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們都知道二戰後美國投入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當時這兩顆原子彈是美國投入數十億美元,調集了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和科研技術人員研製。美國也迫切的想看到原子彈的威力,這種沒有先見預測的東西總不能在本國測試吧,所以美國把目光看向了更易檢測成效的日本地區,至於為什麼不是別的國家是因為日本正好撞上了他們的槍口。
這件事的起因是二戰後日本的全面侵華嚴重損害了英、美在華統治的經濟和政治利益。而後美軍對日本實施了石油禁運,這讓日本走投無路進而偷襲了美軍的珍珠港。美國在二戰後可以說是世界橫行,而珍珠港是美軍的海軍和造船基地,對當時的美國來說肯定不能咽下那口氣,於是便出現了那顆原子彈。
二戰發生之前,德國就有很多傑出的科學家,諾貝爾獲得主的科學家更是比美國的三倍還多,並且德國也最先發現了核裂變的國家。既然佔據如此之多的優勢為什麼德國沒有研發出核武器?我們都知道美國發展的核武器原子彈有一個計劃叫曼哈頓工程,這個工程中的核心三人組就包括了德國的愛因斯坦。當時的德國由於希德勒歧視猶太人的政策,對大批量的猶太人科學家產生了大量驅趕和屠殺導致了大量人才的嚴重流失。
當時的納粹德國為了摧毀倫敦使用了大批量新型武器,一度造成了人們的心理恐慌。而新武器的大量產生自然是要用到大量人才,對於當時急於求成並且產生人才流失的德國來說可以說是天方夜譚。並且核武器的製造所產生的費用不亞於一場戰爭,對當時的德國來說也是比較困難的。外加德國多次被空襲,核材料嚴重受損,原子彈的製造計劃也只能被一再擱置。
與之截然不同的是,美國對各國的科學家卻是全力搜羅,不僅提供優良的工作環境,而且高薪優待。不僅如此,美國甚至還制定了回形針計劃,說白了也就是搶人計劃。從德國大量新型武器的出現讓美國發現科學家的重要性,想方設法把這些科學家運回本土,不僅重金聘請還被列為重點保護對象,為了迫使他們為美國效勞,順便也強行帶上了他們的家屬。
二戰後的德國戰敗,更使得各國掀起了瓜分德國科學家的狂潮,並且根據二戰戰敗國規定:戰敗國除可以使用核電外要永遠放棄製造、擁有、控制其餘有關核武器、生化武器的權力,導致至今的德國仍然沒有核武器。
那如果二戰時德國獨裁者讓他們的科學家放手大幹,也沒有那些對猶太人的驅逐和殘殺那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對於歷史我們不予過多置評。德國當時的科學家眾多從而導致他們身置其中,對科學家的不珍惜也日漸明顯。如果沒有那麼多的外加和內加因素,歷史或許也會有所不同。
而當時美國核武器的爆發,不僅導致很多人員傷亡並且它所產生的後遺症對環境的放射性汙染嚴重超標也影響著後面幾代人。所以無論哪個國家最先使用核武器都改變不了所產生的歷史影響,希望核武器能夠一直沉睡下去,永遠不要有甦醒的一天。(王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