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中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冬至乃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這天太陽南行到極致,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是太陽南行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太陽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向北移動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起源
冬至屬於24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但確實是最早被制訂的一個。
西漢漢武帝時期,就收錄於《太初曆》中。太初曆的制定是以天文觀測記錄為依據並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太初曆》把冬至排在「二十四節氣」首位,每個節氣間隔時間15天,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
而現在的「二十四節氣」是流傳與1645年清朝的《時憲歷》是根據天地運行規律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與終點並劃分出二十四節氣。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它代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由於地球公轉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大家熟知的節氣歌暗含了二十四節氣的先後順序,因此後一種一直沿用至今。
冬至風俗祭祀
《荀子·禮論》中講:「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祭祀是為了通過定時舉辦紀念的禮儀表達對天地萬物、先祖以及有功於國家的人物之恭敬與感恩,教導人不忘本。
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的產生是源於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拜天地、祭神明,祈求神明和祖先保佑風調雨順,祈禱降福免災。漢武帝元鼎五年便有冬至祭天習俗,後經歷代逐漸制度化。祭天儀式通常由「天子」主持,該祭祀體現了國人敬天畏地尊重自然的情懷,表達了為天下蒼生祈求風和日麗天氣的願望。
冬至」寓意陰極陽升、萬物生長,這場「祭天禮」以古喻今,寓意國家復興、與民同樂。
文中內容部分摘錄與百度百科,侵權請聯繫