一句「今天晚上我們將離開歐盟」最終落幕。
但老藝術家永遠也忘不了的,是現場那句中文——
當晚,有反脫歐的英國民眾在直播現場,用中文對著鏡頭口吐芬芳,還重複了數次,被不懂中文的主持人當場理解成,「看吧,現場民眾好興奮。」
對著不懂中文的主持人,老藝術家還真是愛莫能助。
所以說,奉勸各位歪果仁們一句,以前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現在是,學好中文,才是真正的走遍天下也不怕。
不然,你也不知道哪天會被博大精深的中文所捉弄。
對了,他們還喜歡把對中文的喜愛紋在身上,雖然有時並不知道自己紋的是什麼。
好看,這就完了。
△風格可謂十分大膽了/Youtube截圖
日本
_
保留了「禪意」的漢語
_
而要數國外最具「禪意」的漢語,老藝術家還是會把這個位置留給日本。
雖然可能有人會「切」了一聲,表示街頭的中文標語連倒裝句都不會用,又何來詩意,還信誓旦旦地甩了一張圖給老藝術家——
△廟宇外的「靜靜請進入」/微博截圖
靜靜是誰?恐怕是所有人都想思考的終極疑問。
這還不止。
當你走進便利店,一個個「有孩子魔芋」等著你,明明是「小孩子可以手持的烤魔芋」,卻寫成「驚悚名片」;
還有冷凍柜上放滿飯糰,旁邊寫著「我不能溫暖」,也不知道是飯糰不能加熱,還是說冷凍櫃不保溫。
△「我不能溫暖」/微博
這些自帶「萌新」風格的日式中文,就跟我們的街邊中譯英招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這也不妨礙日本在正事上的毫不含糊。
看似青銅的日本,在此次援助上把中文標語發揮出了王者水平:
「山川異域,風雨同天。」
這句話出自盛唐,當時日本長屋親王命人製作了一千件繡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源」的袈裟,贈給大唐高僧們。鑑真就為這句偈語所感悟,東渡日本,留下中日交流的佳話。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這句出自《詩經·秦風·無衣》,意思是「怎麼能說沒有衣服呢,我願意和你共穿一件袍衣」,結合全詩來看,這是戰士們慷慨、勇敢、互助的請戰書,放在此次疫情中看又怎會不令人感動呢?
△日本前首相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視頻截圖
很多人不理解:發展到現時,日語和中文已經是兩套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街上一個個「蠢萌」的日式中文標語就是最好證明,為什麼當漢語碰上了日本,還可以迸發出這樣的詩意呢?
除了我們在歷史上同屬於儒家文化圈層外,還與他們自身的文化和信仰有關。
日本人信禪宗。
其實,早在公元前一世紀,禪宗就隨佛教教義先傳入中國。但禪宗倡導「漂泊不定,走遍天下尋找禪意」的理念,不為當時的中國古人所喜歡。
後來,隨著大唐盛世的開放,禪宗傳入日本,並逐漸融合成一種內在文化。
△日本僧人 / 圖蟲
鈴木大拙在《禪與日本文化》一書中提到,「禪」對日本文化影響深遠,在茶道、劍道和日本俳句,以及日本人講究的物哀、幽玄、侘寂、意氣之美,都離不開禪意。
日本的古典短詩——俳句,就被要求加上季語或者可以代表季節的物詞。
比如松尾芭蕉的千古名句:
古池や
蛙飛びこむ
水の音
譯文: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聲響。
△日本池塘 / 圖蟲
直到現在,這種詩意還在影響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日本的一家店外,還貼上了著名詩人相田光男的一首詩:
「沒有不停的雨,天一定會晴。」
△微博
對於日本人的「雪中送炭」,我們也講求「投之以桃,報之以梨」,已經有不少人表示,待疫情過去,會到日本遊玩。
△視頻截圖
看來,「土味」和「硬核」都拼不過日本的詩意。
想要得到中國遊客的心,還是得要講求一定藝術的中文標語。
【今日話題歡迎留言討論】
你在外國街頭上
看過什麼印象深刻的中文標語嗎?
【今日作者】
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